常州,古稱延陵、毗陵、毗壇、晉陵等。北宋時期,屬兩浙路,轄晉陵縣、武進縣、宜興縣、無錫縣、江陰縣(部分時間);運河貫通,交通便利,“天下休戚在焉”。古代民間曾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說法,常州也曾有“天下糧倉”之稱。宋代,常州是“東南文明之地”,名人輩出,科第之盛為“天下最”,有道是“毗陵多先生長者,以善俗進后學(xué)為職,故儒風(fēng)蔚然為東南冠”,大文豪蘇軾更是與常州有著不解的情緣。
“殆是前緣”—蘇軾的常州情緣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以及政治家。他出生于四川眉山,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同被世人稱為“三蘇”。
蘇軾自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后與朋友訂下“雞黍之約”,到熙寧四年(1071年)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再到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北歸終老常州孫氏館,期間共14次來到常州(包括路過停靠)。
買田常州、定居常州、北歸常州,是蘇軾自己的選擇,也是他畢生的心愿。
逝將歸老,殆是前緣。在人生的終點,他終于踏上了這片魂牽夢縈的土地,實現(xiàn)了“毗陵我里”的心愿。
終老常州,是命運的巧合,更是必然的歸途。
緣起:瓊林相會,雞黍之約
嘉祐二年(1057年),22歲的蘇軾進士及第,瓊林宴上,他與來自常州宜興的蔣之奇、單錫等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蔣之奇等夸贊家鄉(xiāng)山水秀美、人文薈萃,熱情邀請?zhí)K軾到常州做客。蘇軾當(dāng)即允諾,訂下“雞黍之約”。這是蘇軾與常州結(jié)緣之始。
二十七年后,蘇軾回憶自己與常州的情緣,寫下了《次韻蔣穎叔》:“豈敢便為雞黍約,玉堂金殿要論思。”
緣由:君子之邦,身心相依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蘇軾與常州是雙向奔赴。他眷戀常州的親朋好友、山水田園。常州,是讓蘇軾身心兩安的地方。
(一)眷此邦之君子:“獨徘徊而不去兮”
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蘇軾調(diào)任杭州通判。十月,他途經(jīng)揚州,遇常州人錢公輔。錢公輔時知揚州,設(shè)宴相迎,并將自己在杭州任官的兒子錢世雄介紹給蘇軾。
蘇軾先后結(jié)識了常州的胡宿和胡宗愈叔侄、錢公輔和錢世雄父子以及蔣之奇、蘇舜舉、丁騭、單錫、單鍔等同年,還有胡仁修、報恩寺長老、宜興的滕元發(fā)(達道)、邵民瞻、蔣公裕、葛延之、陸元光、錢顗和錢穎兄弟、邵梁和邵民瞻父子等,這些人后來都成了他的莫逆之交。
熙寧七年(1074年)五月,蘇軾應(yīng)錢世雄之請,為其父作了《錢君倚哀詞》,寫道:“獨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二)眷此邦之山水:“孤舟一夜許相依”
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蘇軾沿運河乘船途經(jīng)常州,這是他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
熙寧六年(1073年),常州、潤州(今鎮(zhèn)江)遇旱災(zāi)、鬧饑荒。同年年底,蘇軾奉命從杭州到災(zāi)區(qū)賑災(zāi)。除夕,蘇軾乘船夜宿常州城外,留下了“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除夜野宿常州城外》)的感人之語。
在賑災(zāi)的半年間,蘇軾踏遍常州下轄的晉陵、武進、江陰、無錫、宜興五縣,留下了眾多詩詞文章。常州的山水、常州的君子,深深吸引了蘇軾。他萌生了買田置地、長居常州的心愿。
(三)眷此邦之田宅:“陽羨姑蘇已買田”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從黃州貶移汝州。路上,王安石和佛印長老先后勸他在金陵和潤州買田,未果。九月,蘇軾船行至真州(今儀征),見到了同年蔣之奇。蔣之奇勸其到常州宜興買田。月底,蘇軾到了常州,在湖州太守滕元發(fā)、江淮發(fā)運副使蔣之奇、宜興知縣李去盈等朋友的幫助下,看中了湖?鎮(zhèn)附近一處曹姓田莊,“買得小莊子,歲可得八百碩,似可足食”。為此,他欣然寫下“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浣溪沙》)。
緣至:殆是前緣,乞居常州
蘇軾在《楚頌帖》中說:“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蘇軾相信,他與常州有前世的因緣。買田之后,他兩次上書皇帝,乞求居常。
(一)《乞常州居住表》
元豐七年(1084年)十月十九日,蘇軾寫下了哀情至切的《乞常州居住表》:“臣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粗給饘粥;欲望圣慈,許于常州居住。”不料上表投遞揚州官府后石沉大海,杳無音訊。蘇軾全家在揚州待了近月,沒有任何消息,無奈繼續(xù)北上。年底,他在泗州(今盱眙)繼續(xù)等待。
(二)《再上乞常州居住表》
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蘇軾提筆寫下《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吾方上書求居常州,豈魚鳥之性,終安于江湖耶?”并直接派人送到京城。二月,蘇軾在南都(今河南商丘)接到朝廷文書,詔命其“常州居住,不得簽書公事”。五月,蘇軾全家抵達常州,居于宜興自家田莊。
(三)《到常州謝表》
蘇軾定居常州后,第一件事便是向朝廷呈上《到常州謝表》,而且一連寫了兩篇,情真意切。
居常期間,蘇軾游遍常州,不少寺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在太平寺和報恩寺等處都留下了詩:“何似東坡鐵拄杖,一時驚散野狐禪。”(《常州太平寺法華院薝卜亭醉題》)
蘇軾渴望在常州終老:“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菩薩蠻·買田陽羨吾將老》)然而,他在常州只過了一個多月的田園生活,便接到調(diào)令“起知登州軍州事”。這次離常,一別又是十年。
緣定:毗陵我里,決計歸常
元豐八年(1085年)七月,蘇軾赴登州(今山東蓬萊)任知州。后又出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杭州知州、吏部尚書、潁州知州、揚州知州、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定州知州,幾近十年。然而,蘇軾未曾一日忘記常州,正如費袞在《梁溪漫志》中所說:“蓋出處窮達,三十年間,未嘗一日忘吾州者。”
(一)“廬里之約”
胡宗愈,字完夫,常州晉陵人,生于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嘉祐元年(1056年),胡宗愈赴京城開封參加科考,與同來趕考的蘇軾相識,兩人結(jié)為莫逆之交。
元祐年間,胡宗愈和蘇軾均為朝廷大臣,但都厭倦官場爭斗,渴望歸隱田園。于是,兩人相約歸居常州為鄰。因此,蘇軾說:“某已卜居毗陵,與完夫有廬里之約。”
(二)“君今此去寧復(fù)來”
元祐九年(1094年),蘇軾的家人歸常州宜興,躬耕自食,蘇軾自己則被貶惠州、再貶儋州。
在蘇軾處于危境和失意之時,在他后半生遭到貶斥的流放生活中,常州始終對他敞開溫暖的懷抱,常州好友不懼牽連,給予了他無私的關(guān)心和幫助。
飛鴻送藥—錢世雄。蘇軾被貶后,與常州的朋友多有書信來往。錢世雄受“烏臺詩案”牽連被罷官,成為平民,但他經(jīng)常給蘇軾寄信、寄藥、寄食物。蘇軾復(fù)信錢世雄,深情言:“遠蒙差人固佩,荷契義矣。”
千里送信—卓契順。紹圣元年(1094年)十月初二,蘇軾抵達貶居地惠州。蘇州定惠院年輕僧人卓契順,帶著蘇邁的家書、錢世雄的問候信和守欽長老贈蘇軾的《寒山十頌》詩,沿途托缽化緣,于次年三月初二,來到路遙數(shù)千里之外的惠州,交予蘇軾。蘇軾感謝不已:“蘇州錢倅,借一行者契順與宜興通問,萬里勞人,甚愧其意。”
萬里追星—葛延之。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貶至儋州,無人相送,唯常州江陰縣人葛延之從家鄉(xiāng)奔赴海南儋州,不遠萬里,深入不毛,給他送去龜壽帽、百家衣、茶葉及筆墨等文房數(shù)寶,并陪伴蘇軾生活了一個多月。他與蘇軾素不相識,這樣做只因仰慕其文名,同情其不幸遭遇。蘇軾很感激,教他作文和書法。臨別時,葛延之以親手制作的龜冠相贈,祝他長壽。蘇軾愛不釋手,回詩一首《葛延之贈龜冠》以示感謝,并依依不舍地詢問:“君今此去寧復(fù)來?”
(三)“速歸毗陵,聊自息,此我里”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繼位,大赦天下,蘇軾北歸。歸何處?蘇軾反復(fù)權(quán)衡,決計歸常。
蘇軾致信錢世雄:“某已到虔州(今江西贛州),二月十間方離此,此行決往常州居住。”(《與錢濟明十六首》之十)回信給章援說:“今且速歸毗陵,聊自息。此我里……”(《與章致平二首》之一)寫信給蘇轍說:“然某緣在東南!”錢世雄信告蘇軾,他已借到顧塘橋畔的孫宅。蘇軾得知后,說:“今已決計居常州,借得一孫家宅,極佳……更留十?dāng)?shù)日,便渡江往常。”(《與子由弟十首》之八)
緣滿:致仕常州,終老常州
“所以崎嶇萬里,奔常州,以盡余年。”(《乞致仕狀》)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身心俱疲的蘇軾經(jīng)過長途跋涉、輾轉(zhuǎn)萬里,終于從海南北返常州,定居孫氏館,并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后的48天。
(一)顧塘迎坡
六月十六日,蘇軾行舟大江,經(jīng)奔牛入常州城。常州萬人空巷,沿運河兩岸隨行,欲一睹蘇軾仙骨神貌風(fēng)采。《邵氏聞見后錄》卷二十記載了蘇軾歸常引起轟動的一幕:“東坡自海外歸毗陵,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夾運河岸,千萬人隨觀之。東坡曰:‘莫看煞軾否?’為人愛慕如此。”不幸言中。
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66歲高齡了,奔波萬里,勞累不堪。“五月至真州,瘴毒大作,乘船至潤州,昏不知人者累日。”六月,一連幾天腹瀉不止。他自感命不久矣,給蘇轍寫信囑托:“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為我銘。”(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二)臨終囑托
當(dāng)蘇軾乘船至城西18公里外的奔牛鎮(zhèn)時,錢世雄早已在碼頭等候。在入城的船上,蘇軾將浸凝其心血的《易傳》《書傳》《論語說》三部書稿托付給錢世雄,并囑咐暫不示人,30年后會有人知道它們的價值。
當(dāng)時蘇軾的所有作品都被朝廷封殺。但不久,《易傳》還是在民間流傳開來,書名為《毗陵易傳》,作者名為“毗陵先生”。蘇軾的部分作品還被弟子編結(jié)為《毗陵集》。
(三)致仕常州
在錢世雄的陪同下,蘇軾乘船沿運河入城,停泊于城中心的顧塘橋畔,全家遷寓孫氏館。
蘇軾隨后上表朝廷《乞致仕狀》,“以疾告老于朝”。文中言極哀:“今已至常州,百病橫生,四肢腫滿,渴消唾血。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矣,自料必死……欲望朝廷哀憐,特許臣守本官致仕。”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恩準(zhǔn)。
(四)終老常州
六月下旬,蘇軾病重,錢世雄每天趕來照料。杭州徑山寺維琳長老也趕來探望陪伴。
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呼吸越來越弱,眼見氣息將離,維琳湊耳大呼:“端明宜勿忘西方!”東坡喃語:“西方不無,但個里著力不得。”錢世雄補上一句:“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蘇軾淡淡答:“著力即差。”長子蘇邁連問后事,蘇軾始終未回話,當(dāng)天終老常州顧塘橋畔孫氏館(藤花舊館),享年66歲。
(五)葬于郟縣
蘇軾的病逝在常州士民中引發(fā)了轟動,“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與吊于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
翌年,其子蘇過等人長途跋涉,將蘇軾靈柩從常州運往河南。崇寧元年(1102年)閏六月二十日,蘇軾與已故妻子王閏之合葬于“汝州郟城鈞臺鄉(xiāng)上瑞里嵩山峨眉山”(今郟縣)。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病逝,葬于兄墓旁邊。
“某緣東南”—人生歸途是常州
蘇軾與常州之緣,正如他自己所說:“殆是前緣。”縱觀蘇軾的一生,從瓊林相會訂立“雞黍之約”到“眷此邦之多君子”,從“買田陽羨”到兩次“乞居常州”,從“三十年間,未嘗一日忘吾州者”到“今且速歸毗陵,聊自息,此我里”,從“顧塘迎坡”到“終老常州”,他始終堅信“某緣在東南”。在人生的最后時刻,蘇軾終于返回了魂牽夢縈的常州。
常州是蘇軾人生旅途的終點,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常州人對蘇軾的摯誠亦是世間少有。蘇軾已經(jīng)遠去,但他對常州的那份眷戀之情永遠留在了常州人心中,留下了千年的回響,對常州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坡遺跡
常州有多處關(guān)于蘇軾的遺址勝跡供人們游覽和瞻仰,如蘇文忠公祠、東坡公園、仰蘇閣、艤舟亭、洗硯池、藤花舊館、東坡書院等。
為紀(jì)念蘇軾,常州還建了東坡小學(xué),成立了蘇東坡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蘇學(xué)通訊》。
東坡文化
據(jù)統(tǒng)計,蘇軾留下了與常州有關(guān)的詩66首、詞10首、文103篇。這是他贈給常州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常州后來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常州人文的興盛。
蘇軾對常州詞派、畫派都有影響,其終老地出了許多文化名人。其中劉海粟的名字就取自《前赤壁賦》“渺滄海之一粟”。
東坡傳說
蘇軾一生14次來到常州,既有訪友敘舊,也有投親小住,以至于在常州民間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
常州版蘇東坡傳說內(nèi)容豐富,主要有《雞黍之約》《折券還宅》《蘇東坡對絕句》《佛印吃魚》《嘸沒功夫》《教子君稱職》《東坡游湖留地名》《艤舟亭的來歷》《蘇東坡與蘇墅橋》《蘇東坡結(jié)緣小九華寺》《蘇東坡和“天遠堂”》《東坡肉和東坡魚》等。
東坡美食
蘇軾既是大詩人,又是美食家,他研究出來的美食深受人們的喜愛,并流傳至今,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東坡肉、東坡豆腐、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等。常州有幾道美食,也與蘇東坡有關(guān),如網(wǎng)油卷、糯米稻草鴨、香糟扣肉、梅菜扣肉、毗陵東坡肘子等。
附:蘇軾14次常州行程
1.熙寧四年辛亥(1071年),赴杭州通判任,經(jīng)過常州。
2.熙寧六年癸丑(1073年),從杭州運司差去常潤地區(qū)賑災(zāi)。
3.熙寧七年甲寅(1074年),自潤州到常州賑災(zāi)。
4.熙寧七年甲寅(1074年),由杭州通判調(diào)任密州知州,途經(jīng)常州。
5.元豐二年己未(1079年),自徐州赴湖州任,途經(jīng)常州。
6.元豐二年己未(1079年),因烏臺詩案逮赴臺獄,途經(jīng)常州。
7.元豐七年甲子(1084年),由黃州移汝州,自便從常州至宜興。
8.元豐七年甲子(1084年),自宜興赴汝州,途經(jīng)常州。
9.元豐八年乙丑(1085年),赴汝途中由商丘返回常州宜興。
10.元豐八年乙丑(1085年),從宜興赴登州任,途經(jīng)常州。
11.元祐四年己巳(1089年),由京城赴杭州任,途經(jīng)常州。
12.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于杭州任上被召回京,途經(jīng)常州。
13.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于揚州任上離揚州到常州。
14.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年),自儋州獲釋回常州終老。
(作者單位:常州三杰紀(jì)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