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當前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環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水資源需求呈現逐年攀升趨勢,亟需優化給水系統設計,以滿足居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持續需求。給水工程設計涵蓋多項關鍵內容,需重點把握輸水方式的科學選擇和管網分區的合理設計,以確保供水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及工程質量達標。在實際工作中,應通過深人研究和系統規劃,不斷提升輸水方案的合理性,從而保障城市供水的持續性和可靠性,最終實現市政工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
1市政給水設計輸水方式選擇與管網分區設計影響因素分析
市政工程設計涉及諸多關鍵環節,其中輸水方式的選擇與管網分區設計尤為關鍵,其直接決定了給水工程的運行效能與系統穩定性。為確保給水系統的可靠運行,并實現輸水方案與管網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需對以下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
1. 1 供水需求因素
供水需求是影響輸水方式選擇與管網分區設計的核心要素,主要體現在區域用水總量及用水時變特征等方面。設計人員需綜合考慮用水規模、高峰時段需求波動等關鍵參數,確保系統設計既能滿足當前供水需求,又具備應對未來發展的彈性空間,進而保障供水系統的可靠性與可持續性。
1.2 地形因素
地形條件是制約給水系統設計的重要自然因素。
在平坦地區采用重力流輸水時,需通過增加管道埋深來保證必要的水力坡度,這不僅顯著增加了施工難度和工程造價,還可能影響管網的整體布局方案。因此,在地形條件復雜的區域,更需審慎評估不同輸水方式的技術經濟性[1]
1. 3 環境氣候因素
(1)氣候因素。北方地區冬季低溫環境對供水系統運行構成顯著挑戰,特別是重力流輸水系統易受凍害影響,可能導致管道破裂、輸水能力下降等問題,嚴重影響區域供水可靠性。
(2)水源因素。市政給水工程的水源條件直接影響輸水方式選擇,不同水源類型(地表水、地下水等)在水質特性、取水高程等方面存在差異,需據此制定相應的輸水技術方案。
(3)經濟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工程投資規模,而不同輸水方式和管網布局的建設成本差異顯著,這直接影響管網分區的技術經濟比選。
綜合而言,上述環境氣候因素與供水系統的運行效能密切相關,在設計過程中需進行多維度分析評估,要確保輸水方案既滿足技術要求,又具備經濟合理性和氣候適應性,進而保障供水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
2市政給水設計中輸水方式選擇分析
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市政給水系統設計具有關鍵性作用,其直接關系到城市水資源供給的充足性與可靠性。為確保給水工程高效運行,必須重點優化輸水方式的選擇策略,系統分析各類輸水技術的特點,科學制定選型標準,從而為城市供水系統的穩定運行
提供堅實保障。
2.1 輸水方式分類
2. 1.1 重力流輸水方式
重力流輸水系統以自然重力作為主要驅動力,通過利用地勢高差實現水體的自流輸送。該系統的核心優勢如下:依靠自然勢能驅動,運行能耗低;系統穩定性高,可持續供水;維護成本較低。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源地與供水區域之間的高程差,使水體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動,形成輸水壓力。
在工程實踐中,重力流系統的適用性主要取決于地形條件,要求水源地必須具有足夠的高程優勢(通常建議最小高差 ?10m )。這種特性使其特別適合山區或丘陵地區的城市供水系統。系統優勢還包括:減少泵站等動力設施投資、降低運行能耗、提高供水可靠性。
然而,該系統的應用仍存在對地形條件要求嚴格、管網布置靈活性較低、初期投資可能因地形復雜而增加等明顯的局限性。因此,在平原地區或高差不足的區域,通常不宜采用純重力流輸水方案。
2.1.2 壓力流輸水方式
研究表明,在輸水方式的選擇中,壓力流輸水方式因其較高的可控性成為主要選擇,其能有效滿足區域內的水資源需求。重力流輸水方式作為早期提出的輸水方案,由于存在較大的應用局限性,技術人員在此基礎上研發了壓力流輸水方式。該方式突破了地形限制,可適應不同地形條件下的水資源輸送需求。
壓力流輸水方式通過人工加壓實現水源輸送,有效解決了重力流輸水方式的技術瓶頸。在設計過程中,需根據區域特點合理設置加壓點,以確保管網系統的壓力承載能力,防止因壓力閥超壓導致的爆裂事故。采用分段加壓技術可維持管道壓力在正常范圍內,保障系統穩定運行。
此外,加壓設計需綜合考慮機電設備運行功率和管線實際壓力工況。特別是在由低地勢向高地勢輸水時,要進行額外加壓處理,以確保輸水過程的穩定性[2]
2.1.3綜合性輸水方式
針對地形條件復雜的區域,單一采用重力流或壓力流輸水方式往往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因此提出了綜合型輸水方式。該方式通過有機結合重力流與壓力流輸水技術,在建筑物頂部設置儲水裝置,并適時進行加壓處理,使儲水裝置充滿水后,既可依靠重力實現輸水,又能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從系統運行角度看,該方式通過壓力輔助供水,為用戶端提供穩定輸水動力。其優勢在于既能充分利用自然地勢差,又可通過加壓補償克服地勢差不足的問題,從而顯著提升輸水效率,降低系統運行維護成本。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技術人員還提出了疊壓給水方式,將水廠與用戶水龍頭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輸水供水體系,可有效避免出現二次污染的情況。
2.2輸水方式選擇要點
2.2.1長距離輸水方案
我國幅員遼闊,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加之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使得部分城市在市政給水系統設計中面臨長距離輸水的技術挑戰。為此,在輸水方案選擇時,必須確保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將工程質量作為核心考量,既要滿足市政給水工程需求,又要保障水資源輸送過程中的水質安全。
長距離輸水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不僅能為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提供技術支撐,同時也促進了管材制造行業的技術革新[3]。在具體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以下技術要點:一是合理選用施工工藝,確保工程質量;二是科學配置空氣閥,通過優化布置位置有效防止空氣進入輸水管道,從而保障輸水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2.2.2架空過河輸水方案
由于城市內部構造存在顯著差異,部分城市在給水系統設計時需考慮跨河輸水問題。若設計方案不當,不僅會影響水質安全,還將威脅管線的運行安全和使用壽命。為此,設計人員需制定科學的架空過河輸水方案,在輸水方式選擇時要統籌考慮施工難度、工程強度及成本控制等因素。
該方案通常沿橋梁走向布設輸水管道,使其跨越河道上方。在設計過程中,需重點評估管道的結構承載能力,并合理選擇管材類型和管徑尺寸,以確保給水工程的運行質量和使用壽命。同時,還需充分考慮管道在復雜環境下的耐久性和抗腐蝕性能,從而為工程長期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2.2.3排氣閥選型方案
排氣閥作為各類輸水系統中的關鍵組件,對保障給水工程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具有決定性作用。其主要功能包括:在管道輸水過程中維持系統壓力平衡;在管道排空時實現自動吸氣,防止負壓破壞;在管道充水時確保快速排氣,提高灌水效率。
3市政給水設計中管網分區設計分析
3.1系統層級數的合理確定
在市政給水系統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首先開展城市區域調研,充分掌握城市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科學劃分供水系統層級結構,以確保給水工程運行效能與供水質量。具體設計流程如下。
(1)以現狀管網為基礎構建一級供水系統,通過漏損控制、壓力調節等技術手段進行系統校驗與優化。
(2)根據城市發展需求,通常采用二級或三級管網系統布局。當前,市政給水設計實踐中,雙層管網系統因其經濟性和實用性成為主流方案,該設計既滿足區域實際需求,又能契合城市發展規劃要求。
3.2 管網分區銜接設計
在市政給水系統規劃中,科學合理的管網分區銜接設計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環節。通過優化銜接工程設計,既能顯著降低環境因素對供水系統的不利影響,又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長遠需求。在實際設計中,應結合區域地理特征、水文條件等基礎數據,采用BIM技術建立三維可視化模型,并實現以下功能:模擬分析地勢高差、用水負荷等參數,生成水力計算圖表;自動檢測管線碰撞沖突,優化空間布局;評估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性,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該技術應用不僅可保障管網系統的運行可靠性,還能為城市未來擴建預留彈性發展空間[4]
3.3 明確區域內具體規模
在市政管網分區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精準確定區域供水規模,以確保系統運行期間各節點水壓保持動態平衡,實現高效的壓力調控。設計工作應統籌考慮多重因素,重點保障用戶端用水需求,可通過優化系統設計最大限度降低管網漏損率。具體實施時,應科學選擇輸水模式,持續完善供水方案,并合理規劃終端用水設施,從而顯著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同時,規模確定階段需建立完善的壓力調控機制,此舉不僅能確保供水系統穩定運行,還可實現顯著的節能效益,促進水資源集約化利用。此外,設計人員應系統采集并分析區域流量數據,實時掌握供水動態變化規律,以便為管網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數據支撐,進而有效預防各類運行風險。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的規劃與設計,特別是給水工程系統的科學設計。這不僅是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關鍵環節,更是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給水工程設計涵蓋諸多關鍵要素,為確保供水水質穩定和系統持續可靠運行,設計人員需開展全面深入的技術研究。重點在于優化輸水方式的選擇和管網分區設計,通過科學論證與合理規劃,來確保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要著力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充分滿足區域內居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多元化用水需求。
參考文獻:
[1]呂意超,賴德來.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輸水方式及管網分區探討[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工程技術,2023(4):101-104.
[2]吳廣,張欣.市政給排水設計中輸水方式的選擇及管網分區研究[J].中華建設,2022(24):49-51.
[3]林偉明.給排水設計中的輸水方式及管網分區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2(25):142-144.
[4]呂陽.市政給排水設計中對于輸水方式和管網分區的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工業A,2022(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