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意義]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機理,以期提升創新情報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促進創新情報的價值實現。[方法/過程]研究基于價值共創理論及TOE理論,從環境因素、技術因素和組織因素3個方面探究創新情報價值共創的形成機理,并在此基礎上應用系統動力學方法進行仿真分析,探索關鍵因素及組合因素的動態關系。[結果/結論]結果表明,創新情報產品標準和隱性需求對創新情報供需匹配水平影響較大,創新情報機構、創新環境、情報技術投入、算法優化及創新情報產品標準等變量協同發展對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影響顯著。
關鍵詞: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理論;TOE理論;系統動力學;情報服務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5.09.002
〔中圖分類號〕G2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5)09-0013-10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of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Services
Zou Chunlong1* Wang Haocong2 Ma Haiqun1,3,4
(1.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3.Digital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4.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Institut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value co-creation in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services involving multiple stakeholders,so a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such services,and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value.[Method/Process]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lue co creation and TOE theory,the paper explor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value co-creation from three aspects:environmental factors,technological factors,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Then the study employed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key factors and their various combinations.[Result/Conclusion]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product standards and implicit dem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upply-demand matching level of innovation intelligence.Furthermor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ables such as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institutions,innovation environment,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vestment,algorithm optimization,and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product standard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value co-creation of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services.
Key words:innovation intelligence service;value co-creation theory;toe theory;system dynamics;intelligence services
2025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顯示,中國創新能力世界綜合排名第十位,相比2012年的第二十位提升了10個位次,是十余年來進步最快的國家,也是唯一進入世界前十行列的中等收入國家[1]。中國政府正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并推動加快邁向科技強國、制造強國。在此背景下,情報理論和實踐的重心應該向著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為導向的創新情報理論和實踐轉變[2]。創新情報服務在提高創新效能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它不僅能夠激活創新主體的潛力,還有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創新情報服務以創新鏈為服務對象,側重于服務未知科技創新領域的、從創意孕育到產業化的全過程,通過搜集相關信息并系統分析提煉出有價值的判斷,進而提供給使用者以支持其動態研判[2]。在創新情報服務過程中,如何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情報分析思維,使多元化的創新主體實現和諧且有價值的共生共創是本研究的目的。價值共創理念源自企業與消費者共同構建消費體驗的過程,隨著理論的演進,其應用范圍逐步擴展至由多元社會經濟主體構成的互動網絡。該理念注重各主體在自主認知與反饋的基礎上,依據各自的價值定位,從制度、技術及語言維度展開協作,最終在開放共享的時空結構中實現協同與價值共創[3]。
鑒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創新情報供需匹配及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相關概念及研究,并基于價值共創理論及TOE理論,提出了創新情報價值共創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通過模擬仿真探索其作用機理,激發多主體的協同效能,推動創新情報服務的優化配置與高效運用。
1 相關概念與界定
1.1 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相關研究
當前,原始創新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與科技進步的核心驅動力,情報工作將更多轉向主動探索與開拓未知領域,“情報先行”的作用在于為探索性創新挖掘潛在的發展路徑。這種變化使情報需求的內容發生改變,使研究對象從科技情報向創新情報拓展[4]。現有關于創新情報的研究并不充分,從國外的實踐和研究來看,已有創新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組(ISYOU),作為推動信息科技發展以支撐科研工作的學術性作者[5]。同時,從企業創新情報需求的視角出發,Weiss D S等分別構建了創新情報的獲取機制,以有效識別創新機遇并實現創新成果轉化[6-7]。中國的學者研究方面,僅戴國強等學者探究了創新情報工作的具體內涵及特點[2,4],學者戴國強[4]提出,創新情報是將科學研究活動置于整個創新活動之中,從而考慮如何為科學研究的創新提供情報支撐。結合戴國強等學者的觀點,本研究基于創新鏈視角探究創新情報概念及特點,認為創新情報是為創新鏈提供情報支持,通過情報產品為創新鏈中情報需求方提供決策支持或決策引導。創新情報服務是服務于從創意孕育到成熟技術產業化的全過程,為情報需求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工整理數據信息,并形成價值判斷且有效傳遞、促進創新的活動,參與者包括企業、科研院校、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價值共創理論起源于協同生產的概念,21世紀初,伴隨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及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逐漸形成了服務主導邏輯,強調生產與消費連續性,視消費者為價值共創核心,服務為經濟交換基礎[8]。早期的傳統價值共創理論主張,價值主要由企業單向傳遞給消費者,而服務導向的理論框架則突出價值創造是一個由多主體參與、結構復雜且持續演進的循環系統,任何一個參與者都承擔著資源和服務交換角色[9]。
價值共創思想已廣泛應用于創新系統研究。①從資源基礎角度,學者們分析了價值共創能夠推動創新系統發展的作用機制。組織需要為了維系自身所需資源而與其他組織保持互動[10],有些企業擁有創新所需的關鍵資源,這些資源具有異質性、價值性、難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特點,使企業之間需要依賴資源,形成合作關系[11];而價值共創是各參與主體通過資源協同合作,共同促進創新系統生存與發展的一種動態狀態[12]。②在關鍵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等戰略創新領域,現有研究通過價值共創理論解讀了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機制。如崔宏超等[13]提出了“明確統一的創新目標導向—核心企業主導互補型創新主體緊密交互—創新要素向核心企業聚集—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價值共創過程。解學梅等[14]聚焦開放式創新領域,以價值共創為指導思想,分析了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及其核心屬性,并深入研究了其穩定性對系統運作的影響。張越等[15]在研究技術創新市場化過程中發現,根據不同商業化階段的特點,信息交互對用戶參與企業價值共創的方式呈現多樣化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相應的理論模型。可以看到,現有創新戰略領域的價值共創研究主要聚焦探究主體間的合作共享機制,即分析參與主體的互動關系特點,缺少從情報視角探究如何提升主體間合作效率。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機理的方法,進而明晰創新情報服務如何支撐關鍵性創新中的多主體協同互動。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定義為:以創新情報服務為核心,創新情報機構、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等多個主體,通過創新情報資源交換與整合行為,構建起一個有機的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網絡,實現創新資源價值的共同生產和創造。
1.2 創新情報服務供需匹配
創新情報服務供需匹配是立足于創新情報價值實現的角度,因此,需要處理好創新情報供給與需求的關系,讓相關利益者有序參與到情報流通整個過程中,形成明晰的需求匹配機制。現有研究表明,情報工作正在以數據為起點,實現對服務價值鏈的重構[16]。而數據流通的動力來源于各主體基于供需的交換行為[17],通過這種交換行為,主體的這些創新情報需求部分或者全部得到滿足時,價值就會獲得創造,當各主體的價值創造達到帕累托最優時,這一系統中的價值創造就演變成了更高形態的價值共創。因此,從供需匹配視角來研究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即認為創新情報的價值創造不僅與相關利益主體對創新情報服務和產品的價值需求有關,還與創新情報機構的服務供給條件和能力密切相關。匹配供給與需求是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必要條件[18]。
創新情報供需匹配研究應用于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契合之處在于:創新情報更多是用于探索、引領未知領域,其重點是支撐關鍵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因此研究涉及多元化、復雜化的知識體系,且技術研發通常需要長期投入與協同推進。由此產生的成果往往具備顯著的獨特性與不可復制性,對社會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因此,解決多主體間的跨界資源整合,以促進自身資源與合作伙伴資源的價值共創,是創新情報服務的目標。但從供需匹配的視角來看,帕累托最優的前提是各方均不以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創造價值,這就要求各主體的價值訴求得到部分或全部的回應與滿足,但供需的匹配需要歷經價值沖突、調和等一系列價值互動過程才有可能達成[18]。所以,從供給與匹配視角,探究創新情報服務的價值共創機理,有助于協調矛盾沖突,通過定位各要素在價值共創過程中的差異化功能和構建協同機制,以促進多元主體交互創造價值。因此,本研究從供需匹配視角,分析各參與主體的創新情報服務價值供需行為及其關系,進而厘清創新情報價值共創的內在邏輯。
2 創新情報服務的價值共創主體
參考崔宏超等[13]關于創新聯合體的分析,以及各參與主體在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中的角色與作用,本研究將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中的相關主體劃分為以科研機構與企業為核心的創新主體、以創新情報機構為核心的中介主體、以政府為核心的支持主體。其中,科研機構和企業為主要的創新主體,參與整個創新鏈的活動。科研機構及部門在基礎研究階段主要承擔創新研發工作。科研機構及部門與企業共同參與開發測試,科研機構實施主導,企業協同參與。企業主要實現創新成果的市場推廣和規模化生產。政府起到政策支持及總體導向作用。創新情報機構在上述環節中起到情報引領和支持的服務作用,進而促進各個階段參與主體的創新進程與創新協作。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主體在創新鏈中的結構功能以及創新情報需求與供給特征,本研究基于文獻分析法,進一步挖掘多元主體在創新情報服務中的行為動因與效果,以構建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分析框架。
從主要創新主體來看。一方面,在基礎研究階段,科研機構需要開展關鍵性創新工作。在現階段,中國亟需攻克外部技術壁壘,推動科技自主發展。為此,必須集中力量攻克核心領域的技術瓶頸,通過自主研發等途徑掌握關鍵技術,這對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和產業競爭力至關重要。因此,根據現實情況,應結合戰略導向顯著[20]、技術研發鎖定[21]以及市場應用受限[22]等情景,明確各個參與主體的創新需求,激活創新主體的隱性需求,并鎖定各自創新任務。由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能力門檻高、資源需求大且知識結構具有特殊性[23],因此,其創新過程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結果偏離預期目標。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的知識結構復雜度高,通常涉及多元主體協作與跨領域知識,需要多元主體在復雜的創新網絡中協同攻關形成知識共創[24]。另一方面,在開發測試與市場化及產業化階段,企業作為重要創新主體,必須高效協調創新鏈中的各類資源與關鍵因素。其中,這一過程不僅涉及物質資源(如原材料、資金)的統籌配置,還涵蓋智力資本(如技術知識、市場情報)的系統整合,最終目的是讓下游的創新需求和成果向上傳遞并用于指導未來研究方向,從而拉動上游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良好的交互水平能夠促進資源互補、知識協同共享,實現創新過程的縱向深化、橫向拓展與生態化鏈接。
從支持創新主體來看。政府作為政策主體,在創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引導與保障作用。作為政策制定者,行政機構不僅構建創新政策框架,還通過多樣化機制深度參與產學研協同網絡的搭建[25],對于實現協同創新的創新主體分析也從傳統的“產學研”三維框架逐步拓展為“官產學研”或“政產學研”四維范式。因此,推動重大科技創新,需要精準制定激勵政策,使政府戰略布局與地方產業升級需求有機銜接,這對提升整體創新效能至關重要[26]。在基礎研究體系的構建中,創新政策通過頂層設計、制度規范制定以及跨機構資源協調等方式,發揮著關鍵的統籌引領功能[27]。
從中介創新主體來看。創新情報服務機構是以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創新需求為基礎,利用其所擁有的資料、工具、方法體系、智庫資源,以及數據采集、加工處理、挖掘研判,最終生成諸如研究報告、戰略方案、規則制度等一系列情報產品,以提供決策支持或行動引導。一則,創新情報服務定位于探索與引領的角色,與傳統科技情報服務不同,需要從被動式的、跟隨式的情報服務,轉變成主動參與決策,因此,需要匹配更靈活的組織結構。嵌入性組織結構有利于創新情報機構服務者與科研工作者充分交流,發現其潛在需求。并且,機構嵌入性有利于將創新情報服務融入研發工作的不同環節,據此開展情報采集、分析、產品化等不同階段的創新情報支持。二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影響下,創新情報服務將提供細粒度知識。現代情報分析需加強在情報技術方面的投入,借助數字技術實現精細化處理,推動科研范式從實驗實證向數據驅動的轉變[4]。在新一代情報分析過程中,算法廣泛應用于情報分析的智慧決策、智能推薦等場景中,算法可以輔助用戶完成智慧化的分析過程,提升情報分析效率。同時,算法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引發算法黑箱、算法缺陷、算法操控等一系列安全風險。因此,不斷進行算法優化是提升創新情報服務能力的關鍵[28]。三則,創新情報服務最終目的是生成諸如研究報告、戰略方案、規則制度等一系列創新情報產品,以支持創新主體進行決策。因此,明確創新情報產品的規范標準,制定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評價體系,能夠審視創新情報服務的不足和缺陷,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創新情報服務產品的規范標準做出調整,更好地服務于創新鏈。
根據上文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明確了重要參與主體及影響因素,并構建了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據此將結合TOE理論框架進一步分析創新情報服務的價值共創形成機理。
3 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形成機理
TOE理論框架強調技術(Technology)、組織(Organization)和環境(Environment)3個維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能夠系統性地解析復雜情境中的多維因素及其動態關系[29],該理論適用于探索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形成機理,有助于深入挖掘影響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動態因素與平衡關系。因此,結合價值共創及TOE理論,本研究將歸納并構建供給與需求平衡視角下的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形成機理模型,一方面,可以探究企業、科研機構、服務機構、環境、需求等要素在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中的相互作用關系;另一方面,從技術環境、組織、技術的TOE理論框架出發[29],更系統地分析創新情報供給與需求平衡的運行機理。
3.1 環境因素
在環境驅動的創新情報價值共創過程中:①良好的創新環境是激發研發活力、提升創新產出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當前中美經貿博弈與科技壁壘正在重塑中國發展路徑,在外部環境動蕩的背景下,傳統的以技術引進與學習為主的發展路徑正加速向自主創新主導的范式轉型[30]。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方向,自主研發及獨立創新的需求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創新環境體現為法律制度體系情況,通過健全法律制度體系,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降低研發風險與協作成本,從而促進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并提升區域創新水平[3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培育戰略性科技力量確立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柱,圍繞增強創新動能進行了全方位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3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指導性文件重點強調了顛覆性創新在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作用。同時,“發展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已被寫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這些戰略性政策制度的部署是開展關鍵性及顛覆性創新,激發各參與主體創新需求的重要政策保障。②在科技博弈與科技導向政策環境下,為滿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以關鍵核心技術為核心的創新需求成為發展重點。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所依賴的基礎理論與方法體系往往呈現深度隱性、結構多元和機理模糊等特征。這類創新活動衍生的前沿知識通常具有非標準化傳播路徑,其擴散過程往往呈現躍遷式發展特征,導致信息傳遞效率偏低且研發風險顯著增加。③應對研發不確定性及持續投入最直接的效果即通過外部協同獲取新知識要素,這種持續的知識增量不僅能豐富企業的技術儲備,更推動其突破既有技術范式,開拓創新領域。同時,研發投入還能以知識賦能的方式,深度滲透到創新價值鏈各個環節[33],在協作交流中促進不同形式知識共享與共創。④在知識共創的過程中,情報服務側重于提供更為具體和針對性的情報信息,幫助用戶克服在知識搜集、選擇和決策中面臨的困難。因此,聚焦創新需求的知識共創過程需要多種綜合情報的支撐,其情報需求也極其復雜。通過滿足創新情報需求,多主體在相互協同下,隨著時間推移,知識疊加、重構[34],實現知識價值增值,進而推動價值共創。
3.2 技術因素
在技術驅動的創新情報價值共創過程中:①創新情報技術指針對創新情報工作和創新研究的需要而研發或改進得到的智能信息技術,包括情報大模型技術、情報智能體技術、情報弱信號等[35]。資源基礎觀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技術稟賦[36]。通過創新情報技術投入,能夠有效整合分散化、多元化的情報資源,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37]。②資源整合是指通過吸引和調動各類創新要素,包括財力、物力、人力、信息等,以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具備較強資源整合能力的創新情報服務機構,不僅要完成多元化創新情報的收集和傳遞,還需要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精準分析和高效利用,提升創新情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38]。與此同時,不斷改進數據挖掘、推薦算法或預測模型等算法優化行為,有助于提升情報分析效率和質量,提升創新情報服務能力。③創新情報服務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形成高質量的創新情報服務產品。情報產品(Intelligence Products)是指通過分析程序形成的報告(含口頭報告)或文檔,包括評估報告、預測報告、關聯分析報告以及其他類型的分析產品,通過為創新主體提供高質量的創新情報服務產品,有助于提高其決策水平,促進價值共創。
3.3 組織因素
在組織驅動的創新情報價值共創過程中:①創新情報機構是以企業、科研機構的創新需求為基礎,利用其所擁有的資料、工具、方法體系、智庫資源,進行數據采集、加工處理、挖掘研判,最終生成諸如研究報告、戰略方案、規則制度等一系列情報產品,以提供決策支持或行動引導的組織。設立創新情報機構能夠加速創新資源流動,吸引和調動各類科技創新要素,包括財力、物力、人力和信息等,以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優化。傳統情報服務機構服務于科技創新的情報工作,主要根據情報需求方的要求提供限定條件的情報產品。而面向顛覆性、關鍵性的創新需求,需要與更深層次的信息與知識關聯,特別是隱性的知識。由于隱性知識具有高度內隱性和結構復雜性,必須構建有效的知識傳播渠道才能提高共享效率。因此,現階段的創新情報服務主體和客體雙方應為協同共生關系,需要匹配具有較強靈活性的嵌入性組織結構[39]。一方面,情報服務主動融入科學研究或研發過程,而非被動獲取指令;另一方面,情報服務主體與服務客體的耦合,如圍繞特定研發項目建立情報工作團隊、專家、研發工作者緊密協作的情報機制。②機構嵌入性有助于提高創新情報服務的資源整合能力,機構嵌入程度越高,創新情報服務主體和客體的交互水平越高,進而有助于推動創新情報服務在情報分析技能、情報感知敏銳性等情報素養方面的提升,從而更好地與用戶溝通,提升創新情報服務能力,并生成高質量的創新情報服務產品。③制定科學、合理、可操作的創新情報產品標準,有助于審視創新情報服務的不足和缺陷,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創新情報服務產品的規范標準做出調整,在創新情報供給方面提供高質量的情報服務。
綜上所述,以環境驅動的價值共創機制最終會增加創新情報服務需求,以技術、組織驅動的價值共創機制最終會增加創新情報服務供給。各種關系動因促使供需雙邊得以恰當地匹配,進而驅動價值共創。
4 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與分析
4.1 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
根據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實現的要素性質與要素間因果關系,構建實現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系統流圖,如圖2所示,該圖直觀地反映了各因素間的邏輯關系和系統的結構及其動態特性。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狀態變量、速率變量和輔助變量。參考鄒純龍等學者的研究成果[40-42],繪制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系統流圖,為建立各要素間的關系方程式奠定基礎。
從現有研究結果和實踐情況來看,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影響因素受到地域差異作用較為明顯,且影響因素有一定廣泛性,很難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等方式獲得較有代表性的數據。而系統動力學方法側重于對要素因果關系與動態演化過程的分析與預測,不限制于特定案例的具體數值[42]。因此,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40-43],進行了相關參數的初始設定,并進行多次預仿真模擬后確定將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實現的周期限定為50周,時間步長為1,部分方程式與參數確定如下所示:
1)創新情報服務能力= INTEG ((LN(資源整合/交互水平))*2+算法優化,1)。
2)創新情報服務產品= SMOOTH(創新情報產品標準*創新情報服務能力,2 )。
3)創新情報供需匹配水平= INTEG (供需匹配精準度*0.1+1,1)。
4.2 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系統動力學仿真結果分析
4.2.1 模型的有效性檢驗
本研究選擇資源整合和價值共創作為監測對象進行有效性檢驗,檢驗結果如圖3和圖4所示。
4.2.2 模型情景模擬分析
1)調整單一變量參數的系統仿真結果。通過改變模型中的創新情報機構、創新環境、情報技術投入、算法優化、創新情報產品標準、隱性需求識別、科研機構、企業8個主要變量參數,選取創新情報供需匹配水平和價值共創兩個核心變量為觀測變量,分析各個變量對核心變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只有創新情報產品標準、隱性需求識別對創新情報供需匹配水平的影響較為顯著,說明從供給的角度,創新情報產品在質量、格式、內容、交付方式等方面的規范化要求非常重要,能夠促進創新情報供需匹配;從需求的角度,幫助用戶識別自身尚未完全意識到的創新情報隱性需求非常重要,能夠促進創新情報供需匹配。
另外,創新情報產品標準、隱性需求識別、科研機構和企業對價值共創的影響較為顯著。這說明,創新情報產品在質量、格式、內容、交付方式等方面的規范化要求,幫助用戶識別自身尚未完全意識到的創新情報需求,科研機構在創新情報服務方面的參與程度,以及企業在創新情報服務方面的參與程度,這4個行為在促進價值共創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2)調整組合變量參數的系統仿真結果。將不同影響程度的變量進行組合,從而分析各組合變量的影響力大小。本研究選取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核心變量為觀測變量。其中,Current曲線表示初始狀態,Current-曲線和Current+曲線,分別表示變量降低20%后得到的曲線和變量提高20%后獲得的曲線。
組合一:由圖5可知,通過對情報技術投入和算法優化變量進行調整,結果表明,當該組合變量參數經過調整后變化不顯著時,可以認為情報技術投入和算法優化兩個要素對價值共創的影響力較小,屬于弱影響力組。這說明,在創新情報采集、處理、分析環節投入的技術資源,以及改進數據挖掘、推薦算法或預測模型等提升情報分析效率和質量的行為,即僅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對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影響有限。
組合二:由圖6可知,通過對創新情報產品標準和創新情報機構變量進行調整,結果表明,當該組合變量參數經過調整后變化不顯著時,可以認為創新情報產品標準和創新情報機構變量兩個要素對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影響力較小,屬于弱影響力組。這說明,創新情報產品在質量、格式、內容、交付方式等方面的規范化要求,以及創新情報機構的參與和努力行為,即僅在組織方面的投入對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影響有限。
組合三:由圖7可知,通過對創新情報機構、創新環境、情報技術投入、算法優化、創新情報產品標準5個變量進行調整,結果表明,當該組合變量參數經過調整后變化顯著時,可以認為以上5個要素對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影響力較大,屬于強影響力組。這說明,創新情報機構的參與和努力行為,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在創新情報采集、處理、分析環節投入的技術資源,改進數據挖掘、推薦算法或預測模型等提升情報分析效率和質量的行為,創新情報產品在質量、格式、內容、交付方式等方面的規范化要求,這5個變量共同作用才會對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產生較大的影響,也就是在技術、組織、環境方面的協同共建才能推動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的提升。
5 結 語
5.1 啟 示
本研究主要基于價值共創理論、TOE理論以及系統動力學的方法,從供需平衡視角分析創新情報服務的價值共創運行機理,通過系統動力學模型的仿真分析,揭示了企業、科研機構、環境、技術、組織等多元參與主體及其影響因素在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過程中的作用機理。主要的啟示如下:
1)創新情報產品標準和隱性需求識別對創新情報供需匹配水平和價值共創影響較大。構建規范化的創新情報產品標準及質量控制機制,是提升情報分析工作專業性和可靠性的關鍵。一方面,應強化系統化、標準化的創新情報產品分類,如技術監測報告、競爭情報分析、需求挖掘報告等,應結合核心功能與應用場景進行有效地劃分與規范;另一方面,在創新情報產品的技術規范與質量管控方面要形成統一標準,從數據采集、分析方法、質量標準等不同方面進行規范,為創新情報產品開發提供全面指引與安全保障,這對創新情報供給及提升服務價值共創具有促進作用。并且,隱性需求識別相比于顯性需求識別更加重要,因為部分關乎國家競爭力的顛覆性及關鍵性技術往往以隱蔽的形式存在,其潛在價值尚未被國家及市場充分認知,創新情報服務機構能夠幫助創新者從整體上把握技術的發展脈絡和趨勢,結合創新主體內部與外部環境分析,識別出隱性需求,為其制定出恰當的創新戰略,滿足系統內創新情報需求,進而促進價值共創。
2)科研機構和企業對價值共創影響較大。一方面,科研機構在價值共創的基礎研究階段具有重要作用,科研機構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創新主體,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科學技術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與進展,應加強以科研機構為主導,下游企業協同參與的探索性創新合作模式;另一方面,企業是創新研究產品化及產業的關鍵主體,以企業為代表的創新主體需要承擔技術可行性驗證、市場需求快速變化等一系列不確定性風險。只有加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才能促進上游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提高價值共創效率。
3)創新情報機構、創新環境、情報技術投入、算法優化及創新情報產品標準協同發展對創新情報服務價值共創影響顯著。為滿足創新情報服務的供需平衡問題,實現價值共創,應積極促進創新情報機構、企業、科研機構、技術等要素的協同。通過建設創新情報服務機構,如打造覆蓋技術跟蹤、市場需求分析、專利布局研判、競爭動態監測的一體化情報服務平臺。推動互補型創新主體的緊密交互,如建立共享實驗室或中試基地,允許跨機構使用設備與數據,進而匯聚創新要素,實現“從無到有”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5.2 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基于價值共創和TOE理論提出了創新情報價值共創分析框架并進行仿真分析,就創新情報產品標準、隱性需求及其他變量的協同發展提出建議,是對現有創新情報及情報價值共創理論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然而受到研究時間與篇幅的限制,本研究僅在理論層面,從環境因素、技術因素和組織因素3個方面初步探究影響創新情報價值共創的因素,并基于系統動力學進行仿真檢驗。未來將結合現實發展情況,通過訪談和扎根理論等方法,構建創新情報價值共創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并通過多元方法加以檢驗。
參考文獻
[1]劉垠.中國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10位[N].科技日報,2025-04-01(1).
[2]曹樹金.專題導語:創新情報的需求與識別[J].現代情報,2022,42(12):3.
[3]劉佳,李佳憶,宋芳漪.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圖書館知識服務價值共創機理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24):38-54.
[4]戴國強.推進競跑階段的創新情報研究[J].情報學報,2019,38(8):771-777.
[5]ISYOU.Innovative Information Science amp; Technology Research Group[EB/OL].[2025-05-12].https://isyou.info/index.html.
[6]Weiss D S,Legrand C.Innovative Intelligenc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d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 in Your Organization[M].New York:Wiley,2011.
[7]Lendel V,paleková D,Lendelová L,et al.The Innovative Intelligence System—A Tool for Discovering Innovative Opportunities and for En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and Business Prosperity[J].Sustainability,2021,13(21):12305.
[8]Prahalad C K,Ramaswamy V.Co-Creation Experiences: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4,18(3):5-14.
[9]Grnroos C.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Logic:A Critical Analysis[J].Marketing Theory,2011,11(3):279-301.
[10]Pfeffer J,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 amp; Row,1978.
[11]Emerson R M.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2,27(1):31.
[12]Huo L S,Shao Y F,Wang S M,et al.Identifying the Role of Alignment in Developing Innovation Ecosystem:Value Co-Creation Between the Focal Firm and Supplier[J].Management Decision,2022,60(7):2092-2125.
[13]崔宏超,張鳳,胡京波.創新聯合體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價值共創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5,46(7):81-90.
[14]解學梅,王宏偉,余生輝.上下同欲者勝:開放式創新生態網絡結構對價值共創影響機理[J].管理科學學報,2024,27(3):133-158.
[15]張越,潘春星,毛秀梅.信息交互對用戶參與的價值共創影響機理研究——基于技術創新商業化情境[J].情報科學,2022,40(9):47-52,63.
[16]劉細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十四五” 發展思考——基于數據、信息、知識與情報的規劃框架設計[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1(5):12-16.
[17]趙需要,姬祥飛,侯曉麗,等.分工理論視域下數據要素流通的生發邏輯、內涵意蘊、市場路徑及現實困境[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3,46(9):37-46.
[18]趙需要,姬祥飛,樊振佳.供需匹配視角下公共開放數據價值共創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5,69(5):3-12.
[19]由雷,尹志欣,朱姝.關鍵核心技術的異質性研究——基于創新主體、創新動力與創新模式的視角[J].科學管理研究,2024,42(1):21-29.
[20]宋娟,譚勁松,王可欣,等.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核心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 ——以中國高速列車牽引系統為例[J].南開管理評論,2023,26(5):4-17.
[21]楊武,陳培,David G,等.技術軌道延伸與破解技術路徑鎖定研究——以光刻產業為例[J].科學學研究,2023,41(6):1014-1026.
[22]歐陽桃花,曾德麟.撥云見日——揭示中國盾構機技術趕超的艱辛與輝煌[J].管理世界,2021,37(8):194-207.
[23]溫興琦,李燕萍.創新鏈條裂縫的表現、成因及接續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24):157-160.
[24]吳曉波,邵貽玥,林福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死亡之谷”的路徑機制[J/OL].科學學研究:1-21[2025-07-22].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41219.002.
[25]朱桂龍,程強.我國產學研成果轉化政策主體合作網絡演化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7):40-48.
[26]武玉青,李海波,陳娜,等.我國多螺旋創新生態載體的內涵特征、理論框架與實踐模式研究——基于山東省創新創業共同體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43(3):75-95.
[27]郭棟,曲冠楠.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型研發機構布局模式研究——基于創新鏈管理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3,44(7):21-32.
[28]張濤,馬海群.智能情報分析中算法風險及其規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1,65(12):47-56.
[29]譚海波,范梓騰,杜運周.技術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與地方政府網站建設——一項基于TOE框架的組態分析[J].管理世界,2019,35(9):81-94.
[30]陸明濤.基于雁行模式的中國經濟開放新體制構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5):138-143,148.
[31]侯鵬,劉思明,建蘭寧.創新環境對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地區差異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4(11):73-80.
[32]朱希偉,孟葉.技術封鎖背景下的中國研發支持政策:基于行業異質性的視角[J].浙江社會科學,2023(12):4-17,156.
[33]楊敏,陳澤明.企業研發投入、知識生態與價值創造[J].統計與決策,2023,39(15):172-177.
[34]Sharma G,Bansal P T.Cocreating Rigorous and Relevant Knowled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20,63(2):386-410.
[35]姚長青,程齊凱,王莉軍,等.智能情報技術:內涵、邊界與體系[J].情報學報,2025,44(1):1-9.
[36]薛紅志.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專利與外部資源整合[J].科學學研究,2010,28(1):10-16.
[37]葉青,劉洪輝,易娟,等.數字信息資源整合關鍵技術和策略研究[J].圖書館,2013(6):90-91.
[38]張海濤,龐宇飛,劉彥輝,等.人工智能賦能情報服務與決策:內涵、邏輯與路徑[J].圖書與情報,2025(1):1-8.
[39]吳鳴,王麗.嵌入式學科情報服務實踐——以支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研創新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22):43-48,36.
[40]鄒純龍,馬海群,王今.公共數據安全韌性治理體系的系統動力學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3):3-14.
[41]金姝彤.面向企業顛覆性創新的數字平臺賦能機制研究[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2024.
[42]唐振宇,趙寧,張斌,等.信息環境對開源情報開發利用影響分析[J].現代情報,2022,42(1):24-32.
[43]宋京坤,王克平,沈瑩,等.大數據環境下戰略性新興企業競爭對手研究體系動力學模型研究[J].現代情報,2021,41(5):112-120.
(責任編輯:李匯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