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準備開展一次校園版跳蚤市場交易活動,小酷龍和小能能擔任活動策劃人,需要分別設計活動方案。
而小酷龍先采訪了同學們,收集了大家的想法。
周五下午舉辦活動更合適。
跳蚤市場也可出售書法作品、自制手工藝品,甚至進行魔術、樂器等的有償教學。
大多數同學覺得自己的銷售能力需要提升。
小能能迅速開始了“深度思考”,僅僅20秒后,就生成了一個方案。
準備階段
(活動前1~2周)主要分為宣傳動員、攤位規劃、物品收集等環節。
收尾工作
統計銷售額,清理場地,評選“最佳攤位”。
活動安排
時間:周五上午9:30~12:00。地點:學校操場。
參與對象:全校學生(以班級或社團為單位擺設攤位)。
交易物品分類:書籍、文具、玩具、體育用品等。
互動環節(可選)
穿插才藝表演或抽獎。
活動當天流程
8:30~9:00"場地布置
9:00~12:00"自由交易
根據大家的反饋,加上自己平時對同學們的了解,小酷龍的活動策劃靈感越來越多。
設置以物易物專區、有償教學專區、現場制作專區等。
由擅長數學的同學來制定各攤位的促銷方式。
各攤位進行積分競賽,比拼銷售額和人氣。
把經典“非遺”游戲投壺設為抽獎項目,增加趣味性。
班主任的評語
小能能給出的方案清晰又完整,效率非常高,思考問題也很全面。
小酷龍能根據同學們的意見來設計方案,并且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具有獨創性。
如果以小能能的方案為基礎,加上小酷龍的靈感,一定能快速形成完美方案!
在科創實踐中,小酷龍和小能能選擇了同樣的項目——測試不同濃度的氮肥對番茄生長的影響,并記錄現象、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小能能快速生成實驗方案,完成基礎操作后利用酷龍農場里的攝像頭對番茄進行密切觀察。
將氮肥濃度按低、中、高3組分別施放。
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嚴格將每日光照控制在12小時。
基于已有的植物生長數據庫和模型,預測不同氮肥濃度下番茄的生長趨勢。
通過攝像頭監測并記錄每組番茄的生長情況(比如植株高度、葉片長度和寬度),數據精確到毫米。
一組植株葉片顏色發生變化。
推測可能是缺乏氮肥,植株抗逆性下降,遭遇蟲害或感染病菌。
一組植株停止生長。檢索到27種可能原因,但無法確定具體是哪一種。
生成標準化生長曲線圖。輸出結論:氮肥濃度與植株生長呈正相關。
小酷龍在兩個月里,每天觀察、記錄并照料植株,也得出了結論。
將植株分組后,統一種植在同一片實驗區域,保證除氮肥量以外的生長條件相同。
一個月后,高氮肥組植株莖稈出現粗而軟的情況,推測可能是氮肥過量導致的細胞壁變薄。
發現實驗區域的光照過于強烈,搭設遮陽網,避免暴曬影響實驗結果。
除了記錄數據外,還畫了植株每個階段的外形變化。
意外發現實驗區域旁石板路的“野生番茄”,雖矮小但根系發達,猜測是環境催生的特殊變化。下一個研究課題就是它了!
科學老師的評語
小能能展現了強大的數據處理與模型推演能力,結論雖符合客觀規律,但缺乏親身勞動,忽略了實驗中的一些細節。
小酷龍全程精心呵護,捕捉到植株細微的生長差異,產生了獨特的體驗與感知。意外的發現更是開啟了科學探究的“支線”任務,如果可以借助小能能的分析推理能力,一定會如虎添翼!
如何學會深度思考
體驗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后,小酷龍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小能能差,甚至還能做到一些他做不在基礎模型訓練完成后,AI通常需要訓練推理能力,模仿人類進行“從已知推斷未知”的過程。
小酷龍很好奇,小能能在學習“深度思考”的過程中,究竟經歷了什么?
在基礎模型訓練完成后,AI通常需要訓練推理能力,模仿人類進行“從已知推斷未知”的過程。
首先AI需學會分步驟思考問題,就像我們解數學應用題必須寫步驟一樣。
然后,用“獎勵”引導AI變聰明。AI每次推理正確就會獲得“虛
擬獎勵”。
比如,AI通過“雷電天氣→電力設施可能會不穩定”的推理得出正確結論“需要關閉家中的電器”,系統會給它“點贊”,鼓勵它下次繼續這樣思考。
接著,AI需執行“假設—檢驗”循環,也就是進行更加復雜、有邏輯的思考。
比如,對AI提問:“明天可能下雨,出游計劃要如何調整?”AI需要完成“檢查天氣預報準確度→評估調整方案(改為室內活動或延期)→計算調整方案的成本→對比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并得出結論”這一流程。
最后,用類似的實例讓AI繼續深入學習,將人類的常識與經驗代入AI思考的過程中。
比如當AI處理“發燒是否需要請假”的問題時,會自動檢索醫療常識,了解學校請假規則、身體恢復時長等信息,綜合分析并給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