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在召開。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出席主論壇并致辭。中國科協黨組書記賀軍科主持主論壇。
萬鋼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兩個大局”加速演進,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任務愈發緊迫。本屆年會旨在緊跟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錨定科技強國目標,交流新理論、新觀點、新學說,探討新領域、新賽道、新機遇。科協組織將致力于把握科技前沿的發展態勢,豐富高質量科技供給;發揮跨界融合的組織優勢,開展高水平科技咨詢;倡導務實開放的會風學風,促進高效率學術交流。希望與會科技工作者用好本屆年會平臺,廣泛開展學術研討,深人交流創新思想。主論壇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5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中國科協副主席潘建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李家彪,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會長萬建民,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譚天偉,分別圍繞量子技術、人工智能、深海科技、種業振興、生物制造等相關主題作主旨報告。
全國學會、國際科技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代表,港澳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國科協有關同志,媒體代表等近500人現場參加主論壇。在我國即將開啟“十五五”征程的重要歷史節點,本屆中國科協年會以“示蹤科技前沿助力創新發展”為主題,將歷時一個月時間,自7月1日延續至31日。中國科協聯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成各方優勢資源,聚焦基礎科學、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設置了98場專題論壇,同期舉辦港澳科技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座談會、中國科協主席與青年科技人才見面會、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環境論壇、2025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等4場平行論壇,開展量子技術等前沿科技的科普解讀,發布最具影響力百篇論文和非共識議題清單,向公眾集中展示我國科技發展的新成就,為產學研各界特別是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成果展示、合作交流的平臺。本屆年會堅持學會主體、學術主旨、學者主角,倡導求真、求實、求是學風,鼓勵學術爭鳴。秉持務實節儉原則,不設開閉幕式,力戒形式主義,讓科技工作者將全部精力放在學術交流本身,聚焦國家戰略,研判前沿趨勢,交流真知灼見,為創新驅動發展貢獻智慧。
中國量子技術還將完成更多挑戰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潘建偉圍繞量子技術產業化應用相關主題發表主旨報告。潘建偉在報告中指出,量子力學不僅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的理解,也孕育出量子信息科學這一正在深刻影響技術格局的新領域,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潘建偉介紹道,在人類歷史上,產業革命總是和科學革命緊密相連,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產業革命主要是建立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基礎上。他系統回顧了全球量子通信領域在過去四十年的發展,并重點介紹了中國團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潘建偉表示,攜帶光學原子鐘的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量子衛星計劃于2027年前后具備發射條件,未來將通過構建多顆低軌衛星組成的量子星座系統,并發展中高軌道(GEO)量子衛星,以實現更高效、全球覆蓋的量子通信網絡。
人工智能發展變革的三大趨勢

戴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以人工智能前沿探索為主題,就腦工程與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前沿問題作主旨報告。戴瓊海表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高速發展,大模型技術在完成文本內容理解、生成等諸多任務方面性能卓越。然而,戴瓊海也強調,目前深度學習或大模型在開放通用場景中并不可靠,應用面臨風險,存在不可解釋、數據依賴、魯棒性(指系統在面對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變化時,保持其性能和功能穩定的能力)差、不能決策等四大問題。人工智能確定的趨勢是邁向通用人工智能,而不確定的奇點將帶來未來人工智能的變革。據戴瓊海預測,人工智能未來可能存在的三個奇點為傳感器、算力和腦智能。這些方面的突破對人工智能布局將發揮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突破極地冰區深海探測

李家彪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海底科學與劃界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家彪圍繞深海科技,作了題為《極地冰區深海探測的創新與突破》的主旨報告。李家彪介紹,兩極地區是全球變化的放大器,過去40年來,兩極變化趨勢明顯不同:北極海冰面積減少10% ,體積減少 50% ;21世紀以來,俄羅斯、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等環北冰洋國家先后提出外大陸架劃界案。外大陸架劃界后,人類自由活動的國際海底區域大幅縮減,僅剩約 0.6%o 南極海冰面積變化小,但震蕩加劇,影響全球海平面。“基于國家實力的科技與裝備的系統化競爭,冰下深海科技能力是競爭的前沿。”李家彪表示,極地海洋國際計劃主要聚焦冰-海-氣、生態系統、上層海洋和大氣。李家彪還介紹了我國基于40多年深海資源勘探開發、環境調查研究、高技術研發優勢,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組織發起的聚焦深海領域的“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以及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項目一一北極洋中脊深部聯合科學探測。
加大生物育種力度,突破關鍵技術瓶頸

萬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長萬建民圍繞種業振興,作了題為“生物育種發展現狀與挑戰”的主旨報告。萬建民介紹,糧食安全作為國家重大需求,包括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和生產總量、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保障農業生態安全、增強國家農業競爭力等幾個方面。其中,生物育種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核心。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生物育種先后經歷了矮稈化、雜種化、分子育種、設計育種等發展階段。當前,第四次技術變革正在興起,生物技術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為特征,品種改良進人智能設計時代,加速生物育種升級換代。“技術突破是實現生物育種快速發展的關鍵途徑。”萬建民表示,當前生物育種進入BT+IT智能設計時代:發達國家的種業公司基本處在3.0階段,大型跨國種業公司進入育種4.0時代,我國正從2.0向3.0邁進,與跨國公司存在代際差。針對我國生物育種現狀與面臨的挑戰,萬建民提出:強化危機意識,把握發展機遇。生物技術是推動生物育種發展的又一新興戰略性產業,建議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領導下,組建“國家農業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委員會”,統籌資源配置,提高決策效率;制定發展戰略和應對新挑戰的政策措施。健全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建立“雙輪驅動”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公益性基礎研究與商業育種緊密結合的國家種業創新體系。同時,健全包括知識產權、種業投入、產業政策、強化生物技術科學宣傳在內的政策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發展生物制造助力新質生產力

譚天偉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工大學校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譚天偉以“發展生物制造助力新質生產力”為主題,圍繞生物制造的定義、生物制造產生新賽道和新業態、生物制造國內外發展態勢、我國生物制造產業重大需求與重點方向四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和系統闡釋。生物制造是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核心,利用酶、微生物細胞,結合化學工程技術進行目標產品的加工過程。世界經合組織曾提出“生物制造是工業可持續發展最有希望的技術之一”。譚天偉認為,生物制造將為多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依賴于傳統化工、植物提取獲得產品的生產方式將逐步被從傳統生物發酵升級后的生物制造方式所替代;生物制造以可再生的生物質為原料,將極大促進制造業“雙碳”目標的實現;從經濟發展維度來講,生物制造是將生物技術創新產品推向商業規模的引擎,是生物經濟的基礎;生物制造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譚天偉認為,面向未來,我國需要發展新一代生物制造科技創新產品與關鍵技術,采取包括構建綠色生物制造產品體系;重視底層數據庫、軟件及生物催化劑的設計與應用;加快開發重要生物化學品與材料、減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等關鍵舉措。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保障產業支撐能力、攻克重點戰略產品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我國生物制造的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