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畫家柳村,以木刻版畫起步,后以國畫聞名,其晚年仍筆耕不輟,令人敬佩。
1920年,柳村出生于書畫之鄉浦江,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水墨丹青。家中所藏《芥子園畫譜》《醉墨軒畫譜》等多部畫集,便成為他學畫的范本。19歲時,柳村進入湘湖師范及浙江省美協繪畫專修社學習,在此期間,他開始接觸素描寫生和現代美術教育,并且閱讀了大量美術史論著作。
20世紀30年代,木刻版畫在浙江迅速發展起來,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開始了抗日宣傳活動。在這些影響和契機下,柳村深刻意識到作為藝術家的職責所在,于是投身于民族救亡之中,開始運用版畫這一藝術形式來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創作了大量具有“民族性”的現實主義杰作,?以現實主義繪畫方式揭示了當時中國苦難的社會現實,以此?鼓舞民眾的斗志。如收錄于《浙江版畫五十年》中的《在流浪中》及《敵機過后》等柳村的早期作品,其中流浪的婦孺和觸目驚心的硝煙殘壁,正是對那段血與火歷史的真實記錄。
1940年,柳村因戰亂輾轉求學于福建省立師專藝術科,認識了同鄉吳茀之教授,兩人結下了近40年的師生之誼。在吳茀之的推薦下,柳村得到了潘天壽的教益。后來,柳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鄰縣謀到了師范美術教職,但他不愿就此失去隨潘天壽深造的機會,決然辭去了工作,堅持留在建陽,一邊靠做臨時美編畫插圖謀生,一邊繼續從師習畫。因無穩定收入,每日衣食堪憂,甚至居無定所,但柳村樂此不疲,從無憂意。
20世紀70年代,柳村的繪畫作品以國畫為主,題材以表現余杭“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的地方特色和人文之美為主,“柿子”“枇杷”一直是柳村最擅長的主題。柳村在余杭地區經常深入田園生活,對瓜果進行觀察寫生,向果農們請教瓜果的生長習慣和特點。加上柳村在藝術創作中一直拒絕閉門造車、冥思玄想,強調繪畫創作應“師法自然”,他之后的中國畫作品有著獨特的質樸氣息,在同期畫家中有著極強的創新性和生命力。
原中國美院院長肖峰說:“法國有米勒,以畫農民著稱,作品傳世。我們中國也有,柳村就是一個。”柳村常觀察寫生田園風情,了解農村的一草一木。他擅長用艷麗的色彩來繪就大氣磅礴的花鳥作品,通過細微的變化和豐富的層次來表達質樸的鄉土之情,這也在傳統的文人畫基礎上有所突破與超越。
2001年,81歲的柳村老先生應原文化部之邀創作了《森森古柏歷千秋》,此畫寬70cm,長達652cm,共有古柏58株,繪畫時長達一個半月,是柳老嘔心瀝血之作,每一筆都蘊含著深遠的意境。蒼潤的畫面中不僅散發著浩然正氣,更彰顯了中華民族凜然不屈的國風。耄耋之年的柳老繪就如此龐大之作并非易事,但他一直精益求精,該作品經歷了四五稿的修改,最終一幅捐贈給文聯,一幅留藏于柳老家中。柳村晚年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蒼潤的風格特色,還表現了他歷經種種磨難后依舊矍鑠的精神面貌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為了表達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柳老向良渚博物院無償捐贈了自己的上百幅書畫、木刻等作品。2015年3月22日,柳老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96歲。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