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霧尚未散盡的試驗田里,彎腰捏起一株稻穗,仔細觀察稻穗的變化與不同,銀發與稻芒在朝陽下散發出交錯的光芒這個簡單的動作,對袁隆平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這個動作是他在雜交水稻的基因圖譜上刻下人類戰勝饑餓史詩的基礎。
作為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為“世界糧倉”研發出超級碗的科學家,他也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堅守,是做成一件事的關鍵基因
袁隆平與農業的結緣,來自他6歲時的一次郊游。當時學校組織去武漢郊區的一個園藝場參觀,園藝場那掛滿枝頭的紅色桃子、垂在架上的串串葡萄、鋪滿花圃的各色花朵,激發了袁隆平學農的決心。1949年,袁隆平如愿報考了原西南農學院,并于畢業后前往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這一干就是18年。
1960年,袁隆平意外在校外的早稻試驗田里發現一株特殊的稻禾:一株有10余穗,且一穗就有200多粒籽粒。如此飽滿多產的稻禾,讓袁隆平如獲至寶。待到收獲時,他將這一株稻禾的籽粒全收了,等第二年春天,播下這些金燦燦的稻種,期望得到豐碩的成果。然而現實中,往往收獲不一定如約而至,田里的稻株高的高、矮的矮抽穗時早的早、遲的遲,參差不齊,優異性狀完全退化了。
1964年開始,不服輸的袁隆平帶著學生,想從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入手,力圖用“三系法研究雜交水稻。他們舉著放大鏡, 一壟壟、一行行地查找,十幾天才在稻田里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在隨后的近十年時間里,他磨破了十五雙膠鞋,在田埂上丈量科學探索的維度。他和團隊用上千個水稻品種進行了3000多次試驗,反反復復、來來回回做試驗直到1973年,中國粘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而這成功化為人類戰勝饑僅的火種,在時光長河中永續傳遞。
創新,是做好一件事的原始密碼
最偉大的科學探索,永遠在下一片待墾的沃野;最動人的科學家精神,終將化為人類戰勝饑謹的火種在時光長河中永續傳遞。袁隆平又把目光拓展到了海水稻,他獨創的“四維改良法”,讓根系深入鹽堿地2米,每畝300千克的產量,打破了沙漠不能產糧的魔咒。如今在青島的海水稻基地,每到秋季,人們就能看到金黃的稻穗與雪白的鹽霜構成奇異畫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光增產,似乎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面對不好吃、不抗病、不增產“三不稻”的質疑聲浪,袁隆平在海南基地開辟了“稻米實驗室”。每天清晨,二十口電飯煲同時蒸煮不同品種的米飯,實驗室里彌漫著特異的稻香。在持續不斷的試驗下,“超優千號”的食味值逐漸達到優質米標準,散發出別樣的香味來,這位嘗遍千百種米飯的科學家,開心得像個孩子……
袁隆平的創新激勵著身邊的人。袁隆平的后輩和同事們,仍然在不斷探尋新突破:超級雜交稻一季稻大面積種植平均單產超過每公頃18噸,創造了世界水稻種植最高單產紀錄;應用第三代雜交稻新成果在湖南進行雙季晚稻種植,使雙季稻周年產量超過每公頃24噸;第三代雜交稻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育系分選技術和轉基因花粉失活技術,從技術源頭上解決了“卡脖子”難題……
在雜交水稻展覽館里,一臺銹跡斑斑的顯微鏡與最新型基因測序儀比鄰而居,鏡片上仍殘留著六十年前的指紋。當人工智能開始解析水稻基因組時,老科學家在筆記里的預言正在實現:“傳統農學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會讓稻田變成最精密的實驗室。”
袁隆平生前常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 其實,種子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論遇到多少阻礙,那些好種子,終究會結出碩果,他用這句話,為自己的一生做了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