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國際大宗能源商品供需形勢總體寬松、價格保持較低水平,但烏克蘭危機仍在持續延宕,伊以爆發嚴重軍事沖突,導致國際油價出現短時劇烈波動,能源安全風險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我國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能源電力生產,提升能源保供能力,積極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國內煤、油、氣、電產量全面提升
煤炭生產和庫存保持高位,可有效兜住能源供應底線。今年以來,晉陜蒙新等主產區煤炭優質產能持續釋放,全國煤礦產能利用率維持在96%以上。1—5月規上工業原煤產量19.9億噸、同比增長6.0%,國內原煤生產量保持歷史最高水平。迎峰度夏時期,國家有效調節煤礦、港口、電廠等環節煤炭庫存,重點電廠煤炭庫存維持在2億噸以上,可用天數超過30天,煤炭可充分發揮能源電力保供的“壓艙石”作用。
油氣“增儲上產”持續發力,國內產量穩步提升。上半年我國油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首個探明地質儲量達億噸級的頁巖油田獲得自然資源部評審備案,首次探獲海上深層—超深層碎屑巖億噸級整裝油田。國內油氣產量也保持穩定增長態勢,1—5月全國規上工業原油產量9028萬噸、同比增長1.3%;規上工業天然氣產量109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0%。值得一提的是,煤層氣生產取得突破,山西省煤層氣產量屢創新高,1—5月累計產量達60.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2.5%。
電力生產能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如期推進。1—5月,全國新增發電裝機2.6億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產1.5億千瓦、增長128%,達到歷史新高,為保障電力供應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國家周密部署安排了一大批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效保障了迎峰度夏期間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如,國家電網140項、南方電網22項迎峰度夏重點工程全部建成投運;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6月開始投運,這是我國首個投產送電的“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設計輸電能力800萬千瓦,工程全部投運后每年可從新疆哈密向重慶輸送超360億千瓦時電量,將極大提升近年來持續遭受高溫影響的川渝地區電力保供能力;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也在5月全線貫通,為下一步正式投運、緩解華中地區電力短缺打下良好基礎。
二、能源電力綠色低碳轉型呈現四個亮點
清潔能源投資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我國長期重視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近十多年一直引領全球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體系。2020年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以來,清潔能源行業投資進一步加快,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我國清潔能源投資規模2024年已超過6000億美元、占全球清潔能源投資比重的1/4。2025年1—5月,全國太陽能、風電、核電、水電等清潔項目投資合計增長26.6%,電網工程投資完成額也同比增長19.8%,拉動了全部能源投資顯著增加。同期,全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同比增長25.4%,在全社會投資增速3.7%中能源投資貢獻了1.6個百分點,能源投資對全社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8%。
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接近六成。截至5月底,全國水電、風電發電裝機分別達到4.4億千瓦、5.7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首次超過10億千瓦,成為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電源。全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21.4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的59.2%,年內提升幅度達到3.2個百分點。特別是1—5月新增風電0.46億千瓦、光伏發電1.98億千瓦,分別增長134%和150%,均創歷史紀錄,風電、光伏合計新增裝機相當于德國全部的發電裝機。
風、光發電增量超過全社會用電增量。近兩年,我國風、光新增合計裝機分別達到2.9億千瓦和3.6億千瓦,風、光發電已成為我國新增電量供應的主要來源。1—5月,全國風、光合計發電增量1760億千瓦時,在創造新紀錄的同時,也超過了同期全社會用電增量的1300億千瓦時,煤電發電量則同比下降了3.1%,表明風、光發電已開始對存量煤電實現替代。在風、光發電帶動下,1—5月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了4.4個百分點,達到38.9%,表明我國電力系統清潔低碳轉型邁上新臺階。
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延續2024年四季度以來較快下降態勢,節能降碳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如,綠色、智能產品產量持續快速增長,1—5月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同比增長40.8%、18.3%、32%;與之相反,傳統高耗能產品產量回落,水泥、粗鋼、平板玻璃產量分別同比下降4.0%、1.7%和4.9%,在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同時,傳統產業與經濟發展開始出現“解耦”態勢。又如,產業高端化帶動工業結構持續優化,5月全國規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9.0%和8.6%,顯著高于5.8%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單位增加值能耗繼續保持下降。從用電量數據看,1—5月新能源車整車制造業、計算機制造業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3.1%、12.5%和11.0%,反映出綠色化、高端化產品需求增長迅猛,有力推動了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此外,“兩新”政策加力擴圍,推動高效節能工商業用能設備和家用電器加快應用,將積極促進重點用能領域和居民生活領域節能降碳。◆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