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最讓人歡喜的,莫過于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花朵。這些花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為我們帶來生機與希望。但我想問小讀者的是:當你徜徉在百花叢中時,可曾注意過那些綠色的花朵?或許你會說,綠色,那不是葉子的顏色嗎?自然界總是充滿了驚喜與奧秘,事實上,花朵的顏色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
花的顏色由誰決定?
作為種子植物賴以繁衍的生殖器官,花的顏色通常由花瓣細胞里的色素決定。植物色素的種類很多,但起決定性效果的是以花青素為代表的類黃酮類色素和類胡蘿卜素,前者產生紅藍紫色調,后者產生紅橙黃色調。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常見植物的花多數都是紅色、黃色的而白色的花之所以呈現白色,是由于花瓣里充滿了小氣泡,且細胞中不含任何色素的緣故。
但是,植物的花色并非由一種色素決定,往往是多種色素共同參與的結果。比如郁金香的黃色,就是由花青素和類胡蘿卜素組合而成的。
此外,花青素呈現的顏色與花瓣細胞中細胞液的酸堿度有著密切關系。在正常的中性條件下,花青素呈現紫色;在酸性環境,花青素呈現紅色,酸性越強紅色越艷;而在堿性環境中,則呈現藍色,堿性越強藍色越深。因此,花瓣顏色會受到植物生長環境的影響,比如光照強度、溫度、濕度、植株營養等。當這些條件發生變化時,即使同種植物也會在不同生長環境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綠色的花就在你身邊
那么有沒有綠色的花朵呢?答案是肯定的。除了常見的繡球、菊花、康乃馨之外,花瓣呈綠色的還有郁金香、洋桔梗、月季、小雛菊、蘭花等。而花瓣之所以能夠呈現綠色,是因為花瓣細胞中的葉綠素在起作用。葉綠素能夠吸收陽光中絕大部分的紅光和紫光并同時反射綠光,從而使花瓣呈現綠色。
那么為什么很多人會覺得綠色的花比較少見呢?其實,這主要與大家的視覺錯覺有關。綠色的花實際上在自然界中并不少見,只是我們的眼睛和大腦習慣性地忽略了它們。在自然界中,絕大多數植物的葉片、根莖等部位都呈現綠色,所以綠色的花瓣就容易隱藏在大背景中被人們的肉眼混淆和忽視。所以,相比綠色花朵,我們人類的眼睛更容易被其他色彩鮮艷的花朵所吸引。
花的顏色并非一成不變
在綻放的過程中,很多植物花朵的顏色會逐漸變淺,到凋謝時甚至會逐漸變成白色,像薔薇、菊花等。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花開放后暴露在環境中,因為光照和空氣中氧氣氧化的作用使得花瓣中的各種色素被逐漸分解;二是隨著花朵的生長,花瓣隨著細胞生長逐漸變大但細胞中花青素的合成卻跟不上細胞生長的速度,從而使得花瓣中色素的含量減少。
但也有反其道而行的植物,像忍冬科的忍冬,花剛開放時黃色較淺,接近白色,到凋謝時反而黃色逐漸加深。這主要是由于進入凋謝期后,花瓣細胞中產生大量的葉黃素和類胡蘿卜素導致的。其原理與樹木的葉子在秋季會變黃或變紅類似。
還有些花在生長過程中能夠調整自己的顏色。例如馬鞭草科的馬櫻丹,開花時會由初開的黃色或者粉色,漸漸變為紅色。所以,在庭院種植時常能見到五彩繽紛的開花場景,非常漂亮。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生長時期,花瓣細胞中合成色素的類型受到植物自身基因調控所導致的。
會不會有黑色的花?
可能細心的讀者還會問:自然界中有沒有黑色的花呢?答案是有的,但極少。像郁金香、玫瑰這些受人喜愛的花卉,因為商業的需要就有被人類選育出的黑色品種。
而自然進化形成黑色花很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如果花長成黑色,就會在自然光照下吸收大量的熱量,嬌嫩的器官很容易被灼傷;二是黑色的花反射出的可見光太少了,無法吸引昆蟲來為它授粉,從而使其種族難以延續。
同學們,自然界從不缺乏顛覆性的杰作:在南美洲的雨林深處,蘭花用金屬光澤引誘蜂類;在非洲草原上,某些花朵的紫外線斑紋比人類可見的色彩更耀眼。當我們凝視一朵綠花時,看到的不僅是植物學的奇跡,更是生命對生存法則的創造性應答。這種謙遜而深邃的美學教會我們: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