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看到小天用拳頭砸墻,他的手都流血了!”小宇突然沖進辦公室向我報告。我一驚,趕緊趕到現場,拉著小天去附近的診所包扎,所幸傷得不重。事后,我問小天:“為什么要這樣傷害自己呢?”小天低著頭,一言不發,不愿意跟我交流。小宇告訴我,今天英語單詞默寫,小天錯了很多,小天的雙胞胎哥哥小皓嘲笑了他,還說要回家跟媽媽告狀,他才有這樣的舉動。
小天是為了發泄情緒,還是想懲罰自己?他是對自己不滿,把自己當成敵人,還是對小皓不滿,卻不敢傷害對方,只好傷害自己?只有找準小天自我傷害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引導自我表達,緩解內心痛苦
小天的媽媽告訴我,小天從小跟著奶奶生活,直到上小學才回到她身邊,而小皓則是她一手帶大的。小天挑食,體型瘦弱,安靜內向;小皓長得又高又壯,性格外向。兩兄弟平時關系不錯,當其中一人受欺負時,兩人會一致對外,但他們之間也經常“內戰”。自從孩子升入六年級,她便辭去工作,專門在家輔導兩個孩子的功課。看著小皓的成績穩步上升,小天卻進步不大,她有些著急,就常常批評小天。遇到困難或受到批評時,小天總喜歡用雙手不停地捶打自己的頭,不過并不使勁。沒想到這次,他竟然如此過激。
小天的自傷行為看似偶然,實則是負面情緒長期積壓后的爆發。傾訴本身就是一種療愈,如果我能引導小天說出心底的真實想法,或許能幫助他緩解心理壓力。
我找到小天,說想和他談談心。他一臉戒備,眉頭緊鎖,但還是點了點頭。我給小天講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我上學時,有一次語文聽寫,第一個詞我本來會寫,可一緊張就忘了,怎么想都想不起來。”見小天有了興趣,我嘆了口氣繼續說:“這個詞寫不出來也就算了,偏偏因為一直想這個詞,后面的詞都沒聽清,最后十個詞只寫對了兩個。”
我主動分享自己的類似經歷,是想讓小天覺得曾經的我和他境遇相似、感同身受,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果然,小天主動開口問我:“老師,那同學們沒嘲笑你嗎?你的爸爸媽媽沒批評你嗎?”
我看著他的眼睛,真誠地說:“當然有人笑我了,我爸爸媽媽還把我臭罵了一頓,我悄悄躲在被子里哭了一夜呢!”
小天驚訝地說:“老師,你告訴我這些,不怕同學們知道后笑話你嗎?”
我開導他:“每個人都會有苦惱、委屈、無助的時候,沮喪、自責、失落這些負面情緒就像一個個沉重的包袱。但我能夠坦誠說出來,丟掉這些包袱,恰恰是勇敢的表現。”
小天哭著說:“這些單詞我明明昨天都記住了,不知道為什么今天又寫錯了!”
我耐心傾聽,默默陪伴著他,引導他一點點說出心中的痛苦。
小天慢慢向我開心扉:“我和哥哥昨天晚上一起背的單詞,哥哥全對,我卻錯了那么多!我為什么什么事都做得不如哥哥好,我太沒用了!我已經很努力記單詞了,可總是記不住!我是不是很差勁、很失敗?老師,你說小時候媽媽為什么讓我跟著奶奶?她是不是不喜歡我?”
小天的內心積壓了太多負面情緒,但他怕說出來會被指責,只好一直壓抑著。這次英語單詞默寫失利,又被哥哥嘲笑,負面情緒徹底失控,再加上性格內向、不擅表達,他才會用自傷的方式發泄。
我為他創設了安全的情緒表達空間,引導他主動傾訴,這正是療愈的第一步。小天坦言,把內心的痛苦說出來后,心里反倒平靜了許多。
巧用情緒ABC理論,改變不當信念
情緒ABC理論認為,不同個體在遇到相同事件時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誘發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個體對誘發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才是根本原因。
小天遇到“英語單詞默寫失敗\"這一誘發事件(A)時,產生了“我很笨,我很差勁,以后默寫都會失敗\"的不合理信念(B),將單次失敗災難化為人生失敗,引發了焦慮情緒(C)。當面對“哥哥炫耀單詞默寫全對、嘲笑他錯得太多\"這一事件(A)時,小天產生了“我做什么事都不如哥哥”的不合理信念(B),陷入自我懷疑(C)。而當哥哥說要把這件事告訴媽媽時(A),小天認定媽媽一定會批評、責罵自己,再聯想到小時候媽媽沒有親自養育自己的經歷(B),便滋生出委屈、不甘與怨恨的情緒(C)。
小天的負面情緒,大多源于其不合理信念:他將“一次事件”過分概括為“總是發生”,因“某方面不如哥哥\"便認定“自己一無是處”,還將“一次成績不好”與母親的愛捆綁在一起,把結果想象得無比嚴重。
于是,我向小天介紹了情緒ABC理論,并把自己的分析結果告訴他,引導他厘清負面情緒與不合理信念之間的關系。我問小天:“之前我聽陳老師表揚過你,說你進步很大,英語單詞默寫也得過滿分,是嗎?”
小天不好意思地說:“那次的單詞特別簡單,我都會寫。”
“聽你媽媽說,你和哥哥一起學街舞,你的舞蹈動作總是得到老師的稱贊,是嗎?”
小天兩眼放光,自信地抬起頭說:“舞蹈老師夸我身體靈活,節奏感強,學得快。在家里,媽媽也經常讓我給哥哥示范動作!”
“剛才你說自己很笨、很失敗、很差勁,什么事都做得沒有哥哥好,你覺得合理嗎?”
小天思考片刻說:“不合理,我將單詞默寫失敗這件事過分夸大了,我也沒那么差勁。”
接著,我把小天媽媽提前錄好的視頻播放給他看。視頻里,小天媽媽說:“我一直很愛小天。小天和小皓小時候,孩子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一個人帶兩個實在力不從心。當時小皓身體不好,我就親自照顧,不得已才把小天交給奶奶帶,真沒想到小天心里會有這么個心結。我現在特別后悔,如果能重來一次,再苦再累我也要親自帶小天。”
此時的小天淚流滿面,哽咽著說:“我還以為媽媽是因為我成績不好不喜歡我,原來媽媽也是愛我的!”
學會合理宣泄,緩解心理壓力
六年級學生正值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若積壓的負面情緒無處釋放,極易引發對外攻擊或自我傷害。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安全釋放負面情緒呢?
接下來,我在班級召開了“當壞情緒找上門”主題班會。我展示了三個典型的自傷案例(分別是尋求關注、沖動發泄、自我懲罰),引導學生討論:“你們認同他們的做法嗎?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
學生展開熱烈討論:“想得到關注,肯定有更好的方法。\"“傷害自己或他人,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更糟。\"“跑步、打球這些運動能讓我很快冷靜下來。”……
我適時總結:“壞情緒人人都有,當壞情緒找上門,我們要思考它們產生的真正原因,并學會合理宣泄。運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比如跑步、打籃球、跳繩等。你們還知道哪些調節負面情緒和壓力的方法?”
有同學提出,手握冰塊或者用皮筋彈自已可以減輕壓力;有同學提議,在空曠的地方大聲喊叫;還有同學建議,當想傷害自己時,可以用記號筆在皮膚上畫記號來替代。
“誰都不能逃避壞情緒,但我們可以好好管理它,一定不要傷害自己,必要時向老師和家長求助。\"班長的總結贏得大家的掌聲。
此外,我還囑咐小天的媽媽:小天的自傷行為是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在關注成績的同時要多留意小天的心理感受;請她教育小皓不要嘲笑小天,少拿兩個孩子做比較。
隨后,我組建了一支“心理觀察隊”,并對成員進行了相關培訓,請他們幫忙留意小天和其他情緒容易沖動的同學,囑附他們一旦發現異常行為就及時報告。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小天的情緒雖仍有波動,但他選擇用紅筆在拳頭上做記號的方式來替代,再也沒有出現過自傷行為。
孩子的自傷行為不是簡單的叛逆之舉,而是他們發出的求救信號,其背后隱藏著孩子內心的自卑與焦慮、困頓與困惑、掙扎與痛苦。班主任要敏銳識別,引導孩子直面內心,用科學的方式處理負面情緒。(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城市窯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