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雷電物理和雷電氣象學國際研討會(ISLPM2025)在北京舉行。會議的舉辦為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引領未來研究方向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力推動全球雷電科學的共同進步。
本次國際研討會發起人和大會主席是來自的研究員。從精準探測雷電到“操控”雷電服務防災減災的國家需求,的研究成果有力促進中國大氣電學事業的進步。在國際舞臺上,郄秀書帶領團隊在雷電過程機理、雷暴云物理規律和人工引雷應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她先后在中國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2部。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何向南團隊撰寫的論文《AlphaEdit:Null-Space Constrained Model Editing forLanguageModels》榮獲ICLR(國際表征學習大會)2025杰出論文獎。獲獎論文針對當前大語言模型知識編輯方法存在的核心挑戰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也呼呼未來的語言模型編輯技術應更加注重深層次的知識空間區分,確保在更新特定知識的同時,嚴格保護已有知識的完整性。
何向南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導、大數據學院副院長,常年致力于信息檢索與推薦、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前沿研究,在CCFA類會議和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如會議SIGIR、WWW、KDD等和期刊IEEETKDE、ACMTOIS等。
第四十屆國際超級計算大會(ISC2025)在德國漢堡開幕。大會將2025年度“杰克·唐加拉早期成就獎”授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副教授甘霖,他是該獎項自2023年設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中國學者。
甘霖主要從事數值算法與高性能計算學科交叉研究,在高可擴展并行方法、性能優化軟件與工具,以及新型高性能計算系統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牽頭或參與研發了一系列解決關鍵學科問題的高性能計算方案,支持數值應用在領先超級計算機上的快速部署與性能優化。近年來,甘霖與團隊的研究成果應用于以“神威·太湖之光”為代表的多型號國產超級計算機上,支撐地震模擬、氣候模式、生物醫藥、量子計算等領域算法實現高性能、迅捷求解,計算性能與精度均顯著提升。
近日,中國-馬來西亞油脂加工與安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啟動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獲聘聯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該聯合實驗室將憑借生物制造技術,為我國糧油安全、國民健康及馬來西亞可持續發展助力,并深化中馬兩國在油脂加工與安全領域的合作交流。
吳清平,食品安全科學技術專家,長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安全監測和控制技術及相關基礎研究。針對中國食品行業出現嚴重的微生物安全風險,他從基礎研究著手,發明先進的共性監控技術并建立起相關理論體系,研制出重點產業食品安全控制技術和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標準,解決了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難題,顯著推動中國食品安全科學理論不斷提升和產業健康發展。
近日,天津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全國重點實驗室、精密儀器學院感知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黃顯團隊通過微型LED晶圓高通量無損測試,實現微型LED電致發光檢測技術從零到一的突破,為其他復雜晶圓如CPU、FPGA檢測提供革命性技術方案。
黃顯在柔性電子技術領域開展了獨具特色的研究,實現柔性可穿戴技術在高加速度和高出汗率人體表面的動態測量,提出基于永磁材料的生物醫學柔性電子系統和磁性增強和編輯方法,發明生物可降解電路的水燒結方法和大規模柔性三維探頭可逆芯片檢測方法,相關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已在Science、ScienceAdvances、AdvancedMaterials、ACSNano等高水平期刊發表期刊和會議論文115篇,授權發明專利29項。
第三十一屆計算與實驗科學工程國際會議(ICCES2025)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張衛紅榮獲J.N.Reddy獎章,表彰他在航空航天結構系統拓撲優化方法與高性能切削技術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張衛紅長期從事航宇結構優化與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等獎項。他創建的結構整體式構型設計理論與方法,成功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建立了薄壁構件切削制造的工藝優化新方法,有力促進了航空航天高質高效加工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