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夢工廠出品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2》一經上映,就得到了全球無數影迷的追捧和喜愛。片中的“中國元素”無處不在,其中皮影元素的運用尤其為業內外津津樂道。這項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這部好萊塢動畫電影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魔力。《功夫熊貓2》對皮影元素的創造性運用,是西方動畫技術與中國傳統藝術深度結合的典范,它既是封好萊塢獻給中國文化的情書,也是中國電影市場吸引力、影響力的一個縮影。
技術推動創新 承接敘事功能 突破點傳統藝術元素皮影
皮影敘事動態的民間記憶
《功夫熊貓2》對皮影元素的運用,集中在片頭片尾幾分鐘的敘事里。動畫開端,夢工廠將其標志性的男孩坐在月亮上垂釣的經典logo,替換為皮影風格的龜仙釣魚。皮影風格的桃花從遒勁桃樹上飄落,漸漸化作烏龜大師。烏龜大師坐在魚鱗紋弦月上,吊起鏤花的夢工廠logo,龍形的祥云卷走拉開故事的序幕。這個出品方logo的改變,不僅貼合影片的中式特色,龜仙釣魚的設定,還巧妙地串聯起《功夫熊貓1》中的主要人物龜仙。
隨后,影片用1分50秒的皮影風格鏡頭,交代第二部動畫故事發生的背景,將白孔雀沈王爺因何積累起對熊貓家族的仇恨段落演繹得栩栩如生。在影片結束后的謝幕動畫里,觀眾再次看到皮影藝術風格的使用,在光影搖電的氛圍中,影片為我們道來主角阿寶幼年時期的坎坷經歷。與片頭風格相呼應的同時,也承接了動畫的整體敘事,并讓整部影片充盈著濃郁的中式美感。
和傳統皮影動畫以皮影作為敘事形式不同,《功夫熊貓2》中的開端皮影段落不僅是形式包裹,更承擔“史前史”的敘事功能。影片用虛化光影暗示沈王爺童年記憶的模糊性,與后續三維現實場景形成“傳說”與“現在”的對比。使用皮影開篇迅速建立的文化認同感,助力該片在中國斬獲6.11億人民幣票房,成為2011年進口動畫電影內地票房冠軍。
技術加持讓皮影變得更精致
提起皮影,很多中國觀眾會想起小時候看的皮影戲。如今,很多傳統藝術諸如皮影等,都與“歷史”畫上了等號。而《功夫熊貓2》這部動畫電影,卻將皮影和電腦技術結合,創造了一個更加精致、又極具東方特色的空間。
傳統皮影受竹簽操縱限制,動作頓挫感強,《功夫熊貓2》運用技術手段,通過“骨骼綁定系統”賦予皮影角色更流暢的武打動作,開篇的“沈王爺揮槍突刺”動作既保留了皮影的頓挫韻律,又融入功夫片的動態張力。同時,創作團隊采用3D建模模擬皮影關節活動的方法,使二維剪紙在三維空間中保留平面感,避免“立體化失真”,使得這個片段完美融合在整個動畫段落中,并呈現出細膩真實的表現力。
仔細觀看《功夫熊貓2》中的皮影段落,觀眾能夠發現動畫中的皮影不僅有著透亮的質感,又不乏現代氣息,這也和團隊的細心鉆研有關。為了使皮影幕布呈現半透明皮革質感,主創團隊開發了“透光渲染算法”,這種技術能讓燈光在穿透皮影角色時形成虛實交錯的光斑,復現真實皮影戲的“燈下魅影”效果。而相比于中國傳統皮影動畫和皮影戲喜歡使用暖黃燈光、呈現古樸素雅的效果不同,《功夫熊貓2》的主創團隊大膽使用了藍綠色調,這讓動畫中的皮影段落更加具有現代氣息。皮影段落完美融合影片中出現的太極、
胡、擔擔面、雞公車、舞龍舞獅、四川火鍋、宮殿樓閣等中國元素,讓整部電影充滿靈動又不乏美感的中式韻味。
《功夫熊貓2》的皮影實驗,本質是好萊塢對東方美學的技術賦能。它揭示了中式元素動畫的現代命題一傳統需以現代語言重譯,而非符號搬運。當沈王爺的羽翎在銀幕上崩解為狂草墨痕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孔雀的敗落,更是中式元素融合運用的勝利,唯有讓傳統在技術中重生,中式元素動畫方能在現代動畫領域“琢光向陽”。
皮影元素在中國動畫中的“實戰
皮影動畫是將中國傳統皮影戲的造型美學、表演形式與現代動畫技術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它利用平面雕鏤的角色設計、關節操控的動態遠離,以及光影投射的視覺效果,融合剪紙、戲曲等民間藝術,創造出極具東方韻味的動態影像。這些作品不僅是技術演進的見證,更是中華美學在動畫領域的詩意延續。 食
《鐵扇公主》(1941年)
中國動畫首次嘗試將皮影元素融入動畫。萬氏兄弟在人物設計和場景搭建上參考了皮影藝術的平面化特征,將皮影
戲的平面化角色(如孫悟空側面輪廓、關節分節設計)融入動畫,以中景平面場景突出人物,但受限于膠片技術,動作僵硬如“提線木偶'
《三個和尚》 (1981年)
《三個和尚》體現了皮影“留白”美學的場景設計理念,以大面積空白背景聚焦人
物沖突,啟發《功夫熊貓2》皮影段落的幕布聚焦設計。動畫場景造型上,參考了些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還把西方動畫片的現代漫畫表現手法融合其中,讓畫面形象更為生動活潑。
《葫蘆兄弟》 (1986 年)
《豬八戒吃西瓜》 (1958年)
《豬八戒吃西瓜》開創了剪紙動畫類型,將皮影的色彩美學引入動畫。這部動畫用皮革替代獸皮,豬八戒呈紫黃服
《葫蘆兄弟》是中國動畫史上皮影元素動畫的巔峰之作。影片角色造型采用皮影的側面輪廓與關節設計,故事劇情緊湊,融合了民間故事《十兄弟》,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金色的海螺》(1963年)
飾,保留了皮影高飽和色彩。但動畫角色動作依賴逐幀拍攝,流暢度不足。動畫配樂則融合了戲曲打擊樂,突出了民間趣味。
《金色的海螺》延續了剪紙風格,強化了皮影的戲劇化動作特征。影片通
過繁復的鏤空工藝(如樹葉紋理、服飾花紋)強化裝飾效果,仙宮場景用多層紙膜疊加云霧特效,營造神話意境。
《猴子撈月》(1981年)
《猴子撈月》首次創造了“拉毛工藝”,用紙張濕潤撕裂后纖維形成的毛絨邊緣,逼真地模擬動物皮毛。影片風格融合皮影與剪紙的精髓,色彩明快,動作詼諧,是兒童動畫的經典之作。
《桃花源記》(2006年)
《桃花源記》實現了皮影與數字技術的首次深度結合。影片以CG技術模擬皮影效果,保留傳統側影造型與“紙片式轉身“動作,并完美結合了水墨、剪紙等多種中國美術元
素。人物采用三維皮影造型實現動作流暢性突破,場景結合北宋山水畫風與工筆技法構建視覺空間,配樂則運用笛、簫等民族樂器營造意境。(文斑馬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