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聽說過“候鳥家庭”嗎?
在北京,有這樣一群家庭,周一到周五住在市區的“老破小”,周末則像候鳥一樣“遷徙”到郊區另一處大房子里喘口氣。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上好學校,考好成績。
林一凡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丈夫畢業于清華大學,夫妻倆經過多年打拼,事業有成,在北京擁有三套房產。但為了孩子能上北京東城區的小學,他們一家五口都擠到了市區35平方米的“老破小”。
沒有客廳,沒有沙發,夫妻倆和孩子擠上下鋪,姥姥、姥爺睡單人床。平時誰打個電話,整個家都聽得很清楚,沒有隱私,更沒有喘口氣的地方。在逼仄的空間里,一家五口的情緒都是緊繃的。
看完不免唏噓。明明可以享受生活,夫妻倆卻把“活著”過成了“挨著”,把“當下”典當給了虛妄的“未來”。順序顛倒,日子過反,這無疑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試想,若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狹小的上下鋪度過,看到的,是父母把生活過得潦草而廉價;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委曲求全。比起一味地付出與犧牲,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活得精彩,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像上海光華劍橋校長雷冬冬,她深知,做母親,需要付出,但不能犧牲。她在養育孩子的同時,就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和愛好上:閱讀、學習、出書、開展講座……看著她努力上進的背影,女兒也不需要管,不用催,總是自覺學習。初三畢業后,女兒就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學。
孩子是透過父母這面鏡子看世界的。當父母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才能順著光,走好自己的路。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曾發明家庭系統排列,他說:“家庭系統中存在關系秩序,即夫妻、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的順序,違反此順序會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和生命中的厄運、工作的不順、家庭的失和等。家庭中,夫妻關系優先,親子關系次之。”
可反觀很多父母,習慣以孩子為中心,把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
電視劇《虎媽貓爸》里,夫妻倆原本恩愛和諧,可生了女兒茜茜后,兩人都一門心思撲在女兒身上,感情也淡了不少。為了重拾婚姻的激情,兩人決定把孩子交給老人一天。可出門沒多久,夫妻倆便一會兒擔心女兒在爺爺奶奶家住不慣,一會兒商量著給女兒打包點什么。夫妻倆后面摩擦不斷,一度鬧到要離婚。而茜茜也在這種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家庭關系中,養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
很認同一句話: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定海神針。穩固的夫妻關系,才能形成“教育共同體”,產生1+1gt;2的協同效應。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方圓,就始終堅定地站在妻子董文潔身邊,共同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有一次,方一凡的成績不進反退,董文潔氣得當眾大罵兒子,方一凡覺得自尊大受傷害,母子二人當眾爭吵,不歡而散。
方圓開導兒子,告訴他無論如何,都不應該那樣對媽媽。
然后,他私下跟董文潔說出自己的想法:一味和別人橫向比較,只能帶來無盡的痛苦,轉變思考方式,縱向去看自己的人生,才是智者所為。
得益于方圓的理解和尊重,董文潔和方一凡雖總是沖突不斷,卻每次都能很快化解。
這種健康的家庭關系,不僅讓方一凡在成長道路上少走了許多彎路,也讓整個家庭充滿了愛與溫暖。
我們常常拿“成績”當作評判孩子唯一的標準,盲目追求高分與名校。我們為孩子報滿各類補習班,逼著他們刷題,在不經意間將孩子打磨成了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物”。
就像《北京第一代“雞娃”的血淚史》的作者王食欲。初二那年,她喜歡上了寫作,然而,媽媽發現后以影響學習為由,嚴令禁止她寫作。從那之后,王食欲對未來充滿絕望。她更是患上躁郁癥,經常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
孩子贏得了分數,卻燃盡了熱情;考進了名校,卻丟失了自我;獲得了一紙學歷,也寫滿了一本病歷。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應是把孩子送進哪所名校,而是幫助他成為“自己”這個領域的最優版本。
在海淀區當老師的博主@弦歌緩緩講過一個學生的故事。這個孩子從小就對歷史充滿興趣,于是,他的父母便研讀史書,將里面的事件和情節改編成易懂有趣的小故事。上小學后,父母就帶著孩子逛各種博物館和歷史景點,邊逛邊用筆記下孩子感興趣的展品。回家后,再根據筆記查資料,轉化為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講給孩子聽。所以,當大多數同齡的孩子睜眼閉眼都是學習時,這個孩子已然在父母的引導下,有了自己的熱愛和努力的方向。最終,這個孩子如愿考上了一所名校的歷史系。
很認同一句話:教育是因人而異的定制,而不是隨波逐流的“內卷”。
倘若你覺得孩子難養育,家庭難和諧,自己難舒心,不妨先停下來,重新排排序。當你厘清了家庭的序位,明白了教育的方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就能帶動孩子一起開啟正向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