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顯眼包”的競爭
學院里新來了一個“顯眼包”,名字叫莫凱。聽M教官說,莫凱是特種部隊的預備隊員,無論是體能、射擊,還是跳傘、求生,樣樣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堪稱“未來的兵王”。
莫凱這次作為“交換生”到來學習。
集合時,莫凱昂著頭站在隊伍的最前排,像一棵小松樹。
波諾戳戳埃索的手臂:“你看他的肌肉,可比你的發達多了。
埃索推推眼鏡,不服氣地說: “我的強項是計算機技術。 9
鹿靈一臉同情地看著埃索,說:“聽說莫凱剛拿到一個世界級的黑客技術比賽獎項,他是所有參賽者中最先攻破主辦方安全系統的。”
埃索沒好氣地瞪了瞪自己的兩個好友,心想:胳膊肘盡往外拐!
其實,所有學員心中都有些不服,都想和這個新來的莫凱比一比,殺殺他的威風。
這不,槍械組裝練習時,波諾聚精會神,用比平時快2秒的時間組裝好了一支步槍;越野跑練習時,埃索咬緊牙關,跑出了自己入學院以來的最好成績;戶外急救訓練時,鹿靈在相同的時間內,比之前多包扎了一名“傷員”。
不光是他們3人,其他的學員也都有如神助,個個在各項訓練中創造了自己的新紀錄。
教官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磥?,莫凱這條“鯰魚”是請對了。
鯰魚效應
教官為什么把莫凱比為“鯰魚”呢?或許你曾聽說過“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源自挪威。出海捕撈的沙丁魚抵港時如果仍然活著,賣價就會高出許多,所以,挪威的漁民千方百計想讓魚活著返港。大家做了很多努力,大部分都失敗了。只有一艘漁船總能帶著活的沙丁魚回到港內。后來,人們發現了這艘船的秘密:原來,魚槽里放進了一條鯰魚。
當魚槽里同時放沙丁魚和鯰魚時,鯰魚出于天性會不斷地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游動,激發了活力,從而活了下來。
鯰魚效應,狹義上是指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廣義上是指通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
就拿莫凱來說,強大的莫凱就像進入魚群的鯰魚,激起其他學員的競爭意識。大家拼盡全力,都不想被莫凱比下去。正因如此,整個團隊煥發了新的活力,各個項目的成績都得到了提升
一個月后,“交換生”莫凱回特種部隊去了。教官這才將請莫凱來參加集訓的原因說了出來。
波諾樂呵呵地說:“原來是這樣。教官,莫凱來得妙啊。你不知道,自從他來了,埃索每天加練黑客技術2小時,有時連飯都忘了吃。
埃索回擊道:“哎?是誰每天去健身房重訓 來著?是誰不想在體格上輸給莫凱呀?
‘是我,是我?!辈ㄖZ并不羞于承認,“教官,以后多請些‘鯰魚’來跟我們一起訓練吧,變強的感覺真棒。

還有哪些 1 動物效應
在動物界中,除了鯰魚,還有別的動物能以一己之力激活整個團隊嗎?
當然有,快來看看它們都是誰吧!

狼的“狼群效應”
原理:捕食者的存在促使獵物種群保持健康和警覺。例如,狼捕食鹿群中的老弱個體,間接提高了鹿群的整體素質。
蜜蜂的 “警戒信息素
原理:當蜂群受到威脅時,工蜂會釋放警戒信息素,激發其他蜜蜂的防御行為。這種化學信號相當于一種群體內的“刺激源”。


猴群的 “等級競爭
原理:在靈長類動物中,新雄性個體的加入會打破原有等級秩序,引發群體內競爭,促使雄性提高戰斗力或琢磨更好的合作。

鳥類的“混群效應”
原理:不同的鳥類(如麻雀與椋(liāng)鳥)會形成混合群體,彼此通過競爭或協作提高覓食效率或警惕性。例如,一種鳥的報警叫聲會引發其他鳥類的逃離反應。
魚群的 “驚嚇反應”
原理:當魚群中少數個體受到捕食者攻擊時,會觸發整個魚群的快速逃逸行為(通過側線感知水流變化)。這種集體反應提高了群體存活率。


螞蟻的 “任務切換機制
原理:當蟻群中部分工蟻喪失功能時(如死亡或走失)其他工蟻會快速切換角色(如從育幼轉為覓食),以維持群體生態功能。這種彈性分工源自于外部壓力。
企鵝的 “孵卵競爭”
原理:帝企鵝在極寒環境中會聚集形成“孵化群”個體間通過輕微推擠競爭中心位置(溫度更高)這種競爭促使群體動態調整位置以維持整體保暖。

聽完教官的講解,學員們醍醐灌頂。生物學中的“外部刺激驅動群體優化”原則讓大家明白,原來自然界這么殘酷,個體稍不留神就會被強者淘汰。
作為一名特工,必須學會通過競爭、協作和壓力機制,與伙伴攜手提升、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