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下,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方向。近年來,新能源市場在技術進步、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多重推動下,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探尋新能源市場經濟及開發的創新之路,成為當前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一、數字化時代下新能源市場經濟現狀剖析
(一)新能源市場的經濟規模與增長趨勢
風電作為技術成熟且具有規模化開發條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迅猛。從裝機規模來看,2016-2023年,中國風電行業累計裝機規模持續上升,年增幅均保持在 10% 以上,2023年風電累計裝機規模達到了4.75億千瓦,同比上漲 20% ,2024年截至11月,這一數字攀升至4.92億千瓦。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3年全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7937萬千瓦,2024年截至第三季度,中國新增陸上風電并網裝機量3670 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量247萬千瓦[。2023年中國風電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034億美元,其中陸上風電市場規模833億美元,海上風電市場規模201億美元。從市場集中度看,截至2023年底,風電行業前5家企業累計裝機量占比接近60% ,呈現較高的集中態勢。
光伏作為資源易獲取、性價比高的可再生清潔能源,行業市場容量呈現顯著上升趨勢。截至2023年末全球光伏電站累計裝機規模約為1.6TW,較上年末新增裝機容量420GW,2023年度新增裝機容量較2022年度大幅增長約 85% 。在我國,2016-2023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從77GW上升至608GW,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34.25% 。2024年上半年,光伏發電新增并網容量達10248萬千瓦;截至6月底,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達71293萬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40342萬千瓦、分布式光伏30951萬千瓦。《“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要求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預測,預計到2050年全球光伏裝機將達到18,200GW[2]
(二)主要新能源產業的經濟表現
新能源產業在經濟表現上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格局。光伏產業方面,隆基綠能、通威股份等企業成為行業標桿。隆基綠能2023年實現營收1461.96億元,凈利潤153.67億元,其單晶硅片和組件產品在全球市場具有較高的占有率;通威股份憑借在多晶硅和電池片領域的優勢,2023年營收1424.23億元,凈利潤217.3億元。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國內經濟增長,還大量出口海外,2023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超過600億美元,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風電產業中,金風科技、遠景能源等企業表現突出。金風科技2023年營收562.66億元,凈利潤45.03億元,其研發的大型風電機組在全球市場廣泛應用;遠景能源則在智能風機和能源管理系統方面具有領先優勢,推動風電產業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三)新能源市場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
首先,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新能源項目的建設、生產制造到運營維護,形成了龐大的就業鏈條。以中國為例,2023年新能源行業直接就業人數超過500萬人,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000萬人。其次,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了新材料、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提升了整個產業鏈的附加值。在社會價值層面,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對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起到了關鍵作用。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在使用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減少大氣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使得二氧化碳減排量超過10億噸。同時,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降低了對進口化石能源的依賴,增強了國家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數字化時代下新能源市場開發面臨的挑戰
(一)技術整合力度不足
新能源產業技術體系龐大且復雜,涵蓋發電、儲能、輸配電等多個環節,各環節技術更新迭代速度不同,在與數字化技術融合時,出現接口不兼容、協議不統一等問題。例如,風力發電場的風機控制系統與智能電網調度系統在數據傳輸頻率和格式上存在差異,導致發電數據無法實時、準確上傳,影響電網對新能源電力的調配,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同時,數字化技術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缺乏成熟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企業在技術整合過程中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增加了技術研發和應用成本。
(二)市場認知與消費習慣壁壘
消費者對新能源產品和服務的認知還停留在較為基礎的層面,對數字化賦能下的新能源優勢了解有限。以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為例,許多消費者不了解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可實時監控發電量、用電量,并根據數據分析實現節能優化。此外,傳統能源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成熟的消費模式和用戶習慣,新能源產品在使用便利性、配套服務等方面尚未完全滿足消費者需求。如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設施布局不完善,充電時間長,與傳統燃油車加油的便捷性形成鮮明對比,導致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提升緩慢。
(三)政策法規滯后
數字化時代新能源市場發展迅速,不斷涌現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而政策法規的制定和更新速度難以跟上市場變化。例如,分布式能源共享、虛擬電廠等新型能源運營模式在法律層面缺乏明確的界定和規范,在市場準入、交易規則、責任劃分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帶,制約了相關業務的發展。不同地區在新能源政策執行標準上存在差異,區域間政策協同不足,導致企業跨區域市場開發面臨政策障礙,阻礙了新能源市場的全國性統一市場建設。
三、數字化時代下新能源市場經濟及開發的路徑探索
(一)技術創新驅動發展
新能源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一方面,企業要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吸引高端技術人才,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例如,寧德時代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重點研究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一代電池技術,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 500Wh/kg 另一方面,政府應設立專項研發基金,對新能源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人5。
同時,要加強技術創新合作,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建立新能源技術創新聯盟,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例如,由多家光伏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組成的光伏技術創新聯盟,通過聯合研發,成功將光伏電池轉換效率提高了2個百分點,并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此外,還應完善技術成果轉化機制,建立技術交易平臺,促進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加速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二)商業模式創新與多元化
新能源市場應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實現多元化發展。能源服務合同模式(ESCO)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商業模式,企業通過與客戶簽訂能源服務合同,為客戶提供能源診斷、節能改造、運營管理等一站式服務,并從客戶節省的能源費用中獲取收益。例如,某新能源企業為工業園區提供能源管理服務,通過安裝光伏電站、優化能源使用等措施,幫助園區降低能源成本 30% ,企業則按照合同約定分享節能收益。
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能源的共享和交易,用戶可以將自己多余的新能源電力出售給其他用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一些社區建立了共享光伏電站,居民可以通過購買光伏電站的份額,享受發電收益,并通過智能電網實現電力的共享和交易。此外,還可以探索新能源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如“新能源 + 農業”“新能源 ?+ 旅游”等,拓展新能源市場的應用場景,實現商業模式的多元化創新。
(三)政策創新與支持體系完善
政府應在政策創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完善新能源市場支持體系。在補貼政策上,應從“補規模”轉向“補技術”“補創新”,重點支持新能源企業的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市場拓展。同時,建立科學的補貼退坡機制,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和市場成熟度,逐步降低補貼標準,引導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在稅收政策方面,對新能源企業實施稅收優惠,如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對新能源設備制造企業進口關鍵零部件給予關稅減免,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此外,還應完善產業政策,加強對新能源產業的規劃和引導,避免盲目投資和產能過剩。建立新能源產業準入標準,提高行業門檻,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結語:盡管新能源市場在經濟規模和增長速度上成績斐然,但技術、成本、市場機制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問題仍是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針對問題提出的技術創新驅動、商業模式革新、政策體系完善和基礎設施優化等創新路徑,為新能源市場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可行方案。
參考文獻
[1]張金明.“雙碳”背景下新能源市場項目開發路徑研究[J]低碳世界,2024,14 (10):154-156.
[2]吳偉杰,王妹,王勃,等.考慮市場分時節點價格的新能源經濟開發潛力多維評估[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38 (06): 755-762.
[3]張金明.新能源市場開發的差異化突圍之路[J].經濟,2024,(09): 72-75.
[4]王貝貝.市場經濟體制下新能源項目造價體系的數字化轉型[J].價值工程,2023,42(35):32-34.
[5]戴曉.雙碳背景下海外新能源市場投資開發思考[J].國際工程與勞務,2022,(03):26-29.
責編/馬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