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可,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在《小說評論》《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等刊物發表評論作品60余萬字,榮獲“趙樹理文學獎”等獎項,出版評論集《蓋茨比的鞋子》、學術專著《80年代文學的話語重建與轉型研究》。
“到了東湖村就算找到了歸宿,一個女人必須要找到自己的歸宿,才能生根發芽、落地成長,女人只有落了地、扎了根,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
這,是小說《白金戒指》開端的話,也是可以作為題眼的重要話語。是的,根本來看,小說寫的正是一個柔弱生命的漂泊之旅與情感歸依。這不由讓我們想到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對于無數中國版“吉普賽人”生存處境的描述:“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有的找到土地扎根、生存,形成新的群落,有的則四散飄零。”而這種無依無根與尋根扎根的交織,在主人公素蓉身上化作了土地里糾纏生長的根與莖。整部作品呈現出一種毛茸茸的的質感,這種質感源自那些飽含細節下的“痛感”與“溫情”,而這也彰顯了作家畢海林在小說創作中細膩的感知力與扎實的構建能力。
小說的主人公素蓉,是一個擁有溫柔與堅韌雙重底色的生命體。她是一個有著山野柔性的女孩。在她童年生活的貴州山林中,鵲兒的翅聲與鳴叫,化作她情感中溫情與靈動的基因。由此出發,我們看到,父親咳疾的深夜,她一次次遞上白糖水,那點甜是她全部的溫柔。父親離世后,她變成狂風拔起的“草”,卻在去往東湖村的土路上,從酥軟泥土中摸到踏實。面對木訥的李莊嚴三次說的“你好,我叫李莊嚴”,她羞澀的笑里藏著對“落地生根”的隱秘渴望。她又是一個帶著山野韌勁的女孩,而這種山野韌勁,同樣來自山野草木的倔強。自幼喪母、活在閉塞世界的她,父親死后被所謂的“大姨”賣到晉北大地。但在李莊嚴笨拙的關懷與婆婆的疼惜中,她靈肉的枝葉卻在慢慢舒展:搶著收拾院子、縫補衣裳,在男人下礦歸來時,用熱水細細擦去他臉上的煤灰。在此,作家成功寫出了一種來自鄉野的女孩子溫暖與堅韌交融的情感。這兩種看似隔閡的情感,恰恰構成了作品的堅實根基。
小說《白金戒指》最動人的地方,在于東湖村的土路上所承載的鄉土世界的抒情性質地。在這片中國北方的土地上,有一種詩性美好。她與沈從文筆下的浪漫野性、汪曾祺文中的沖淡平和一脈相承,又深埋著作家淡淡的現代性隱憂。且品這段看似平常的文字:
李莊嚴會帶著素蓉去爬上一棵棵大樹,他們迎風而立,看著東湖村這塊貧瘠的土地,同時他們也會看到僅僅一條高速公路相隔的下三凹鱗次櫛比的小洋樓。素蓉就會用眼睛怔怔地看看樓房,再看看李莊嚴。李莊嚴表情灰暗下來,內心此起彼伏,他心想素蓉一定是羨慕那些漂亮的小洋樓和那些安逸舒適的生活,他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素蓉過上她想要的生活。
此處,在作家不動聲色的悄然勾勒下,無疑蘊含著現代性對于寧靜鄉村的欲望化沖擊。這恰如席勒在《論樸素的詩與感傷的詩》中對于我們當下生存狀態的概括:古希臘時期那種物我和諧、純粹自然、感性舒展的人類童年時代,隨著大工業時代的來臨被驟然打破。而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看到,素蓉這只大山里本真的鳥兒,也終于失去了其鳴唱的抒情之軀。這不禁讓人想起沈從文的感慨:“美,總不免有時叫人傷心。”事實上,東湖作為中國北方地理坐標的美,正是以這種溫情細膩的人性所象征的大地抒情性,被殘酷現代性車輪碾壓時產生的疼痛感,來引發我們的深切思索。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方粗礪的、苦難的土地,也是一方可以療愈疼痛、撐起生命希冀的土地。作家極為巧妙地通過“白金戒指”這一意象,承載著小說的微光打撈。這三枚白金戒指,不僅串聯起素蓉命運的軌跡,還如同魔法世界的阿拉丁神燈,總能在故事的幽深角落悄然閃爍著希望的微光。第一枚是李莊嚴偷來的勇氣,套在素蓉指上時,這個曾遭戲弄的男人第一次挺直腰桿,是兩個邊緣人對平等的笨拙宣言。素蓉讀懂承諾重量,李莊嚴為了將戒指配成對而進煤礦,以黑煤灰為膚,藏著“再買一只”的念想。第二枚裹著煤礦的黑暗血腥,在李莊嚴冰冷手中展開。這是他用命換來的,卻未能親手戴上,戒指的反光里是礦道坍塌與命運的殘酷賬單,第三枚與前兩枚一起出現在婆婆包裹里,掀開了素蓉對這個“陌生世界”的最后一點兒懷疑,當然它還包含了婆婆的虧欠、男人的執念以及自己對命運的承接。素蓉承接戒指,如接過血脈接力棒,苦難會過,但日子要繼續過下去。這三枚戒指,通過作家富有光亮的文字,藏著物質與精神的巨大反差。在貧瘠的東湖村,“白金”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可就是這小小的金屬圈,被李莊嚴們賦予了超越物質的意義。它起于“偷竊”,經歷“血汗”,終于“死亡”。在故事的每一個環節里,都跳動著對于“好日子”的熱望。就像素蓉和李莊嚴從未擁有過“成對”的戒指,他們的幸福也始終帶著缺憾。但這種粗糲與疼痛的背后,是字里行間對于微小的溫情的珍視,這些溫情以細膩的筆觸,總能通過“白金戒指”的出現,在日子與情感的幽微之處給人以遠方的希望。
《白金戒指》以獨有的細節,勾勒出了生活深處的“痛感”與“溫情”,以及一個底層弱者對于人生歸屬的本能找尋。這些并非依靠宏大敘事,而是借助于日常中被忽略或遮蔽的微光。也正源于此,故事結尾處,素蓉在李莊嚴墳前,望見遠處奔跑的“久遠”。是啊,東湖村的風仍在吹,泥土里的根仍在生長,而那些藏在細節中的痛與暖,早已在這片土地上堅韌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