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給我講了個故事,我覺得很有意思。
十來年前吧,朋友讀大三的時候,追求過一個女孩子。他在暑假里通過實習、兼職掙錢,然后在八月份買了張機票,從上海去找她。約女孩子出來吃飯,結果找餐廳的時候他卡住了。
那時,國內還沒什么黑珍珠、米其林的餐廳,但是有大眾點評。
大眾點評上顯示,當地最適合約會的,是一家五星酒店的高空旋轉西餐廳,當然也差不多是當地最貴的,次均消費七八百元吧。
朋友是普通家庭的小孩,花七八百元請女孩子吃飯,在當時,他真的下不了手。糾結很久,最后他選了當地的一家口碑熱門餐廳,次均消費一兩 百 元 的 那 種。很多年后,他已不記得吃了什么,更不記得滋味如何,只記得女孩子很禮貌地來了,兩個人客客氣氣地吃了一頓飯,后來就沒什么后來了。
很多年后他感慨自己的愚蠢,自己都愿意買一張機票去看她,卻在最后關頭,莫名其妙地開始考慮性價比。這就叫“沒有一竿子插到底”。
站在一個 30多歲人的視角看過去,覺得已經做了這么多努力,為什么不索性做到底?
哪怕仍然被拒絕,也沒有關系。至少她會有一個比較難忘的夜晚。
這兩年,我會刻意地訓練自己做事“一竿子插到底”,就是所有的事情,在發生的時候,我都要求捫心自問,是不是做到我的能力極致了。這樣可以省去后面很多懊惱、復盤、走回頭路的時間。
2020年我買房的時候,上海還是搖號制,就是有戶口的都可以參與搖號。那時候,房市比較熱,我跟我爸媽都很擔心搖不上。后來我們想到一個辦法,把預算提到500萬元,用這個方式來提高入圍的可能性。所以,我們第一次搖號就搖中了。現在,房價雖然沒怎么漲,但也沒跌。我算過,如果現在將它賣掉,大概能稍稍賺一點。
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每次說到這件事,都沒人會后悔。因為我們都承認,這是我們當時購買力的極限。
“一竿子插到底”,就是有這個好處。搞完了這個課題,就過了。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長期主義”,我覺得這個詞還是太形而上了,不如說“一竿子主義”。比如衣服,我覺得真正要買的衣服,就是見你最喜歡的男人 /女人、你混得最好的朋友、你最重視的長輩的時候穿的衣服。其余的普通的 衣 服,你已經擁有太多,不要再重復平庸。
你自己率先狠了,命運就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