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13年5月,承載著合肥市民回憶的駱崗機場安然謝幕。隨著城市的發展,駱崗機場區域已逐漸成為城市中心,經過多方討論,老機場更新為城市公園的構想應運而生。合肥選址駱崗中央公園申辦第十四屆國際園林博覽會,以此為契機,向世界展示合肥形象。2023年9月26日,園博會開幕,駱崗機場再次“啟航”。機場更新與園博會舉辦,是城市發展需求、生態理念實踐、大型展會機遇共同作用的結果。
1 項目背景
1. 1 政策導向
近年來,城市更新已上升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為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國家層面通過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完善政策體系等多措并舉予以保障。“十四五”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建科[2021]63號),著重強調要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城市特色風貌,促進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1]。合肥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扎實推進城市更新實踐。以合肥園博園項目為例,秉持“特色保護、有機更新”理念,通過科學規劃與精細建設,在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的同時,有效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與服務供給。該項目不僅成為合肥市城市更新的標桿工程,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全國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1.2 項目概況
合肥園博園城市更新片區坐落于駱崗中央公園核心區,總規劃面積約69公頃。項目所在地保留有航站樓、大機庫等豐富的機場歷史建筑遺存。通過城市更新改造,該片區已轉型為融合園林展示、科創文化、休閑商業等多功能的綜合性區域,成為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的重要配套服務區和核心亮點。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積305畝,地處園博會南北出入口連接帶,西鄰停機坪科技展區,東接包河大道出入□,總建筑面積達9.8萬 m2 。項目秉持“保留記憶、新老對話”的設計理念,在保護歷史建筑風貌的同時,巧妙融入現代設計元素和功能需求,實現了歷史與現代建筑的有機融合,成功塑造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新空間。
2 更新策略與設計實踐
2.1 現狀分析與評估
原駱崗機場保留了大量建于20世紀 70~90 年代的建筑單體,一期工程以單層建筑為主,輔以少量多層建筑,原功能主要為機場配套服務設施,包括生活區、倉儲空間及活動用房等。隨著機場整體搬遷,片區建筑長期閑置,外立面風化嚴重一單層建筑多為紅磚青瓦結構,多層建筑則普遍采用水刷石立面。盡管外觀狀況欠佳,但建筑空間形態保存完好。其中,大、小機庫展現了獨特的航空建筑空間特征,大機庫更是航站樓之外的重要地標;飛控塔、氣象塔、水塔等特色構筑物也得以完整保留,成為承載場地記憶的重要元素。
經專業檢測評估,現存建筑結構等級多為B、C級,涵蓋磚混、框架及鋼結構等多種形式。通過系統的結構安全、消防安全等技術評估,項目團隊制定了差異化的更新策略:對無保留價值或改造成本過高的建筑予以拆除,對保留建筑則采取新建、擴建、改造、修繕等適應性更新措施。基于對建筑年代特征、風貌特色、空間組織、結構體系及材料工藝的全面分析,項目實現了歷史建筑空間的最大化保留,并通過創新性地引入現代空間元素與建造技術,達成新舊建筑的有機融合。更新后的建筑在滿足安全規范的前提下,既提升了使用性能,又優化了空間布局,實現了功能、美學與經濟性的平衡。
場地內植被茂密,南北向主干道串聯各功能區,支路網絡延伸至各個院落,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空間序列。這些城市肌理不僅承載著機場歷史記憶,更見證了駱崗地區的發展變遷。項目前期通過系統的文化價值評估[2]、技術評估及經濟性評估,確立了“留改拆”相結合的有機更新原則。重點保護了體現機場歷史記憶的關鍵要素:城市空間脈絡、特色建筑形態、表皮肌理特征以及原生植被景觀。通過對既有院落空間在建筑品質、景觀效果及尺度關系等方面的綜合分析,篩選出特色鮮明、尺度適宜的院落單元,經場所精神重塑后,轉型為兼具生活氣息與文化內涵的新型空間載體。
2.2場地規劃與業態策劃
場地交通規劃延續原有主街南北走向,經適度優化后實現南北出入口貫通,并通過支路系統與周邊地塊有機銜接。原有主街兩側路網密度較高,整體布局有效傳承了場地歷史肌理。規劃通過提取場地特征元素,圍繞園區主軸線打造特色空間序列,結合周邊景觀開放區構建內外聯動的活力景觀系統,強化公共空間品質。在保留既有建筑群形態的基礎上,通過新建單體建筑有機融入原有肌理,增強空間滲透性,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界面。
基于場地尺度特征,規劃將小鎮劃分為7個功能復合的片區,各片區用地規模均衡。作為園博園重要配套服務區,項目統籌展會期間需求與后續市民使用,規劃形成展演休閑區、精品餐飲區、零售服務區、文化創意區等主題功能板塊。
業態策劃作為項目前期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實施進程、空間組織邏輯及最終呈現品質。設計團隊充分發揮協調作用,統籌功能需求、美學追求與各方利益訴求,確保小鎮風貌協調統一及更新實施效率。設計策略綜合考慮外部空間品質、建筑形態特征及規范要求,通過市場調研明確項目定位,據此確定合理招商范圍。與潛在品牌方的深度溝通尤為重要,通過清晰傳達各片區規劃愿景,可引導品牌方根據場地條件優化運營方案,確保其功能需求與空間訴求有機融入整體設計,實現空間再生與社區活力的雙重提升。例如,小鎮東側原有一排高低有致的職工宿舍,特有的成排建筑布局、空間尺度,承載著機場生活區獨特的歷史記憶。項目前期運營方介入,擬改造為一家特色民宿,品牌商提出需布置開闊的水景作為中心景觀,而現有布局無法滿足。經過多輪溝通對接,為維持原有建筑序列感,同時考慮品牌方實際功能需求,經綜合考量,最終設計方案保留西側沿街山墻面及部分原有坡屋面建筑形態,并適當拓展室內庭院空間。既滿足了運營方訴求,又確保了改造后民宿與小鎮整體環境協調和諧共生,從而實現發展與保護的雙重目標。
3 片區更新設計
3.1空間推理與形態演變
在各片區更新設計中,設計充分挖掘并最大化利用原有建筑空間潛力,保留場地特征,從建筑規模、空間尺度、表皮肌理等多方因素研究,增強片區內部和外部展區的視覺與功能滲透。面對場地內跨越不同時期、不同結構形式的建筑,采取一系列靈活且適應性強的更新改造策略。通過合理的空間推理和形態演變,賦予片區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內涵[3]
水院組團位于場地中心地帶,緊鄰北入口組團,其構成單元較為零散且體量偏小。組團由主街分隔為小機庫與水院兩部分。針對不同的保留建筑,設計采取了靈活多變的補足策略:小機庫兩側擴建體量順應場地延續坡屋頂形態并維持功能連續;東側通過增設檐廊將原有零散建筑單體串聯,并保留原有開闊的場地空間并植人水景,增添靈動感。水院空間在設計中回溯場所特征,與園博園展區形成視覺對話,共同構建出一條視覺通廊,整個區域更新后被賦予新的活力。
3.2建筑適應性改造
場地內的既有建筑結構形式多樣,設計年代不一,質量參差不齊,建筑單體改造技術難度較大。設計在維護小鎮整體風貌、空間形態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建筑功能與結構改造的可行性,并對消防、環保、節能等技術要求進行審核,同時考慮室內設計的協調性以及后期施工的可操作性。例如,位于小鎮南部的大機庫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機場特色建筑,原功能為飛機停放及檢修場所,其西側兩棟單體建筑為原航材庫及機務樓。大機庫跨度 42m ,高度 22m ,結合空間特點,組團策劃為展演休閑區。
經專業結構檢測評估,主樓結構安全性等級評定為B級。改造過程中,完整保留了極具特色的干粘石外立面肌理和標志性機庫門,同時更新為節能外窗系統并采用真空板內保溫技術。機庫主人口設置于東側輔房區域,通過復建工藝將輔樓有機融人主體結構,在延續原有建筑風貌的同時滿足現代使用需求。更新后的空間功能布局為:主樓改造為多功能活動場館,與南廣場形成空間聯動;西側兩棟多層建筑則轉型為配套休閑服務設施,共同構成園博小鎮的核心功能片區。
3.3場地信息留存與更新
作為城市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不僅需要實現功能提升,更肩負著歷史文脈傳承的重任。然而,這類建筑普遍面臨材料老化、結構性能退化、空間布局滯后等現實問題。在改造過程中,應創新性地運用現代材料與技術,同時注重保留建筑的歷史特征要素一特別是原有磚石、木材等傳統建材,需優先考慮其保護性修復與循環利用。具體可采取清洗、嵌補、結構加固等技術手段對既有磚墻進行修復;對于確實無法保留的原始材料,則可創造性轉化為裝飾構件,賦予其新的使用價值與文化內涵。
在建筑單體設計中,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空間主體,并引入新材料與新工藝,從而實現新舊元素的對話與和諧共生。這一理念在機場電影院組團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成功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的融合。組團位于小鎮中部,原有空間別具特色。主要單體為昔日機場生活區的小型電影院,以及南側單層外廊式的職工宿舍。氣象塔與水塔坐落于北側開敞區域,成為獨特的景觀。庭院內紅磚青瓦,綠樹成蔭,抬眼便是一幅生動的自然生活畫卷,仿佛看到往昔機場社區的生活風貌。此建筑群始建于20世紀 60~70 年代,經結構鑒定,其安全性等級評定為C級。基于結構安全性、經濟可行性分析,并結合功能需求、改造成本、施工周期等多方面考量,決定對兩棟主樓實施原貌復建。為還原歷史風貌,復建時利用了拆除老建筑回收的舊磚瓦材料,并精心保留了原有三角形屋架結構特點。同時,充分考慮建筑形態、施工空間,結合植物樹冠和根莖,悉心保護庭院內的每一棵大樹。在主樓西北側實施擴建工程時,設計團隊秉持“有機更新”理念,在延續原有建筑形態語言與空間邏輯的基礎上,通過擴建優化功能布局。擴建部分創新采用鋼結構體系與鈦鋅板金屬屋面:鋼結構憑借其高強度、輕量化及施工高效等優勢,為創造新型空間形態提供技術支持;鈦鋅板則以其優異的耐候性能、造型可塑性及現代質感,與歷史建筑形成富有張力的新舊對話。通過精細化節點設計,確保新舊建筑在結構體系、材料運用及美學表達上的和諧統一,實現視覺語言的漸進式過渡。
3.4 公共空間優化
場地內公共空間改造面臨空間碎片化、功能單一化及文化特色缺失等核心挑戰。設計通過整合碎片化空間、植入復合功能、優化空間尺度,構建連續性公共空間體系。文化傳承與特色塑造是公共空間改造的一個重要策略,通過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增強公共空間的文化認同感和特色魅力。方案巧妙融入機場記憶與安徽地域特色,通過機翼形態的建筑立面、徽派庭院等設計語匯,結合建筑構件、景觀小品及鋪裝材質等多維載體,將場地特有符號轉化為具有文化深度的公共藝術與景觀節點,實現地方文脈的當代詮釋。
4結語
園博園城市更新片區的改造實踐,不僅是對城市存量空間的再利用,更是對歷史文脈的傳承與創新。通過適應性改造并融入現代空間設計,項目成功地將歷史記憶轉化為獨特的場所精神,打造了一個兼具文化底蘊與商業活力的城市新地標。更新過程中,對建筑體驗的優先考慮、公共空間的精心營造,以及綠色可持續理念的貫徹,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這是一個平衡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利用、經濟與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過程。經過精心保護與更新,不僅激活了城市空間,更喚醒了城市記憶,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生命。尊重現狀,向史而新,駱崗重獲新生。
參考文獻:
[1]夏健,王軍.古城有機更新中的“更新單元”實踐研究—以蘇州古城平江片區重點功能區為例[J].城市規劃,2022,46 (S1):47-57.
[2」謝林蓉,王風雨,季翔.城市文化資本理念下的城市更新策略探析——以合肥市老城區為例[J].中外建筑,2024(2):71-76.
[3]胡建新,張杰,李斯宇,等.新舊融合、持續共生—景德鎮陶機廠片區城市更新整體設計[J].建筑學報,2023(4):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