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是連接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的中間環節,涉及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研究開發、工程化、商業化生產與市場應用等一系列過程,在創新鏈中發揮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為創新體系中的關鍵節點,承擔著整合創新資源、開展前沿技術研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重要使命。
一、發達國家推進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經驗做法
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十分注重促進技術創新發展的平臺建設,以保證產業競爭優勢。詳見表1。
表1主要發達國家推進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發展經驗

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經驗借鑒
(一)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經驗
“十四五”以來,科技部批準組建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3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3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建設模式、運行管理等方面各具特色,為創建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提供了借鑒經驗。
1.建設模式
在建設模式上,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牽頭組建單位主要有兩類,一是由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究院所牽頭組建。二是由政府部門牽頭組建。
2.建設布局
在建設布局上,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大都采取4 1+N ”的“中心(本部) + 若干專業化創新研發機構”的組織架構體系:“1”即中心(本部),是創新中心的總體運營管理機構,為獨立法人實體;“N”即若干個專業化創新研發機構,主要依托高校院所的優勢科研力量或新型研發機構等組建。
3.運行機制
在運行機制上,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聚焦產學研協同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吸引凝聚人才等方面創新體制機制。
(二)領域類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經驗
1.建設進展
截至2023年6月,全國范圍內已批準建設了22家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2.科學技術創新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部分關鍵核心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形成了一批重大平臺與科技創新成果,在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強有力的支撐引領作用。
3.體制機制創新
現有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特別是在法人體制、決策機制、攻關機制和投人機制建設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經驗。
三、新疆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現狀
2023年6月12日,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指引(試行)》等有關規定,經單位申報、自治區行業主管部門培育推薦、方案論證和實地評估等程序,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批準新疆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新疆農墾科學院聯合組建新疆棉花技術創新中心,旨在搭建新疆棉花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管理服務平臺和技術成果的展示平臺,使其成為集聚人才的“洼地”,技術評價的“高地”,聯系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紐帶。
四、獨山子區組建技術創新中心的條件分析
(一)扶持政策出臺情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和獨山子區相繼出臺一系列促進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的政策文件。
(二)獨山子區組建技術創新中心優勢資源分析
1.石化產業基礎好
獨山子是中國大型石化基地,西部重要的油氣引進、運儲、加工的戰略樞紐。“十四五”期間,獨山子區堅持“一主多元”產業發展思路,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石化主業,做精做優多元產業。
2.石化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運轉良好
獨山子區目前已擁有新疆橡塑材料實驗室、新疆合成橡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此外,獨山子區已建成石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煉化裝置數據實時采集與邊緣計算;新疆橡塑材料數字化實驗室的AI材料設計系統完成30余種橡膠配方優化,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覆蓋 80% 規上企業。
(三)獨山子區組建技術創新中心存在問題分析1.全社會科技創新氛圍不濃厚,積極性不高
多數企業創新思維不強,認識存在偏差。有的企業認為付出就要有回報,科技投入容易“打水漂”,不愿將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科技創新領域。有的企業習慣在已有的舒適區經營,不愿開拓創新,造成我區企業在申報科技項目、人才項自等方面缺乏動力。
2.科技人才發展存在的“短板”
現有的人才結構還需不斷完善。2022年抽樣調查46家企業職工總人數為2496人,其中高級職稱人數109人,中級職稱405人,初級職稱282人。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熟練技術操作水平的高級技師和技術能手較少。
3.全區科技投人增長乏力
現有科技創新平臺全為央企設立,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和成熟的投人機制。面對長遠發展與短期收益的兩難選擇前提下區級財政科技投人還需要加大。
4.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應用不足
獨山子區在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的應用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多數企業尚未將AI技術深度融入生產流程和管理體系中,導致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有限。
五、獨山子區技術創新中心組建模式方案設計
(一)技術創新中心類別及名稱
類別:領域類
名稱:新疆石油化工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擬定)
(二)建設主體
由獨山子區人民政府推薦,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組織,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牽頭,產業鏈上中下游相關企業、高校院所、園區共建,形成分工明確、有緊密利益捆綁的協同合作關系,聯動共同建設。
技術創新中心組建前期尚不具備成立獨立法人實體條件的,先行實現人、財、物相對獨立的管理機制,逐步向獨立法人過渡。
(三)組建模式
技術創新中心以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為紐帶,通過合作研發模式組建,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服務鏈深度融合。
(四)功能定位(擬定)
聚焦“AI + 石化”技術融合,建設數字化研發中臺、智能工藝優化實驗室,推動碳捕集技術與數字孿生系統集成,打造西北首個“智能化煉化創新示范基地”。
(五)重點任務(擬定)
1.智能研發平臺建設
搭建石化行業AI訓練平臺,引人強化學習算法優化催化裂化工藝,建設基于數字孿生的虛擬煉化工廠,實現“云端設計-線下驗證”閉環。
2.數據治理體系構建
聯合華為、阿里云開發石化工業大腦,建立全產業鏈數據資產庫,通過聯邦學習技術實現跨企業數據協同。
3.推動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革新與應用
加強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在石化產業中的應用研究,推動關鍵生產環節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4.建設數字化智能化AI創新平臺
依托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數字化智能化AI創新平臺,為石化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促進技術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應用。
(六)組建步驟
1.高位推動,政策支持
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需要得到獨山子區人民政府和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牽頭單位達成共識,建立政企聯合推進機制,定期開展技術創新建設推進會,科技主管部門、區政府、牽頭企業主要領導共同參會。
2.組織形成建設方案
獨山子區科技局組織牽頭單位和共建單位結合自身優勢和具體情況,編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管理運行機制、保障措施、工作進度、考核指標等內容。
3.組織專家研討論證
由獨山子區科技局牽頭,組織行業專家進行開展方案研討論證。在此基礎上,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創新中心的AI算力配置、數據治理能力進行測評;培育推薦階段同步申報“自治區數字化創新試點”,爭取專項政策支持。
4.培育推薦
獨山子區科技局組織審核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做好籌建理事會(董事會)、法人實體化運行等前期準備工作,將審核認可的《建設方案》報送給克拉瑪依市科技局,由克拉瑪依市科技局致函推薦至自治區科技廳,并全程輔導牽頭單位做好技術創新中心專家評審、實地勘驗和后續跟蹤工作。
六、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獨山子區在石油化工領域具備良好的產業研究、技術攻關和產業鏈上下游聚集整合基礎,具有石化產業鏈上下游科研創新平臺基礎。同時,新疆石化產業創新研究院的組建為獨山子區區域性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提供了研究基礎和路徑參考。
2.建議獨山子區應啟動石油化工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規劃,通過整體規劃、多方協調、分步實施的方式,打造集技術創新研發、人才匯聚培養、產業化、工程化等于一體的創新發展聯合體,對推動新疆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二)政策發展建議
1.整合創新資源做好部署謀劃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銜接,建立統籌聯建領導機制。二是整合優勢優質力量聯合創建,推動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2.明晰雙重功能定位與戰略使命
一是要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二是
作為自治區重大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區域,創建區域性技術創新中心,也要強化自治區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自治區技術創新體系的戰略節點。
3.構建“ 1+N ”建設布局體系
采取“ 1+N′′ 和“中心(本部) + 若干專業化創新研發機構”的建設模式,依托疆內和對口援疆省市的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優勢科研力量聯合組建
4.采取“財政經費投入 + 市場化運作”的運營模式
創建初期,加強財政經費支持。發展壯大階段,實施市場化運作模式。此外,設立專項創新基金,增強技術創新中心的融資能力、持續“造血”能力。
5.強化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應用
鼓勵和支持企業引人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對在數字化智能化AI技術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企業給予獎勵和扶持。
6.培養數字化智能化AI人才
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培養數字化智能化AI領域的專業人才;實施“數字工匠”培育計劃,每年選派50名技術骨干赴華為、商湯科技等企業實訓。
參考文獻
[1]王秋菊.技術創新政策內涵的研究述評[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3(2):20-22.
[2]顧建平,李建強,陳鵬.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的發展經驗及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3(11):38-40.
[3]鄧卉.美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最新進展及其啟示[J].科技導報,2017,35(5):12,
[4]趙正國.我國如何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J].科學研究,2018,36(7):1180-1187.
[5]丁玉琛,張千辰,紀宗華.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政策比較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8,35(14):1-4.
責編/馬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