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然,浙江省義烏市丹溪中學高級教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北京文學》《小說選刊》等刊物。有多篇作品入選多種權威選本和中高考試題。出版有作品集《少年與花》《秧村往事》等15部。
《意林》:能說說您創作小說的心路歷程嗎?
劉會然:在寫任何一篇小說的時候,起初,我總以為自己騎在一頭忠厚老實的水牛上,可以在它的背上悠閑自得。可騎著騎著,我發現自己騎的是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它帶著我在曠野上飛奔。就這樣,在惶恐不安之中,野馬跑累了,停蹄了,抵達了一個目的地。一看,這地方或似曾相識,或未曾相識。待自己的雙腳踩在大地上的瞬間,發現野馬又變成了那頭熟悉憨厚的老水牛。
《意林》:很多學生對小說的情節和人物關系有疑惑,您能簡單介紹如何創作人物嗎?
劉會然:小說是以塑造人物為核心的文體。人物第一位,是肯定的。只不過,有些情節過于曲折離奇,讓讀者記住了事件,淡化了人物。有些人物個性顯赫崢嶸,讓讀者記住了人物,淡化了情節。其實,情節和人物是如影隨形,不可割裂的。情節需要人物推動才能前進。人物的行為過程就是情節。
每到槐花飄飛時節,在村口的槐樹下,爺爺總會叫我哼這首在村里流傳了很久的兒歌:“槐樹下,槐花飄,老歪就要回來嘍……”爺爺告訴我,老歪總在槐花飄飛時來我們村,最后一次來是十幾年前了。老歪說槐花飄的時候再回來,可他一直沒回來。
那年我9歲,不知道老歪是個什么樣的人,只是從爺爺和老人們的敘述中,隱約知道,老歪是個走街串巷的補鐵匠。
說什么王家奶奶的鐵鍋壞了,幾天無法生火做飯,病中的老歪硬撐著身子為她補好了鍋;說什么老萬無兒無女,窮得叮當響,老歪每次走時,總悄悄給他留點兒錢;說什么張爺爺家的小孫子掉進了河里,要不是老歪他就沒命了……那都是啥時候的事了,還沒完沒了地說。再說,現在誰還用容易生銹的鐵鍋?一口鐵鍋值多少錢?破了再買唄。我每說到這兒,爺爺總會嘆息一聲:“孩子,那個年代的艱難,你不懂啊!”
時不時地,老歪的故事就會從老槐樹下傳出來,我都聽膩了。
沒想到,老歪還真的回來了。一個雪意欲滴的午后,老歪在村口出現了。他穿著黑乎乎的破棉襖,挑著一副沉甸甸的擔子。
爺爺一看見他,就趕緊走過去,緊緊握著他的雙手不放,興奮地嚷著:“老伙計,你可回來了!”村里的老人們都趕過來了,搖著老歪的手,問寒問暖。
我斷斷續續聽到,什么去了山西,什么老伴兒走了,什么想念老伙計……老人們爭相拉老歪去家里,只聽爺爺說,現在日子好了,年輕人都外出了,留下做個伴兒吧。老歪連連說,不用了,手藝還在,能養活自己。他一邊說著一邊從擔子里搬出各種物件。不到半個時辰,村里的老人們抱著鍋不約而同地朝老槐樹底下走來。
老槐樹底下,一圈破破爛爛的鐵鍋很快把老歪圍在了中央。
最后一個朝老槐樹走來的是肢體有殘疾的老萬。他捧著一口鐵鍋,一瘸一拐地走著。鐵鍋上有一道嶄新的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