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羅傘在微風中幻化成清麗少女,當古老器物被賦予鮮活生命,當傳統非遺技藝在銀幕上流光溢彩,《傘少女》這部二維國風動畫電影喚醒了我們血脈中的文化記憶。這部改編自左小翎、魏瑩原創漫畫《傘少女夢談》的作品,將古風美學與
工筆技法的動態化
“萬物有靈,物能化形,所化之物,即為物靈”,在《傘少女》娓娓道來的旁白聲中,頗具古風韻致的畫面鋪展開來。影片從物靈青黛的臉部轉向她視線所及之處的場景一華麗精美的青羅傘、精致的紗簾、古雅的雕花大門和院中龍魚元素的裝置,勾勒出念物閣極具東方韻致的外觀。掌燈之后,數之不盡的物靈們從各種奇珍之物中閃現,在念物閣中交匯穿行,大到亭臺樓閣的東方建筑,小到各色精美器物,器物之美和物靈之靈動匯成這部動畫開篇的視覺奇觀。
與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將工筆片段融入故事不同,《傘少女》在中國傳統“物靈”故事內核的基礎上,用工筆線條打造了整部電影的視覺底色。影片中,角色的服飾紋樣、器物的細節展現都采用工筆技法,線條精細如絲,同時通過二維手繪的靈活性突破透視限制,實現“360度無死角的美”
為了能將工筆技法完美融合在作品的意境中,《傘少女》的主創團隊還使用了中國傳統色譜來輔助其視覺呈現。用艾綠碧渲染黎明前的天空,用花青表現湖水,用天青色表現青瓷的溫潤,用絳紅來描摹油紙傘的美麗,溫柔且帶有詩意的顏色運用,使得這部動畫暈染著濃濃的東方畫意,和工筆元素一起,共同織就了這部動畫獨一無二的辨識度。
精細線條與二維畫風互文
工筆畫以其精細、寫實的風格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將其融入動畫電影,則是一個獨特的藝術探索過程。《傘少女》這部動畫,既傳承了傳統工筆畫的細膩,又結合技術創新拓展了動畫語言。在三維動畫盛行的今天,主創團隊執意選擇二維手繪這條艱難之路,源于對工筆畫靈魂的深刻認知。導演沈杰道破關鍵:“二維手繪總會有‘神來之筆’,擁有溫度感與靈魂。
以書法般精準的墨線勾勒物靈輪廓、傘骨竹節、衣飾褶皺,在疏密有致的筆觸中展現骨相,是最貼合這部動畫內核的視覺展現形式。借鑒宋代院體畫“重點繁復著墨,消隱處寥寥數筆”的哲學,也打造了這部作品虛實相生的意境。這一幕幕流動的工筆畫卷背后,是令人震撼的創作強度,據悉僅開場五秒物靈飄動鏡頭,就消耗500余張原畫,整部影片作畫量超過十萬張,難度超出一般動畫五倍有余。
《傘少女》在傳統技術應用方面的探索揭示了中國動畫的重要命題,傳統美術不僅是視覺資源,更是美學方法論。它以二維手繪的“不完美”質感對抗三維工業化的“精確”,恰恰復現了宣紙筆墨的呼吸感。這種飽含工匠精神的制作,既是向“中國動畫學派”的致敬,也為未來的動畫呈現開辟路徑一一當非遺技藝、越劇唱腔成為故事的一部分,當工筆作為動畫的重要展現形式,傳統文化不再是標本,而成為流動的生命。
工筆技術在中國動畫中的運用
從1960年到1980年,早期中國傳統水墨動畫中,就有許多工筆元素。《小蝌蚪找媽媽》中蝦、魚、青蛙等角色造型都借鑒了宋代工筆花鳥技法,復現齊白石“兼工帶寫”風格,背景則用水墨暈染營造意境。《牧笛》中的水牛毛發以工筆細描刻畫,背景山水采用寫意水墨,形成“工細景虛”的對比美學。《山水情》中的古琴紋路、飛鳥羽翼也以工筆線描精繪,背景留白呼應山水畫的“空靈”意境。
隨著動畫技術的發展,近些年工筆技術在動畫中的運用多以現代動畫技術賦能。2015年的動畫短片《美麗的森林》,導演楊春將《芙蓉錦雞圖》《果熟來禽圖》等宋代工筆花鳥畫動態化,鳥羽抖動、青蝦捕食等細節精確至單根羽毛。2019年的動畫短片《秋實》,以8K超高清技術融合傳統水墨動畫,并創新結合三維動畫與齊白石“兼工帶寫”的國畫技法,凸顯“粗放見細微”的藝術神韻。
在動畫長片中,1999年的動畫電影《寶蓮燈》保留了許多工筆重彩元素。沉香的服飾紋樣、三圣母的飄帶均采用鐵線描勾勒,線條流暢且富有彈性。戰斗場景中,衣袂翻飛的動態通過線條的疏密曲直變化呈現,呼應了工筆“以線馭形”的傳統。2024年上映的《傘少女》,對工筆元素的運用,主要體現在角色的服飾紋樣和器物的細節展現上。2025年暑期檔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用工筆白描呈現角色服飾紋樣,也是工筆技法在現代動畫中的創新運用。
貼士
《傘少女》 中非遺元素的運用
《傘少女》的另一大亮點,是對文物和非遺文化的二維動畫展現。在念物閣中,存在于歷史長河中和分藏在各地的文物寶器匯聚于同一虛擬時空,觀眾可以看到團子般可愛物靈枕著睡的“三彩方形枕”,輕盈雅致而又玲瓏剔透、被譽為“東方瑰寶”的非遺臺繡,有獨特裝幀藝術形式的“龍鱗裝書”,意趣高雅的《蓮溪漁隱圖》等名家書畫,巧奪天工的“鬼工球”以及質感溫潤的玉器,工藝繁復的漆器,質樸古拙的陶瓷。走出念物閣后,青黛跟著墨陽游歷世間,觀眾得以看到經由二維動畫演繹的越劇《月中 ?2 ,表演者柳小嬋所佩戴的梨花簪所采用的非遺絨花技能,呈現出毛茸茸的輕盈質感和華麗柔美的光澤感。用“物靈”設定激活傳統器物美學,為動畫的國風表達提供了新的范式。
為了準確展現動畫中的細節,《傘少女》主創團隊赴浙江青瓷館、蘇州園林等地采風,寫了200余頁筆記,他們還認真學習絨花制作過程,直至“可賣藝為生”。動畫采用當下少見的二維逐幀手繪形式,以表現導演沈杰心中那個“有自由、有溫度感、有靈魂”的故事。而全片超10萬幀的巨大工作量,長達五年的精心制作,則與非遺“慢工出細活”的匠藝形成精神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