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城市園林綠化基本情況
1.1 綠化建設現狀
本文選擇德昌縣作為研究對象,對該地區的園林綠化基本情況進行分析(見表1)。
表1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基本情況

該區域以綠色空間體系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其目標是創建“新發展理念下的公園城市樣板區”。以綠為基,通過多元景觀營造手法,創新性地實現了城市公園、健康產業園與生態田園的有機融合,構建起“三園一體、藍綠交織”的全域公園體系[1]。在公園城市理念指導下,通過以下措施系統強化城市生態基底:優化街道綠化品質,提升綠視感知度;完善綠道網絡系統,倡導綠色低碳出行;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塑造特色景觀風貌;布局口袋公園與微綠地,增強公眾參與度與景觀體驗感。
1.2管理主體構成
為推進城市園林綠化管理的規范化建設,構建了科學合理的管理組織體系(見圖1)。
圖1管理主體構成

2城市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
2.1城市園林綠化三維綠量計算
獲取城市園林圖像,計算城市園林綠化三維綠量(Three-dimensionalGreenVolume,TGV)。在計算三維綠量的過程中,一種主流策略是簡化植被形態,將其在單位像素(或像元)內抽象為長方體模型[2]。這種方法是利用像素的尺寸定義X軸與Y軸的范圍,而每個像素內植被的冠層高度數據則直接作為構建長方體Z軸方向的依據。基于上述設定,單位像素內的植被體積,累計加和推導出三維綠量:
SG=X×Y
TGV=Sc×H

式中: SG 代表單位像元面積大小, X 代表像元 X 軸大小, Y 代表像元 Y 軸大小,TGV代表單位像元的三維綠量, H 代表單位像元內平均冠高數據, VG 代表三維綠量, TGVk 代表第 k 個單位像元的三維綠量。在此基礎上,開展3D-Green及其派生指數的并行測算,包括綠地面積、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綠地覆蓋率、具體區域綠地面積、城鄉綠地比例等多個維度的城市綠地空間評價指標。
對于綠地面積的估算,采取了一種直接而高效的方法:將建成區內冠層高度數據(CHD)中,那些非零的像素點視為綠地部分[3]。通過簡單地將每個這樣的像素點的面積(通常為固定的單位像素面積)與所有被視為綠地的像素點總數相乘,即可直接推導出整個區域的綠地面積,計算公式為:
AG=SG×H
式中: A?G 代表綠地面積, N 代表單位像元點的數量。
本研究依據區域綠地的界定,將城市園林區域內覆蓋類型為草地與林地的地塊納入區域綠地范疇。其面積的計算遵循與先前綠地面積計算相一致的方法,即基于遙感影像或GIS數據中對應地塊的像素點進行統計與累加[4]
園林綠地面積的具體計算,本研究采用了OpenStreetMap(OSM)矢量數據作為數據源,從中精準提取出建成區內公園的矢量邊界信息[5]。隨后,利用ArcGIS軟件的幾何計算功能,直接獲取這些公園矢量數據的面積。在得到園林綠地面積這一基礎數據后,進一步推導出包括人均綠地面積、綠地率等在內的各項二維綠地評價指標的數值。這一流程確保了數據處理的連貫性和指標計算的準確性。
2.2 園林綠化管理任務閉環設計
(1)針對園林綠化的精細化管理,需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首先應強化園林綠化管理機構的統籌職能,系統規劃目標任務并細化分解至各相關部門。各部門依據職責分工推進工作,完成后逐級上報至縣、市(州)主管部門,形成完整的閉環管理體系。為消除管理職能重疊,必須明確界定部門權責,構建高效的跨部門協作機制,確保園林綠化工作的全面覆蓋與無縫銜接,實現精細化管理目標。同時,通過實施專項聯合執法等行動,切實維護城市綠化建設成果。
(2)將綠化管理有機融入區域城市管理體系。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精細化實踐需與區域城市管理整體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具體實施中,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策略應與城市精細化管理框架深度對接,加強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維護、市容秩序管理等城市管理重點領域的協同聯動。通過優化跨部門溝通協作機制,有效解決管理交叉領域的復雜問題,推動精細化管理工作的順暢銜接與高效實施。這一整合策略著眼于提升城市管理整體效能,促進各管理要素的協同互促,最終實現城市管理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3精細化管理效果
在完成園林精細化管理工作后,需對其成效進行系統評估。為此,建立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表2精細化管理效果評價指標

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基于AHP(層次分析法)的應用,利用上述指標,進行管理效果的綜合分析。在AHP法中,首先需要構建判斷矩陣,該矩陣用于表示同一層次元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假設有 ?m 個元素進行比較,判斷矩陣 j 是一個 m×m 的矩陣。以此為依據,建立如下計算公式所示的判斷矩陣:

式中: j 代表判斷矩陣, Δa 代表評價指標, ∣m∣ 代表矩陣中行或列的元素數量。在實際計算中,需明確, amm 應為一個 gt;0 的數值。
在此基礎上,引進構建特征方程,進行指標權重的計算:

式中: z 代表指標權重, γmax 代表最大特征值, r 代表特征方程。完成上述計算后,對權重進行歸一化處理。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q 代表權重的歸一化處理, w 代表特征向量, χi 代表分量。由于判斷矩陣是人為構造,可能存在不一致性。因此,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以確保判斷矩陣的合理性,檢驗過程如以下計算公式所示:

式中:
代表一致性檢驗, φ 代表一致性指標, μ 代表平均隨機數。如計算后 clt;0.1 ,代表矩陣合理,即選用的指標可以用于評價園林綠化管理效果。
通過對各項指標的權重分配,進行管理效果的評分,量化分值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管理效果越好)。圍繞一級指標,從四個方面評估園林綠化管理效果,最終評分結果見圖2。

從圖2中可知,管理后,各項指標評分均達到90分以上,說明該方法的管理效果良好。
4結論
(1)通過精細化管理,城市園林綠化面積得到有效增加,綠化覆蓋率從原先的 34% 提升至 40.9% 。同時,植被的健康狀況也得到了顯著改善,植被多樣性指數提高了 15% 。這不僅美化了城市環境,還增強了城市的生態功能,如空氣凈化、降溫增濕等,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宜居性。
(2)精細化管理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和精準施策,實現了綠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相比傳統管理方式,精細化管理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重復勞動,從而降低綠化維護成本。
參考文獻:
[1]劉冬梅,王忠杰,吳巖.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和公園體系推動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園林綠化工程項目規范》編制概況及重點內容解讀[J].工程建設標準化,2024(5):57-58.
[2]康江龍.建設現代低碳式城市園林綠化策略實證分析研究—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例[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4(4):78-81.
[3]傅夢穎.ArcGIS模型構建器在城市園林綠化指標測算中的應用[J].城市勘測,2024(2):49-53.
[4]傅英治.數字化檔案管理技術在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中的應用及實施策略[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4(8):114-116.
[5]孫磊.秋冬季節城市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問題及改進措施[J].廣東蠶業,2024,58(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