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上,超高難度口算比賽正在進行中,老師請大家舉手搶答,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小酷龍口中念念有詞,腦袋飛速轉動,最終還是在5分鐘后才給出答案,其中有兩個還是錯的。
幾乎在老師寫完題目的同時,小能能就給出了正確答案,并且闡釋了自己的解題思路。
對于每道題目,我需要一步步來,不能著急,避免出錯,確保自己的運算順序正確,也就是先括號、再乘除、后加減。
第一道題目是25×9+12×7-50,這里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25乘以9等于225,12乘以7是84,225加84等于309,再減去50,結果是259。檢查一下,沒錯。后面的題目依此類推。
科學課上,同學們需列舉出自己所知道的脊椎動物,并說出它們的分類,比如馬屬于哺乳類,孔雀屬于鳥類。
小酷龍根據自己學過的知識和逛動物園的經驗,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動物,但有些分類卻弄錯了。
科學老師批注:青蛙屬于兩棲類,鯨和海豚屬于哺乳類。
科學老師
哺乳類:狗、貓、兔子、豬、牛、羊。
鳥類:麻雀、鴿子、燕子。
爬行類:青蛙、蜥蜴。
魚類:金魚、鯽魚、鯨、海豚
科學老師批注:青蛙屬于兩棲類,鯨和海豚屬于哺乳類。
小能能列舉的脊椎動物數量超出了小學階段的知識范圍,有些物種的名字甚至連老師也沒聽過,他的答卷中還標注了每種動物的特征。
數學老師課堂評語
在運算能力方面,雖然小酷龍還不錯,但小能能是班上最出色的同學。小酷龍需要一定的思考時間,無論是對運算規則的掌握還是對數字的記憶,都可能會出錯。
小能能準確掌握所有運算規則,答案精確,速度超快。
哺乳類
黃鼠狼:常在樹林或田野活動,喜歡捕食小型哺乳動物,行動敏捷。
鼩(qú)鼱(jīng):外形像老鼠,鼻子尖長,愛吃昆蟲,常被誤認為“迷你鼴鼠”。
刺猬:常在夜間出沒,頭頂和背部長刺,一遇到危險就會蜷縮成球。
鳥類
戴勝:頭戴“羽冠”,啄地找蟲,在農村或城市公園可見。白頭鵯(bēi):頭頂黑色,眼后的白斑延伸至腦后,耳羽灰白色,叫聲清脆。
翠鳥:羽毛鮮艷,棲息在水邊,捕魚速度快如閃電。
爬行類
草蜥:身體細長,常在灌木叢或草叢中快速爬行,遇險會斷尾逃生。
鱷魚:其體表覆蓋角質鱗甲,吻部狹長,咬合力居現存動物前列。
兩棲類
樹蛙:腳趾有“吸盤”,能爬樹,常在夜間活動。
東方蠑螈:肚皮為橘紅色且有黑斑,在溪流邊活動,像“迷你火龍”。
魚類
叉尾斗魚:顏色艷麗,好斗,對水質要求不高。
鳑(pánɡ)鲏(pí):小型淡水魚,有清晰的體側線從頭部延伸到尾鰭。
科學老師課堂評語
作為熱愛科學的小學生,小酷龍的答案已經夠棒了,但小能能的回答完全超出預期。
小酷龍知識儲備有限,只能選擇性地儲存和調取信息。
小能能擁有龐大的記憶儲存量,能根據要求輕松調取海量信息。
今日語文課的作文題目:我的童年回憶。要求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內容具體,語言通順,富有真情實感。
小酷龍平時最不擅長寫作文了,關于童年回憶,更是一點也想不起來,只能愁眉苦臉地盯著面前的作文紙發呆。
一節課后,小酷龍只寫下了作文題目和開頭,還沒構思好文章整體的布局,而小能能已經洋洋灑灑地寫滿了整張作文紙。
我的童年回憶
小時侯,我最喜歡去小舅鄉下的爺爺奶奶家玩。他們的小區有一個沙坑,我和小伙伴會一起去玩沙,有次玩了一身沙泥回家,奶奶讓我脫下臟衣服趕緊去洗澡。我竟然沒有挨馬,還吃到爺爺燒的糖醋排骨,真是太開心了,嘻嘻!
我的童年回憶
我的童年像五彩的糖果,甜滋滋的。每天放學后,我和鄰居小雨總在巷子里玩捉迷藏。我躲在老槐樹粗壯的樹干后,憋著笑聽小雨嗒嗒的腳步聲越來越近。然后,她忽然抓住我的衣角大喊:\"抓到啦!”蟬鳴聲里,我們笑成一團。
現在路過巷子,老槐樹的枝丫還在搖晃,只是樹干再也遮不住我。那些沾著飯粒的午后,外婆用蒲扇搖出的風,都變成了星星,在回憶里一閃一閃地亮……
語文老師課堂評語
雖然小酷龍的作文語言稚嫩,夾雜著錯別字,但選材來自真實生活,具有細節。
小能能的創作并非基于真實體驗,而是虛構情節,一味堆砌華麗辭藻。套路式寫作不被推薦。
課間休息,同學們一窩蜂地沖出教室,不小心把課桌上的一堆書撞倒了。大家哄笑著,互相做鬼臉,有的幫忙撿書,有的急著跑向操場。
見此情景,小能能立馬啟動“突發狀況應對”程序,分析事件類型、人際沖突模式,并給出最高效的解決方案。
立刻蹲下撿書
先快速收拾散落在最遠處的書本,防止被踩臟。
把同一人的作業本和課本摞在一起,方便物歸原主。
招呼附近同學幫忙
對跑走的同學喊:“小蕊,你的《美術》書掉啦!”
拉住想溜的同學:“李航,你撞垮了書堆,快回來撿書!”
課間休息,同學們一窩蜂地沖出教室,不小心把課桌上的一堆書撞倒了。大家哄笑著,互相做鬼臉,有的幫忙撿書,有的急著跑向操場。
見此情景,小能能立馬啟動“突發狀況應對”程序,分析事件類型、人際沖突模式,并給出最高效的解決方案。
檢查書本是否損壞
發現被水沾濕的頁面,用紙巾快速吸干。
看見不小心被撕破的頁面,用透明膠粘貼修補。
提醒其他同學注意
把整理好的書本往課桌內側堆放,避免二次碰撞。
對狂奔的同學擺擺手:“慢點跑!這邊剛‘塌方’過!”
兼顧自己的任務
若輪到值日,優先整理完書本再完成值日工作。
若想去玩游戲,可以邊撿書邊叮囑朋友:“幫我留個位置!”
關鍵原則:不抱怨,優先解決問題,既幫助他人又維護自身權益。
而剛才被人群擠開的小酷龍,既生氣又震驚,想去幫助書被擠掉的同學,但一時間沒反應過來,還站在原地發呆呢!
班主任行為記錄評語
在隨機應變方面,小酷龍因情緒原因略慢一等,而小能能則是規則、效率優先,不會產生非理性的行為。
AI的學習方法
小能能在課堂上的表現令小酷龍很是羨慕。在小酷龍的再三請求下,小能能終于同意分享他“變聰明”的過程。
訓練模型
將收集到的海量數據輸入到模型中,模型會據此進行預測或完成特定任務。
如果預測錯誤,算法會調整模型內部的參數。這個過程會重復無數次,遍歷大量數據。
給定一張圖片,讓AI識別里面的物體。
比如,給定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讓AI預測后半部分。
評估與優化
研究人員會使用一套獨立的數據集來評估AI的表現,包括AI在執行各種任務時的準確性、實用性等。
他們可能會對模型做進一步調整,或者補充數據、修改訓練方法等,讓AI更擅長做某類具體的事情。
收集海量數據
研究人員從網頁、書籍、數字圖書館等處收集類型多樣的數據,其中包含了各種信息、知識、語言模式等。
AI通過處理這些數據,初步獲得對世界的“感知”和基礎知識儲備。
確定模型架構
研究人員設計復雜的數學模型,這個模型通常是深度神經網絡結構。
這個結構就像AI的大腦,決定AI如何處理信息和進行計算。
部署與應用
訓練完成后,AI會被部署到服務器、設備或應用程序中,開始為用戶提供服務。
請寫一篇題為《我的童年回憶》的作文。
當用戶提出請求時,這些輸入內容會被傳給模型,模型會進行計算,然后輸出結果。
小能能的學習過程是一個高度依賴數據、算法和算力的系統工程。相比之下,小酷龍的學習是一個更加復雜且多維度的過程。接下來,小酷龍和小能能將升入中學階段。在了解了小能能的學習方法之后,小酷龍會實現反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