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建筑工程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們居住與工作環境的關鍵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建筑施工具有露天作業、高處作業多、施工工序復雜、人員流動頻繁等特點,使得施工現場面臨諸多安全風險。近年來,盡管我國建筑行業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不僅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關乎工程的質量與進度,以及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形象。
1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優化的意義
1. 1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建筑工程施工環境復雜,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諸如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觸電等風險屢見不鮮。優化施工現場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此類風險,為施工人員營造安全作業環境。完善安全設施,如設置可靠的防護網、安全網,保障施工機械安全運行,可直接避免諸多傷亡事故。同時,提升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使其在面對危險時能迅速做出正確反應。據統計,安全管理優化到位的工地,事故發生率顯著低于管理松散的工地。施工人員是建筑工程的中堅力量,保障其生命安全,既是對生命的敬畏,也是工程順利推進的重要基石,能讓每個家庭免遭悲劇,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1]
1.2保障工程質量與進度
安全管理與工程質量和進度緊密相連,安全的施工環境能避免因安全事故導致的工程中斷。一旦發生安全事故,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還可能使施工設備損壞、施工材料浪費,進而延誤工期,增加額外的成本。而優化安全管理,可提前識別和消除影響工程質量的安全隱患,如不規范的施工操作可能影響建筑結構安全,通過嚴格的安全管理規范施工流程,可保證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質量標準。此外,科學合理的安全管理布局,如精心規劃施工順序、妥善管理交叉作業,能讓施工流程井然有序,提升施工效率,確保工程如期交付,滿足社會對建筑產品的需求。
1.3提升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形象
就經濟效益而言,優化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引發的經濟損失,涵蓋醫療、賠償、設備維修與更換等各項費用。同時,良好的安全管理能提升施工效率、削減生產成本,進而增加企業利潤。在市場競爭中,重視安全管理的企業更易贏得客戶信賴,獲取更多項目機遇。
從社會形象層面看,企業優化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彰顯了對社會責任的積極擔當。安全記錄優良的企業,能在社會上樹立正面形象,贏得政府、行業組織及公眾的贊譽,提升企業知名度與美譽度,為企業長遠發展筑牢根基;同時,還能推動建筑行業整體形象提升與進步,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
2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技術體系
2.1施工安全監測技術
在施工現場,需要運用各類先進的傳感器技術,例如在深基坑周邊布置位移傳感器、應力傳感器,實時監測基坑土體的位移和支護結構的應力變化,從而及時發現基坑變形的異常趨勢,預防坍塌事故的出現。對于高大模板支撐體系,通過在關鍵節點安裝壓力傳感器和傾角傳感器,可動態掌握模板系統受力與傾斜情況,避免模板坍塌。同時,可以利用視頻監控技術,在施工現場關鍵區域(如塔吊的作業范圍、物料堆放區等位置)設置高清攝像頭,管理人員可以遠程實時查看現場施工情況,及時發現違規操作行為。除此之外,利用無人機定期對施工現場展開巡檢,可迅速掌握大面積場地的安全態勢,如細致檢查外腳手架整體穩定性、建筑物外立面潛在隱患等,從多維度、全方位保障施工安全。
2.2施工安全防護技術
在高處作業方面,需采用可靠的臨邊防護技術,如設置標準化臨邊防護欄桿,其高度不低于 1.2m ,橫桿間距設置合理,底部配備踢腳板,從而有效防止人員與物體墜落。針對洞口,應依據洞口尺寸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小洞口以堅實蓋板覆蓋固定,大洞口則需安裝防護欄桿并張掛安全網。
在施工用電領域,嚴格遵循TN-S接零保護系統,實施三級配電、兩級保護,落實一機、一閘、一漏、一箱要求,選用合格電纜線,對線路采取架空或埋地敷設方式,杜絕觸電事故發生。在消防安全方面,配備充足且適配的消防器材,如在易燃材料堆放區配置干粉滅火器,于電氣設備周邊設置二氧化碳滅火器,同時設置醒目的消防標識與疏散通道指示標志,確保火災發生時能迅速響應[3]
2.3施工安全信息化技術
施工安全信息化技術通過集成BIM、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了智能化安全管理體系。其技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三維可視化安全管理。基于BIM技術建立的三維建筑模型,可集成安全設施布置、危險區域標識等關鍵安全信息,實現施工安全狀況的可視化監控與風險預判。
(2)數字化安全管理。通過專業安全管理軟件實現安全資料的電子化存儲與智能分析,為安全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3)智能化安全監控。運用物聯網技術構建的安全監控系統,可實時采集人員定位(智能安全帽)、設備運行狀態(塔吊監控系統)等關鍵參數,當監測數據超出安全閾值時,系統可自動預警并啟動應急響應機制。
該技術體系實現了從被動式安全管理向主動式智能防控的轉變,顯著提升了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水平。
3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安全意識淡薄
在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意識薄弱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一些管理人員將主要精力放在工程進度與成本控制方面,對安全管理缺乏重視,認為安全投入是額外成本,并未充分認識到安全事故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例如,為了追趕工期,隨意壓縮安全檢查時間,減少安全防護設施的配置。一些一線施工人員大多數都來自農村,自身文化程度較低,安全意識較為薄弱。因此一線施工人員經常忽視安全規定,在施工現場不佩戴安全帽、高處作業不系安全帶。在一些小型建筑項目中,施工人員甚至在未搭建安全防護網的前提下進行高空作業,心存僥幸,認為危險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普遍存在的安全意識薄弱現象,增大了事故發生的概率與可能性[4]
3.2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許多建筑施工企業雖有安全管理制度,但存在諸多漏洞。制度內容往往過于籠統,缺乏針對具體施工環節和崗位的詳細安全操作規范。例如,在大型機械設備的操作管理上,未明確設備日常維護保養的具體流程、責任人以及檢查標準,導致設備維護不及時,容易出現故障,引發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制度執行缺乏有效監督機制。部分企業雖設立安全管理部門,但人員配備不足,且監督人員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無法對施工現場進行全面、深入的監督檢查。對于違規行為,處罰力度不夠,未能起到有效威懾作用。
3.3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建筑工程施工隊伍人員構成相對復雜,專業素養差異較大。一些技術工種,例如電工、焊工等,部分從業人員缺乏對應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在電氣安裝作業中,無證電工可能由于不熟悉電氣原理和操作規程,導致電線連接錯誤,甚至引發短路和火災。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同樣存在專業素質問題,一些管理人員雖然有一定施工經驗,但是缺乏系統的安全管理知識,在面對復雜的安全問題時,無法做出科學有效的決策。例如,在制定深基坑支護方案時,由于對巖土力學知識掌握不足,無法準確評估基坑穩定性,導致方案不合理,給施工帶來安全風險[5]
3.4安全監管不到位
由于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監管范圍較廣、項目數量較多,難以做到對每個項目進行細致、高頻次的監督檢查。一些地區監管人員數量不足,專業能力較為有限,面對復雜的施工工藝和安全問題,無法準確地發現隱患并且督促整改。建設單位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合理壓縮工期,導致施工單位為了追趕施工進度而忽略安全管理。監理單位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監理工作流于形式,對施工單位的違規行為視而不見,并未嚴格按照監理規范要求進行巡視和平行檢驗。例如,在一些項目中,監理單位未能有效履行監管職責,對施工單位違規搭設腳手架的行為未及時予以制止,導致腳手架存在坍塌風險。
4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技術優化策略
4.1安全防護技術升級
在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防護技術是保障人員安全的核心防線。首先,引入新型高性能防護材料,如兼具高強度與阻燃特性的防護網,既能有效攔截墜落物體,又能在火災發生時延緩火勢蔓延。對于臨邊防護,采用可調節高度的防護欄桿,搭配磁吸式連接技術,實現快速安裝與拆卸,同時確保連接穩固可靠。
針對高處作業,大力推廣智能安全背帶系統。該系統配備高精度位置傳感器與自動制動裝置,一旦作業人員意外失足,可瞬間自動鎖定安全繩,將沖擊力降至最低。此外,在洞口防護方面,應用可感應人體靠近的自動升降式防護蓋板,人員接近時自動升起,離開后自動閉合,可顯著提升防護的及時性與有效性[]。
時監控設備運行狀態、位置信息、維護記錄等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度挖掘設備數據,預測設備故障,便于提前安排維修保養,保障設備安全、可靠、順暢運轉。
4.4安全監測與預警技術應用
通過使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構建全方位的施工現場安全監測與預警體系。在施工現場部署各類傳感器,例如煙霧傳感器、可燃氣體傳感器、傾斜傳感器等,可實時采集環境參數以及結構狀態信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便于及時發現各類潛在的安全隱患。例如,一些火災隱患、結構變形等,可通過手機APP、短信等方式向管理人員發出預警信息。同時,結合三維可視化技術,能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呈現施工現場的實時狀態。管理人員借助虛擬現實設備或電腦終端,即可查看施工現場情況,進而實現對施工現場安全風險的動態監督與管控。
4.2施工機械安全技術強化
施工機械的安全運轉對工程順利開展非常重要。對于塔式起重機,可以安裝先進的智能防碰撞系統,該系統通過多方位的激光雷達與高精度角度傳感器,實時監測起重機運行軌跡以及周圍的障礙物,一旦檢測到可能出現的碰撞風險,立即自動調整運行參數或者發出警報。挖掘機等移動設備可以配備全景影像監控系統,結合超聲波測距技術,幫助操作人員可以清晰地掌握設備周邊環境狀況,避免由于視野盲區導致的碰撞事故。同時,引入設備故障診斷與預警技術,通過針對設備關鍵部件的振動、溫度、壓力等參數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可提前發現潛在的故障隱患,并且推送維修建議,確保設備始終處于安全可靠的運行狀態。
4.3施工設備自動化與智能化技術升級
在施工過程中,引入自動化塔吊、挖掘機等大型施工設備。這些設備可依據預設程序自動完成吊裝、挖掘等操作,有效減少人工操作引發的失誤與安全風險。例如,自動化塔吊能按照設定路線與參數,精準完成物料吊運,避免碰撞與墜落事故。
為施工設備配備智能芯片與通信模塊,實現設備間互聯互通。借助設備智能互聯系統,管理人員可實
5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工作,是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以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工程。未來應使用多樣化的安全技術監督管理,做好合理的優化與改進,從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各項安全措施有章可循、執行到位。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遠,各參與方應齊心協力,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從行動上積極落實,持續探索創新安全管理方法與技術,最大程度預防和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丁貴川.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研究——以貴陽市某工程項目為例[J].房地產世界,2023(18):115-117.
[2]馬佳.淺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J].居舍,2023(22):123-126.
[3]李彥青.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標準化策略研究[J].房地產世界,2023(13):64-66.
[4]何博林.簡述建筑工程施工現場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J].中國住宅設施,2023(6):166-168.
[5]趙凱霞.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3(17):75-76.
[6]龔柯.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處理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