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構建中國種子性狀數據庫
為突破植物傳播體性狀數據在數量和地域分布上的局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宏觀生態學學科組構建了中國種子性狀數據庫(CSTD),系統整合了694個中文數據來源,包括681篇期刊論文、10本專著和3個在線數據庫,共收錄110451條數據記錄,涵蓋3897種植物(隸屬1416屬、214科),涉及118項性狀,覆蓋中國全部生物區系。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新植物學家》(NeWPhytologist)。
該數據庫屬于完全開放獲取數據庫,由三大核心模塊構成:(1)采樣地點信息,包括地名、地理坐標和氣候數據。79%的記錄包含地名信息, 66.3% 具備精確地理坐標,數據分布橫跨 45.6° 緯度和6000m海拔范圍,具備顯著的大尺度應用潛力。(2)物種信息,包括分類單元、生活型和生長型。數據庫廣泛覆蓋植物類群,其中接近40%的物種擁有10種以上性狀記錄,為系統發育比較分析提供基礎。(3)性狀信息,包括性狀名稱、具體數據及其單位。為全面描繪種子性狀綜合征和解析植物繁殖更新策略多樣性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

中科院學者提出探測超子勢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雍高產團隊提出可排除次級粒子干擾的探測超子勢新方案,為探索“中子星超子謎題”提供新思路。該方案使用超核作為炮彈轟擊普通原子核,并選擇400MeV的實驗室能量,以確保觀測到的A超子均來自炮彈超核“原生”成分。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計算A超子的橢圓流發現,在負快度區域,橢圓流強度對高密超子勢非常敏感;而在正快度區域,橢圓流強度可反映較低密度的超子勢強度。該方法可實現從實驗室數據中直接提取不同密度區間的超子勢強度參數。
同時,針對在我國低溫高密核物質測量譜儀上即將開展的碳碳反應研究,研究人員通過模擬該反應在不同能量下的碰撞,分析了輕超氟生成機制。研究顯示,輕超氙產額對超子勢敏感度明顯大于其對核物質狀態方程的依賴,這為解決“物態方程一超子勢耦合難題”提供了新見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快報B》和《物理評論C》上。

我國首次發現志留紀腹足類翼鞘螺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在我國湖南永順地區秀山組(特列奇中期,蘭多維列世)首次發現翼鞘螺化石,成為該屬在低緯度岡瓦那周緣地區的首個記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古生物學雜志》(JournalofPaleontology)上。
科研人員基于這些來自華南板塊的新標本,根據翼鞘螺化石形態特征識別出兩個新種,分別為永順翼鞘螺和秀山翼鞘螺。多指標的定量形態分析表明,這些新種的近親可能來自于蘇格蘭的特列奇階,而其殼頂相對于殼體后邊緣的位置顯示出連續的變異,指示翼鞘螺可能是泥盆紀腹足類Aspidotheca的祖先類群。

清華團隊合作揭示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關系
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甲烷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大氣濃度變化對氣候系統影響顯著。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環境與生態研究院副教授鄭博帶領由中國、法國和德國學者構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大氣污染影響全球甲烷收支的趨勢和年際變化》的重要研究成果。系統揭示了空氣污染如何通過調節大氣中羥基自由基(OH)濃度來影響全球甲烷收支。
本研究創新性地開發了一種集成大氣觀測和過程模型耦合驅動的研究框架,量化了全球主要空氣污染物對甲烷化學匯的影響。

通過定期更新驅動因子輸入數據,研究構建的模型系統可以跟蹤0H濃度的時空變化,為動態研究其對全球甲烷收支的調控作用提供支持。該項研究創新性地提出減污和降碳的融匯,為“減污降碳”賦予了全新內涵,對于制定科學合理的氣候政策以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國重載機器人精密磨拋加工制造研究獲進展
核主泵、火箭發動機噴嘴等大型工件需要進行精密磨拋加工以保證尺寸精度和制造性能。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工藝裝備與智能機器人研究室科研團隊建立了大尺寸復雜曲面工件機器人精密磨拋系統,可用于上述類型工件的機器人自動化制造及檢測。研究成果發表于JournalofManufacturingSystems。
科研團隊建立大型鑄件在磨拋過程中的剛性加工磨盤損耗物理模型,用于預測磨拋過程中磨盤的磨損情況。通過將多目標優化函數和運動學約束代入改進的優化算法,實現磨拋時間、關節沖擊和磨盤磨損的折中最小化。仿真和實驗結果證明了科研團隊所提出的路徑規劃方法在大尺寸鑄件加工精度、穩定性和效率方面的優越性,為高效利用剛性磨具、減少更換及預測磨具磨損情況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