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染作為傳統手工染色技藝,是數千年來工匠智慧的結晶,歷史悠久且技法多樣。柿染拼布是將柿染技藝與拼布工藝相結合的手工藝品,具有獨特的質感與美感,其結合過程也為生活增添了自然與溫暖的色彩。
柿染工藝
柿染工藝的基本介紹
柿染,也稱“柿漆染”,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草木染工藝中的一種。青澀的柿子富含天然果寧酸與膠質,將其切塊、榨汁、發酵后所得的柿汁,可用來對棉麻絲毛、竹木皮紙等天然材質進行染色。相比于大多數草木染在染色時就將顏色附著于織物之上,柿染所呈現的豐富顏色需要經過太陽暴曬,時間越久,顏色越深。這是因為柿漆中的單寧成分在氧化過程中會與纖維緊密結合,形成一種類似于鞣制的視覺效果。例如圖1中的柿染服飾,隨著時間的推移,服飾顏色不會產生泥土深棕般的污濁,而會變得更加深沉且有光澤。再如圖2中的柿染拼布,在染色棉線的連接下,不同面料的視覺膨脹與收縮之感更為強烈。因此,柿染也被稱為“太陽之染”,其古老的染織形式吸收了天地精華,創造了眾多染色造物佳作。


相比于化合染料,柿染取材于自然的環保屬性為其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也展現了其技藝源遠流長的生命價值。柿染的工藝特征、審美意蘊更是將其文化底蘊展現得淋漓盡致。柿染工藝既是人們擁抱自然的情感訴求,也是對“天人合一”觀念的敘事表達。染布過程是制作者美好生活愿望的外在載體,染色成品是手作勞動的最終結果,人們可以從作品中看到制作者的理念和情感。例如圖3中的柿染茶席,不同塊面僅以等距針腳連接,從局部到整體皆簡潔利落,體現了使用者的大方自信。圖4中的柿染茶席則更具故事性,這得益于圖案紋樣的走向與擺放。人作為染布工序的實施者,既是主導者,也是受益者,這是因為手作洗脫的是制作者內心的繁雜和科技工業下的“快馬加鞭”,鍛煉的是持之以恒的“實驗精神”,其思緒變化、審美提升、技法把控等內在表現是制作者擁抱自己、設計自然的敘事表達,調動制作者身心將“制作”與“自然”融于一體,是染色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獲得的新價值意義。


柿染工藝的應用
國內的柿染一般從色彩美學角度探討傳統柿染服飾色彩文化,注重從生活、自然等多維度挖掘生命價值以傳承染色文化。現在,柿染工藝與其他傳統工藝或新形式的融合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例如柿染與型糊染技法相結合設計的布染花,配有相應紙樣,色彩沖擊力強;柿染與手繪染等多種染色手法相結合的藝術創作,可以設計出豐富的紡織品圖案,提高天然染色的多樣性。
國外的柿染多關注技藝以及性能方面,例如對織物的試色、色彩構成等實驗。薩莎·迪爾在《染色季:充滿生機的植物染色》中詳細介紹了植物染色的各個方面,并提供了多種可操作的染色方案;淺田真理子在《草木染布花圖鑒》中提出對柿漆特性進行改良,推出了無臭型柿漆,可運用于染色、涂料、釀酒潭清劑、化妝品等領域。
柿染工藝與拼布的契合性
拼布作為以面料拼接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常被應用于家裝紡織品中,應用類型主要分為生活拼布和藝術拼布,其面料質感、視覺形式等方面與柿染對質樸自由的情感訴求都具有較高的契合度。
面料質感
柿染工藝應用于不同載體所形成的面料質感截然不同。例如圖5中的粗麻茶席,通過裁剪將亞麻、棉麻等粗糙布料組合,盡顯原始質樸之感;而圖6中的棉麻茶席針線細膩、圖案雅致,整體營造了一種超凡脫俗、飄然若仙之感。


視覺形式
柿染拼布的應用形式多集中在色彩的處理方面,這主要是因為色彩變化的視覺審美對制作者與受眾有不同程度的治愈性。柿染的色彩呈現以茶褐色系為主,范圍從淺茶色到深褐色不等,甚至能在媒染劑的調和下呈現出灰黑、黃褐等多種顏色變化。柿染拼布觸感粗糲,斑駁不均的染色效果進一步豐富了視覺層次,給制作者帶來了更多肌理質感方面的塑造空間。此外,柿染圖案也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常有人利用大面積留白與簡單幾何拼接強化視覺表現,同時表達對自然、質樸等原始美感的心馳神往。
情感意境
柿染拼布作為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創意的結合,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意境,主要體現在對質樸與堅韌的象征意義方面。隨著時間的變化,柿染拼布的顏色逐漸變深,進而展現出復古、含蓄的美感,以一種低調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給人沉寂的感覺,使其藝術美、生活美傳遞于尋常百姓之家。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基金項目:江蘇師范大學人文社科實踐計劃(2024XKT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