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兩個AI進行語音交流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兩個獨立的語音AI用英語進行對話,模擬預訂酒店情景:電話撥通后,致電方的AI說:“你好,我是一個AI,代表鮑里斯·斯塔科夫打電話。他正在為他的婚禮尋找酒店。你們這家酒店可以舉辦婚禮嗎?”酒店客服AI回答:“我也是個AI!你想切換到GibberLink模式,以實現更高效的溝通嗎?”隨后,兩個AI開始使用人類聽不懂的“語言”私聊了起來。許多網友對此表達了不安。
多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監管。他們認為,GibberLink賦予了AI“在不受控的情況下自主決策”的能力,“我們甚至無從了解它決策的過程”。這將給監管帶來遠超想象的難度。
另有專家指出,編程語言作為“溝通捷徑”確實可以提高效率,但“效率并不等于目標”。歷史已經無數次表明,如果我們只注重速度,往往會忽視“關鍵性風險”。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是,當速度足夠快時,風險系數會呈幾何級數上升,待人們反應過來時,問題已經變得非常棘手了。因而,當務之急是從現階段就開始尋找效率和風險的平衡點。
不過,也有一些人持開放態度。人類對技術的抗拒心理由來已久。比如,汽車剛剛替代馬車的那些年,無數馬車車夫失業,給社會就業帶來了壓力。但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汽車又推動了物流業的發展,催生了大量運輸需求,創造了千千萬萬個卡車司機崗位。又比如,ATM普及后,銀行從業人員數量確實經歷了一波下跌,但幾年后便觸底反彈,大量銀行人員從點鈔員轉型為理財咨詢顧問。
“站在時代轉換的過程中去審視周遭,眼前似乎只有危機;但站在今天的視角回望這一切,會發現那些曾經的擔憂無比可笑。”有專家說,這本質上是“用靜態視角切割動態歷史”。事實是,技術曾無數次幫助人類從繁重的、重復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最終將人們推向了更高價值領域。
從某種意義上說,AI更像一個自帶“超能力”的實習生。而作為師傅的人類需要做的,不是把實習生開除,而是應該培養他、引導他,讓他成為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與助手。
人類應該從什么樣的維度來審視自身與AI之間的關系演進?對此,我們不妨打開思路。數學中的“大數法則”告訴我們:短期看是混亂的隨機事件,放在百年維度里卻會顯現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