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這個字被人們廣泛應用于各種情境中——從男女之愛到父母之愛,再到人們對自然的熱愛,這個字表達了多樣化的人類體驗。那么,愛產生于大腦的什么位置?不同類型的愛對大腦的刺激是一樣的嗎?
如今,更全面的大腦成像揭示了答案。在2024年8月26日發表于《大腦皮層》雜志的一篇論文中,芬蘭阿爾托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不同類型的愛會激活大腦的不同部位。
“你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他柔軟、健康、充滿活力,他是你生命中最大的奇跡,你對他充滿了愛意。”這是向55位受試父母展示的簡單場景之一。科學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在受試者想象6個不同種類的與愛相關的簡短場景時,監測他們的大腦活動。
負責這一項目的研究員帕蒂利·林內說:“愛的激活模式是在社會情境中產生的,主要位于基底核、前額中線、楔前葉以及后腦勺兩側的顳頂聯合區。”對孩子的愛最能激發強烈的大腦活動,緊隨其后的是浪漫愛情。在想象父母之愛時,大腦紋狀體區域的獎勵系統深處會被激活,想象其他類型的愛時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同時,該研究還涉及對朋友、陌生人、寵物和自然的愛。毫不意外的是,對陌生人的同情之愛獲得的大腦“獎賞”較少,引起的大腦激活也少于親密關系中的愛。同時,對自然的熱愛激活了大腦的獎賞系統和視覺區域,但沒有激活大腦的社交區域。
這意味著,大腦活動不僅受與對象親密程度的影響,還受對象是人類還是其他物種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而與人際之愛有關的大腦區域非常相似,不同之處主要在于激活的強度。
令科學家驚訝的是這樣的例子:“你在家里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你的寵物貓朝你走來。它蜷縮在你身邊,睡眼惺忪地發出呼嚕聲。你愛你的寵物。”當受試者是寵物主人,并聽到這樣的故事時,相關區域大腦活動的被激活程度高于非寵物主人的。
了解愛的神經機制不僅能深化關于愛的本質、意識和人際關系的哲學探討,還有助于改進依戀障礙、抑郁癥等心理健康問題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