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當下,數字化已滲透至各行業領域,深刻改變企業運營模式,而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關鍵主體,其預算合規性審計至關重要,關乎企業財務健康與市場信譽,但傳統預算合規性審計在數據處理等方面存在滯后性,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興起,為上市公司預算合規性審計機制創新提供了新路徑,在此背景下,深人研究數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預算合規性審計機制構建,對提升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數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預算合規性審計機制構建的可行性
數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預算合規性審計機制構建具備堅實的可行性基礎,其根源在于數字化技術特性與審計工作內在需求的深度契合。從技術支撐層面來看,大數據技術具備強大的數據采集、存儲、分析能力,能夠快速處理上市公司海量預算相關數據,而計算技術則為審計數據提供了彈性存儲與計算資源,打破了傳統硬件設施的限制,支持多用戶實時訪問審計,大幅提升審計效率。
在管理協同方面,數字化系統可將上市公司分散在財務、業務、采購等多部門的預算相關信息進行整合,通過標準化數據接口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消除信息孤島,使審計人員能夠獲取完整的預算業務鏈條數據。此外,區塊鏈技術憑借其不可篡改的特性,為預算數據的真實性提供保障,從源頭上提升審計數據質量。
數字化技術的這些優勢,不僅契合上市公司預算合規性審計對數據完整性、審計效率、風險防控的要求,更為審計機制的創新構建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使得數字化轉型成為上市公司提升預算合規性審計水平的必然選擇。
三、數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預算合規性審計機制構建的挑戰
(一)審計數據來源分散
第一,上市公司業務多元化導致數據分散存儲于不同部門系統。財務數據存儲在財務管理系統,業務數據留存于ERP系統,采購數據保存在供應鏈管理系統,各系統相互獨立,形成物理隔離的數據存儲格局,使得審計數據難以實現跨系統快速調取與整合。第二,上市公司分支機構與子公司的分散布局加劇數據分散程度。各分支機構依據自身業務需求,采用不同的數據管理系統與存儲標準,審計時需協調多方數據,增加了數據歸集的難度與時間成本。第三,外部合作機構的數據對接存在障礙。上市公司在與供應商、客戶等外部主體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合同數據、交易數據等存儲于外部系統,由于缺乏統一的數據交互協議,審計人員獲取這些數據時面臨權限限制、格式不兼容等問題。第四,歷史數據與新系統數據存在割裂。上市公司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新舊系統更替導致部分歷史預算數據未有效遷移至新系統,或遷移后的數據格式與新系統不匹配,使得審計時難以對數據進行全周期分析1。第五,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混亂。上市公司預算相關的會議紀要、審批文件等非結構化數據,缺乏統一的分類與存儲標準,散落在不同的存儲介質與文件夾中,審計人員難以快速定位與提取有效信息。第六,數據版本管理缺失。在預算編制與執行過程中,各部門對數據的修改、更新頻繁,由于缺乏有效的版本管理機制,導致審計時難以確定數據的最新狀態與變更軌跡,影響審計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二)預算執行信息透明度低
第一,預算執行信息在部門間傳遞存在延遲與失真。預算執行過程中,業務部門的執行情況需層層上報至財務部門與審計部門,信息傳遞鏈條過長,導致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出現延遲,甚至因人為因素發生數據篡改或誤傳,使得審計人員無法及時獲取真實的執行信息。第二,預算執行數據更新不及時。部分業務系統未能與預算管理系統實現實時對接,預算執行數據需人工定期錄人,存在錄人不及時、漏錄等問題,導致預算執行信息滯后于實際業務進展,審計人員難以依據數據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動態監控。第三,缺乏統一的預算執行信息披露標準。上市公司各部門對預算執行信息的記錄方式、披露內容存在差異,部分部門僅披露關鍵指標數據,而忽略執行過程中的細節信息,審計人員難以全面了解預算執行全貌,無法精準識別潛在的合規風險。第四,預算執行信息缺乏可視化展示。大量的預算執行數據以表格等傳統形式呈現,缺乏直觀的可視化分析工具,導致審計人員需耗費大量時間對數據進行梳理,從而影響審計效率。第五,預算執行信息的權限管理混亂。在信息傳遞與共享過程中,部分無關人員能夠獲取預算執行敏感信息,而審計人員在獲取關鍵信息時卻面臨權限不足的問題,阻礙了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數字化助力上市公司預算合規性審計機制構建的策略
(一)建立集中式審計數據采集平臺
第一,構建跨部門數據集成框架。基于企業服務總線(ESB)技術,打通財務管理系統、ERP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等各部門獨立系統間的數據通道,通過標準化接口協議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與共享,將分散存儲于各系統的預算相關數據統一歸集至集中式審計數據采集平臺,消除數據物理隔離障礙。第二,推行標準化數據管理體系。針對上市公司分支機構與子公司數據存儲分散的問題,制定統一的數據存儲標準與管理規范,要求各分支機構與子公司將預算數據按照統一格式、統一頻率上傳至數據采集平臺,并建立數據質量監控機制,對數據上傳的及時性、準確性進行實時校驗,確保數據歸集高效有序。第三,搭建外部數據交互橋梁。與供應商、客戶等外部合作機構協商制定數據交互協議,通過建立安全的數據接口,實現合同數據、交易數據等外部數據的自動采集與傳輸。同時,在數據采集平臺中設置外部數據權限管理模塊,明確各方數據訪問權限,保障數據交互的安全性與合規性。第四,實施歷史數據遷移與整合工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運用數據遷移工具,對歷史預算數據進行全面梳理與格式轉換,將其完整遷移至新的數據采集平臺,并建立歷史數據與現有數據的關聯索引,實現預算數據的全周期追溯與分析,消除新舊系統數據割裂問題。第五,構建非結構化數據管理系統。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和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對會議紀要、審批文件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自動識別、分類與索引,將其存儲于數據采集平臺的非結構化數據倉庫中,并建立關鍵詞檢索與語義分析功能,便于審計人員快速定位與提取有效信息。第六,引入數據版本管理工具。在數據采集平臺中集成版本控制功能,對預算編制與執行過程中產生的每一次數據修改進行版本記錄,詳細標注修改時間、修改人員、修改內容等信息,審計人員可通過版本回溯功能,清晰掌握數據的變更軌跡,確保審計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二)提升預算執行過程可視化水平
第一,優化信息傳遞流程與技術手段。采用區塊鏈技術搭建預算執行信息共享平臺,各業務部門將執行數據實時上鏈,利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與加密技術,實現信息的去中心化傳遞,縮短傳遞鏈條,避免信息延遲與失真,確保審計人員能夠及時獲取真實準確的預算執行信息。第二,建立實時數據同步機制。通過API接口或數據中間件,實現業務系統與預算管理系統的實時對接,將預算執行數據自動同步至可視化分析平臺,消除人工錄人導致的滯后與錯誤問題,保證數據更新的及時性與準確性,為動態監控預算執行情況提供數據支撐。第三,制定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與模板。明確預算執行信息的披露內容、格式與頻率,要求各部門按照統一標準,定期在可視化分析平臺中填報預算執行細節信息,包括項目進度、資金使用明細、偏差原因分析等,確保審計人員能夠全面掌握預算執行全貌,精準識別潛在合規風險。第四,要在可視化分析平臺中設置預算調整專項模塊,并要求業務部門在預算調整時,同步上傳調整依據等信息,以便使審計人員能夠直觀判斷預算調整的合理性。第五,要引人商業智能(BI)工具,對預算執行數據進行多維度可視化分析,以便直觀展示預算執行進度、偏差趨勢、關鍵指標變化等信息,幫助審計人員快速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第六,要在可視化分析平臺中建立分級權限管理體系,為此要根據用戶職責劃分數據訪問權限,以便確保敏感信息的安全訪問。
五、結束語
數字化技術為上市公司預算合規性審計機制革新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但數字化審計機制的完善仍面臨技術迭代等挑戰。未來,研究可聚焦人工智能與審計深度融合,探索智能算法在合規性驗證中的應用,以便為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國
參考文獻
[1]李鳳雛.新時代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的科學規范路徑研究[J].財會月刊,1-6.
[2]沈麗華.上市公司預算管理對財務穩定性的影響[J].中國電子商情,2024,(12):52-54.
[3]馬金保.論財務大數據在上市公司預算管理中的應用[J]商業2.0,2023,(27):22-24.
責編/馬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