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巴南區的農村,一塊塊曾經沉寂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在二圣鎮,一座廢棄多年的倉儲用房,變身云林天鄉景區一家高品質民宿;在一品街道,一塊閑置的工業用地上建起一座八寶粥加工廠;在蓮花街道,老舊的集體工廠被改建為蜜蜂文化博物館……沉睡多年的土地,正在被重新喚醒、再度生金。
這些變化背后,是一項關乎制度重塑與資源重配的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所謂“農地入市”,是指依法登記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實現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這一改革事項,隨后在全國部署試點。十余年間,一條從制度破題到市場接軌的改革路徑逐漸清晰。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具備推進“農地入市”的天然土壤。過去十余年間,重慶在試點中深化,讓沉睡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走進市場、融入產業發展,為破解鄉村振興的用地瓶頸積蓄了力量。
其中,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巴南,站在了改革前沿。在重慶深化“農地入市”試點期間,巴南累計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20宗、面積101.79畝、出讓價款1.05億元,入市成交量、成交金額、畝均地價均居全市第一位。
一宗宗土地在流動中實現了應有的價值,一個個項目在制度保障下落地生根。“農地入市”的制度變革如何落地?各方利益如何保障?從巴南的改革樣本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怎么入市破除制度藩籬,走通改革路徑
推進“農地入市”,巴南具備一些得天獨厚的區位與資源優勢。
巴南總面積1825平方公里,其中農村面積占比達90%以上。在重慶中心城區,這里既是農業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也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最廣、最具開發潛力的板塊之一。
2022年,巴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啟動前期準備工作,圍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展開全面摸底調查,掌握需求、摸清底數、依法登記,共梳理出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24萬畝,涉及22個鎮街、185個行政村。
這些沉寂已久的土地,有的是荒廢多年的鄉村學校,有的是閑置的村(社區)辦公樓、集體倉儲用房。如今,在圖斑數據與實際踏勘中,它們被重新賦予發展的可能性。
“這些地塊大多分布在農村的核心區域,若能有效盤活,將成為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關鍵增量。”巴南區入市試點工作專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在過去的土地制度框架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無法像國有土地那樣進入市場,導致大量資源“看得見、動不了”,既難以兌現價值,也無法為農村發展提供新的空間支撐。要破解這一制度藩籬,不僅要解決“能不能入”的問題,更需系統重塑“怎么入”的路徑,形成一套全流程、可操作、能復制的方案。
基于這樣的認識,巴南堅持穩妥審慎推進的思路,明確規劃先行、權屬清晰、民主決策、合理分配收益等原則,力求在制度層面筑牢改革根基。
在具體操作中,巴南構建起1個工作方案、1個工作專班、10個配套政策的“1+1+10”工作機制,涵蓋村莊規劃編制、入市交易規則、收益分配指導等關鍵環節,為各鎮街統一標準、分類實施提供制度支撐。
同時,為確保村民和基層干部能看懂、入市主體易操作,巴南區入市試點工作專班多次深入基層現場辦公,解決入市過程中的問題,將入市流程細化為產業策劃、村莊規劃、價格評估等28個步驟,并制定入市工作流程圖和資料要件,確保入市程序清晰明了。
在入市方式上,巴南堅持靈活多樣、因地施策:將價值高的土地引導為出讓、出租方式供應;將與產業結合較為緊密的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方式供應;結合社會主體意愿、集體決策,探索彈性年期出讓,既滿足項目開發需求,又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
2023年7月20日,巴南兩宗地塊進入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正式拍賣。這是重慶深化“農地入市”改革以來首批入市地塊,標志著這一改革實現了從制度規劃到市場落地的關鍵跨越。
誰來入市明晰權屬關系,厘清利益格局
“農地入市”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入市主體是集體經濟組織,要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主體性,結合實際情況,靈活確定利益分配的比例。
“在制度層面,入市主體是具有該土地所有權的農民集體。但在實踐中,鄉鎮(街道)、村(社區)干部以及廣大群眾的深度參與,才構成了改革落地的關鍵力量。”巴南區入市試點工作專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2023年7月20日,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以1456萬元競拍下惠民街道沙井村達橋社一塊21.62畝的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這是巴南目前成交總價最高的地塊。
這塊地之所以成交價格高,一方面得益于優越的區位條件——靠近軌道交通27號線、重慶東站、渝湘復線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區、街道、村三級聯動機制的高效運作。
“街道成立工作專班全程協助,村黨委提前介入謀劃,成立項目工作小組。從地塊勘測、成本核算、價格評估到收益分配比例的確定,每個環節都由集體經濟組織召集社員逐項審議、逐項表決,確保過程公開透明、程序合法合規。”惠民街道規劃建設崗工作人員甄歡歡介紹。
改革之難,不僅在政策出臺,還在執行落地。土地權屬的復雜性、群眾認知的差異性、操作環節的專業性,決定了“農地入市”必然是一項需要反復溝通協調的系統工程。
在沙井村,圍繞這宗地塊,村“兩委”至少開了四五輪院壩會,與村民一對一講解政策。有的村民不理解政策,擔心吃虧,觀望不前,村干部就一趟趟上門溝通。對外出務工、長期不在家的成員,村干部則通過“面簽+視頻表決”機制,組織群眾逐一進行民主表決,最終投票率達100%。
在充分溝通和民主決策的基礎上,達橋社這宗地塊在扣除入市成本、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等費用后,實現純收益由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按4:6的比例進行分配。這一方案既保障了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進一步提升了群眾對改革的信心。
“改革的核心是利益,但這個‘利’,不是某一方的獨利,而是制度安排下的多方共贏。”巴南區入市試點工作專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巴南在制度設計時,出臺了《重慶市巴南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指導意見》等配套文件,明確收益分配要兼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利益,正確處理好積累與分配、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讓改革既有制度剛性,又有地方彈性。
入市干什么對接產業需求,撬動土地活力
2025年7月15日,記者來到位于二圣鎮集體村的“云林間壹茶”民宿。這里保留著傳統民居的夯土建筑原貌,古樸雅致,現代感與鄉村氣息自然融合。
很難想象,這個韻味十足的民宿,前身竟是一座廢棄多年的集體倉儲用房。
“這宗地塊位于云林天鄉景區,考慮到集體村文旅、梨、茶等特色產業的發展,我們在做村莊規劃時就將其明確為商服用地,用于發展民宿項目。”二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薛東濤說。
2023年7月,該地塊由重慶天坪山旅游景區管理有限公司以345萬元競得。僅半年后,曾經破敗的房屋便被改建為集餐飲、住宿、休閑于一體的民宿,項目一期已順利運營。
記者在巴南觀察到,幾乎所有完成入市的地塊,都緊密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展開布局,在產業鏈上進行精準補位。
“我們強化規劃引領賦能,在村莊規劃階段就統籌考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布局,將這些建設用地優先用于支持鄉村振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巴南區入市試點工作專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產業聯動效應日益顯現。惠民街道沙井村首宗入市地塊成交后,競拍成功的公司又拍下其相鄰地塊,用于拓展“611原鄉美村”項目,打造集藝術教育、戶外親子樂園、藝術寫生等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在南泉街道迎龍村,新田社的入市地塊緊鄰迎龍峽和紅豆杉谷兩大景區,周邊農田環繞,植被茂盛,生態環境好,將在此打造高品質特色民宿。
在蓮花街道云篆山村,入市地塊上打造的蜜蜂文化博物館項目,不僅為游客提供科普展示,也帶動周邊蜂蜜產業鏈條延伸,形成產業與文化的深度融合。
“農地入市”不只讓土地換新顏,它還為企業打開了金融通道。通過強化金融配套機制,巴南創新探索以土地使用權證作為抵押貸款,打通產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重慶天坪山旅游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通過入市地塊,該公司成功抵押融資500萬元,有效緩解了后續開發中的資金壓力。
“以往我們流轉土地,年限不穩,抵押不了,企業不敢過多投入。但現在真正把土地變成了資產,企業可以放心大膽地投入。”重慶天坪山旅游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梁榮激動地說。
這正是“農地入市”的核心目的——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不再只是資源,而是變為可流轉、可融資、可變現的市場要素,為鄉村發展引入真正可持續的產業動能。
在巴南,土地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交易價格上,更體現在其撬動的產業鏈條和帶來的持續效益上。
從當期收益來看,入市收益可直接分配給農民和村集體,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金白銀;從中長期回報來看,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將反哺農村。同時,項目建成后能帶動就業,將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持續性的經營性收入。
據統計,通過“農地入市”,巴南實現區級財政收入2100萬元,為集體經濟組織注入公積公益金1575.9萬元,分配至農民個人680.11萬元、惠及7700多人,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50余個、實現工資性收入1070萬元,帶動產業投資約5.9億元。
從制度破題到市場落地,巴南“農地入市”的探索,正逐步形成一套路徑清晰、機制完善、效益可見的樣本,為鄉村振興打開更深層次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