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U23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25)23-0139-04
Abstract:Inordertostudy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sduringtheconstructionofsubwaystationsundercomplexcondions, takingRailTransitLin15inShapingbaDistrictinChongqingasanexample,theimpactofepfoundationpitexcavationandalarge numberofearthndstoneworksonthesuoundingenvironmentwasanalyzed,theapplicabilityofspecificenvironmentalprotection measurestakenduringtheconsructionprocesswasaalyzd,andcorrespodinggovernancemeasureswereputforwardbasdoactual conditions.Theesearchrsultsaimtoprovidereferenceforevironmentalprtectionforsimilarurbanrailransitprojects,ensuring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while minimizing advers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subway s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 waste; urbanization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軌道交通的建設已成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關鍵策略。然而,這種建設活動可能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噪聲、廢水、廢氣及振動等。因此,在軌道交通工程實施過程中,如何有效地保護環境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挑戰。本文以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二期工程為案例,探討了施工過程中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旨在為未來軌道交通項目的環境保護提供有益的建議,以實現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1工程概況
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二期王建12標段,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和復合式盾構施工,項目位于沙坪壩區,工程地點復雜,涉及大量的土石方開挖和結構施工,需特別注意工程施工中的環境保護措施。大學城中路站為明挖2層結構,地處高新區,涉及深基坑開挖,車站周邊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控制,需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以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本項目的施工區域經過市政道路和居民區等重要地段,對施工的安全性和文明施工提出了高標準要求。在施工期間,必須采取一系列嚴格的環保措施,如合理規劃施工場地、有效處理污水、防止水污染、揚塵污染、噪音污染及光污染等。同時,需采用先進技術、科學管理以及完善的制度,以確保市政道路、綠化、管線等公共設施的正常使用,避免對城市環境和市容市貌造成負面影響。項目實施過程中必須建立功能健全的環境保護領導組織機構,更應該將責任明確到人,做到事事有約束,人人有責任。項目建立的環境保護領導組織機構和責任保證體系如圖1和圖2所示。
3地鐵車站施工過程環境問題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施工地點附近的居民、商人、上班族、學生和司機開展調查。結果表明,地鐵建設對城市環境和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負面影響可以分為4類,包括對人們上下班的影響、對城市交通系統的影響、對環境的影響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在首次調查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探究地鐵建設的負面影響,設計了第二次調查。此次調查的問卷設計充分借鑒了首輪調查的經驗與建議,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涵蓋居民的基本背景信息,如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及居住地與目的地的距離等;第二部分則聚焦于“地鐵車站建設可能引發的各類潛在負面影響”,具體從居民通勤、交通狀況、居住環境、日常生活及建議5個維度展開。問卷采用結構化單選題形式,預計完成時間為 5~10min 。為確保樣本的多樣性與代表性,問卷的發放結合了方便抽樣與分層抽樣法,主要在地鐵車站附近區域進行。初步數據分析顯示,抽樣分布較為均勻,兩次調查均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調查的第一階段為試點調查,共邀請45人參與,回收有效問卷32份,用于檢驗問卷的合理性與信效度。試點結果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第二階段則根據試點反饋對問卷進行了優化。此階段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2份。此次調查不僅為地鐵建設的負面影響提供了詳實的數據支持,也為后續應對措施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環境保護措施
根據上文中提出的問卷調查結果,提出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治理措施,并依托建立的環保組織機構和責任保證體系,落地執行各項環境保護措施。
4.1噪聲治理措施
根據施工現場周邊情況,對噪聲影響較大的施工 點實施全封閉施工,減少對周圍居民的干擾。
合理安排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的進出通道,將噪音較大的設備和車輛配置在遠離居民區域的位置,確保施工噪音在白天不超過 70dB ,夜間不超過 55dB 。
安排施工機械作業時,應盡量選擇不干擾居民及社會活動的時間段進行高噪聲作業。
在高噪聲設備周圍設置移動式簡易隔音屏,以降低設備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高噪聲設備附近的施工人員應佩戴耳塞,以保護聽力不受損害。
除緊急維修和搶險任務外,禁止在高考、中考前15天及考試期間,在噪聲敏感區域進行夜間施工。同時,在考試期間,禁正在 100m 范圍內進行噪聲污染的施工作業。
4.2 廢水處理措施
生產和生活污水排放必須嚴格遵循的相關規定,并辦理排污許可證。場地內設有沉淀池和自動沖洗平臺,所有污水必須經過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才能排入市政排水系統。
4.2.1 排水排污設施
1)排水排污系統采用雨水和污水分流的方式,確保雨水和污水管道不混合,減少污染風險。
2)排水排污設施施工期間的管理。 ① 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沉淀物和污泥應經過三級沉淀后再排放。 ② 施工期間對可能影響排水排污設施安全的作業應加強管理。 ③ 嚴禁在施工過程中損壞排水排污設施,以防止因設施破損而導致環境污染。 ④ 需定期疏通臨時排水設施,尤其在汛期前,必須組織專業隊伍對排水系統進行檢查和疏通,以防止汛期雨水導致系統堵塞或溢流。
4.2.2生產、生活污水治理措施
嚴格執行水污染防治措施,保護生態環境。施工期間,需加強對機械設備的維護,減少因設備老化或故障引起的跑冒滴漏現象,并確保含油廢水經過處理后達標排放。施工營地的生活污水需經過生化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處理廠。食堂產生的含油廢水需經過隔油池處理,確保其不污染環境。
根據施工現場污水的水質情況,采用以明溝、集水池為主的臨時三級排放系統,以實現高效的污水處理。
1)生活污水。各施工工點均需在現場設立衛生間,收集糞便污水。固定式衛生間應配備化糞池,移動式衛生間也需配備收集裝置。同時,需安排專人負責衛生間的清潔和定期消毒工作。當化糞池滿時,應及時清理,由專業單位負責清運處理。
2)生產污水。針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泥漿水,采取添加絮凝劑進行泥水分離。具體的泥漿渣處理措施包括: ① 在沉淀池中清理出的沉渣應運至蒸發池中,進行自然脫水和固化處理。 ② 脫水后的鉆渣可運至儲料場儲存或用于回填取土坑,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 ③ 自然脫水固化后形成的干泥,應就地回填廢棄的泥漿池,以減少廢棄物排放。沉淀后的泥槳渣運至蒸發池中,清水則應循環利用。
3)運輸車輛清洗廢水。所有土方、建筑材料運輸車輛在離開施工現場前,需清洗車輛輪胎及車廂。為此,在出入口設置了沖洗平臺,用于車輛清洗。清洗廢水經過三級沉淀處理后,需接入施工現場的臨時排水系統。
4.2.3 其他施工廢水
為防止散料堆場的散料因雨水沖刷而流失,從而堵塞排水系統或污染附近的水體與土壤,堆場四周應設置防沖墻。此外,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泥槳水及泥漿,必須通過密封槽車進行外運,并運送至指定地點進行處理。
4.3廢氣、煙塵處理措施
施工期間,嚴格遵守市政府“藍天行動\"計劃和《主城區塵污染防治辦法》的相關規定。通過灑水降塵,嚴格控制施工場地和運輸過程中的揚塵污染,確保裸土得到覆蓋、道路硬化、車輛清洗及車輛行駛時的覆蓋措施均落實到位。
在施工現場,應根據的施工管理標準進行有效的隔離措施。
加強對建筑材料的管理,確保各類材料按指定位置存放,并禁止水泥露天堆放。在強風天氣中,應對散料堆進行噴灑水霧降塵或遮蓋,以減少揚塵。
施工現場主干道應定期進行灑水和清掃,以保持路面清潔,減少因車輛通行產生的揚塵。
施工中產生的揚塵可能對周圍居民生活和道路交通造成影響,因此應設置防護網并安裝水噴霧系統,減少揚塵和施工廢料的擴散。
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臨時存放區周圍應設置不低于 1m 的圍擋,并采取防塵覆蓋措施。
在人口密集區域禁止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幫料、皮革及其他有毒物質,以避免產生煙霧和惡臭氣體。
倡導文明施工,規范裝卸操作,避免因粗暴施工造成揚塵。
施工現場應優先使用電力驅動設備,以減少廢氣排放。所有機械設備必須經過年度檢查,不符合標準的設備不得進入施工現場。
在施工現場安裝揚塵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揚塵情況,超標時進行抓拍,并通過數據圖表進行統計分析。同時,采取濕法作業及裸土覆蓋措施,以有效減少揚塵污染。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除塵設備和系統。計劃采用多種廢氣凈化設備的組合使用,形成一套完整而高效的廢氣處理系統,包括除塵器、廢氣凈化設備、集氣罩和粉塵處理裝置等。
4.4振動控制措施
事先對臨近的建筑物和構筑物進行詳細檢查,并做好記錄。對于可能產生的危害,應采取加固等預防措施。
嚴格控制施工中產生的振動,確保不影響精密儀器的正常使用及其精度。
施工重載車輛行駛可能產生的噪音和振動會影響一定范圍內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因此,需制定車輛行駛線路,避開居民的午間和夜間休息時段。
施工振動對環境的影響需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嚴格控制。
根據敏感區域的位置和保護要求,選擇合適的施工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4.5生活垃圾處理措施
生活垃圾處理責任明確到個人,確保環境衛生與保護工作落實到位。
在施工現場和生活區內設置足夠的臨時衛生設施,以便管理和使用。
生活垃圾應集中在指定地點進行分類處理,并及時清理。對于可重復利用的垃圾,應盡量在現場處理,以減少垃圾的處理量。
生活垃圾處理嚴格按照的相關標準進行,垃圾必須排放在合規的地點,并對其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估。
4.6油污管理措施
施工現場的臨時食堂應配備高效的隔油設施,并定期清理油脂。油料儲存區應進行防滲漏處理,確保儲存和使用過程中避免任何泄漏現象。
確保機械設備和車輛在停放、維護或油品存儲時不會出現泄漏情況。現場應備有無紡布、吸油氈、海綿、麻袋和活性炭等應急材料,以便及時處理溢出的油污。固定的機械設備應設置托油盤,以回收外溢的油污。
市在用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技術規范。
施工現場使用的油品應來源正規,項目物資設備部需建立油品領用臺賬,確保油品使用的可追溯性。
4.8 員工環保教育與培訓
組織職工開展環保教育培訓:邀請環境保護專家,針對地鐵施工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的機理、結果和處置措施開展系統培訓,讓職工從根本上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和保護措施的運行的工作機制,讓環境保護深人人心。
5結束語
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二期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保護挑戰。建立了環境保護組織機構和責任保障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合理規劃施工場地、嚴格污水處理、防止揚塵、噪音和振動污染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減少了施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經驗表明,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采取切實可行的責任分配、治理措施,才能實現工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環保要求的提高,軌道交通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將面臨更多挑戰和機遇,需要持續探索和改進。
4.7治污保潔專項措施
工程產生的開挖土石方和建筑垃圾應按規定運送至指定的堆放場所,避免因不當存放而引發安全事故、環境破壞和經濟損失。
運輸車輛不應超載,對容易產生揚塵的車輛應采取遮蓋措施,車輛需及時清洗。工程車輛的行駛路線和時間應遵循預定要求。施工現場周邊的道路應安排專人清掃,及時清除散落的塵土和沙石。
按要求定期清洗施工現場出入口及道路防撞欄內側堆積的塵土,確保環境整潔。
在地下車站和區間隧道內設置施工用移動廁所,并負責日常維護和管理
委托具備資質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定期統一回收和集中處理危險廢棄物,確保危險廢棄物回收率和合理處置率均達到 100% ,杜絕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
按照政府及建設單位的相關要求,包括執行軌道交通建設揚塵污染防治專項技術規范,安裝在線揚塵監控和視頻監控系統,推廣使用電動和天然氣動力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確保施工現場機械符合重慶
參考文獻:
[1]張婉吟,孫昌利,張挺,等.緊鄰地鐵深基坑開挖對周邊環境影響分析[J].廣東水利水電,2022(10):69-74.
[2]王志遠.大范圍鄰接運營地鐵車站基坑設計與保護研究[J].越野世界,2024,19(16):116-117.
[3]黎延,莫云杰,唐明玉,等.臨近地鐵軌道線的深基坑施工管控措施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23,8(8):137-139.
[4]周晨浩,胡陽,季妍,等.淺析地鐵車站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術[J].科技風,2022(20):73-75.
[5]袁佳.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車站涌砂應急處置[J].綠色環保建材,2021(7):101-103.
[6]鄭剛,顧曉衛,孫偉,等.地鐵鄰側深基坑工程低碳化應用分析[J]浙江建筑,2024,41(2):21-25.
[7]剛嘎木仁,高健,王海兵.談基坑施工對鄰近地鐵的影響及保護措施[J].居舍,2020(16):165-166.
[8]張鳳鳴,王曉華,賈文彪.西安地鐵車站地下連續墻深基坑開挖變形分析[J].工業安全與環保,2022,48(11):27-32.
[9]張銳.地鐵深基坑開挖風險分析及控制對策思考[J].大眾標準化,2024(4):49-51.
[10]王兆洋.軟土地層地鐵深基坑施工智能化監測技術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6):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