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職高生的困局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小霖曾因抑郁癥休學半年,返校后又陷人了嚴重的“自我妨礙”困境。他用“退縮”筑起“安全堡壘”,哪怕老師布置簡單的電阻焊接任務,他也會以“頭暈”“工具不合適”“手受傷了”等為由逃避,甚至躲在實訓室角落假裝找元件,只為避開當眾操作;小組實訓時,他永遠選擇當記錄員,實則是害怕動手操作。學期過半,他的實訓報告幾乎全是理論抄寫,實操評分欄一片空白。
我在與小霖及其父母深入溝通之后發現,小霖的“自我妨礙”心理主要來源于認知扭曲、情緒內耗和對“不完美”的過度恐懼。
1.認知扭曲:把“過去”焊成“缺陷標簽”
他固執地認為患病休學是人生污點,實訓課上看到同學熟練操作電烙鐵,第一反應不是“我該練習”,而是“如果我出錯了,他們肯定會笑我曾經生病、能力差”。這種自我否定牢牢粘在他的大腦里。
2.情緒內耗:讓“想象的失敗”壓垮自己
一次課堂上,老師讓他回答二極管的極性識別方法,他突然渾身發抖、語無倫次一他不是不懂,而是滿腦子“萬一說錯了,同學會怎么議論我”。這種對“被評價”的恐懼,讓他每天課前半小時就開始焦慮,課上不是發呆就是睡覺,用“麻木\"對抗內心的慌亂。
3.完美主義陷阱:把“不完美”等同于“無價值”
小霖對自身有著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要求,他錯誤地認為“只有零失誤的操作才有資格展示”,一旦預判自己可能“焊點不夠圓潤”“步驟不夠流暢”,就會提前啟動“逃避程序”。這種思維讓他在實訓前反復推演“失敗劇本”:“如果電容插反了,說明我根本不適合學這個專業\"“要是焊接時手抖,老師會后悔讓我復學”。于是他寧可躲在“我還沒準備好”的安全區,也不愿讓“不完美的真實表現”暴露在眾人面前。
家庭“去標簽化”行動:把“缺陷關注”變成“優勢焊點”
小霖父母因擔憂小霖復學之后的校園生活,總是會忍不住問小霖:“今天表現得怎么樣?同學們喜歡你嗎?”在小霖表現出失落時,他們會不斷提及:“別想太多,醫生說你現在已經好了。\"這些看似安慰的話不僅沒有給小霖帶來正面引導,反而形成了隱性的消極暗示,讓小霖覺得“父母也在擔心我不行”。針對此,我主動約談家長,明確“關注缺陷 $$ 強化焦慮”的負面邏輯,引導家長踐行\"正向標簽法”。
1.“顯微鏡式”捕捉專業亮點
當我發現小霖整理元件盒能按阻值清晰分類時,我特意拍了張照片發給小霖爸爸,建議他找機會主動夸贊小霖。很快,我在小霖爸爸的朋友圈看到了這段話:“這排電阻像士兵一樣整齊,連老師都說這是電子工程師的基本素養。小時候你拼高達模型時就非常有耐心,原來那個小小的男孩早就展現出專業優勢了。\"小霖在這條朋友圈下面評論了三個牙大笑的表情。
2.“任務置換”重建親子對話
考慮到反復提及休學經歷可能加深小霖的消極情緒,我向他的父母提出建議,別再追問“今天有沒有人提起你休學的事情”,不妨以“技術求助”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很快,小霖媽媽就嘗試了這一方法,她對小霖說家里總斷網,詢問學過電路知識的小霖能否檢查出來問題。小霖第一次成功幫媽媽修好網線接口后,興奮地說:“原來我可以做到,我真的學會了。\"看到小霖獲得新的自我認知,我由衷感到欣慰,也期待他能在更多肯定中重拾信心。一個月后,小霖主動向父母展示自己焊接的“555定時器電路”,焊點飽滿光亮一一這是他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展現自己的專業操作,收獲了“比教科書還工整\"的夸獎。小霖爸爸還特意買了實木相框,把這塊電路板裝裱起來掛在書房,旁邊標注:2025年3月6日,小霖工程師的第一件成品。
專業“分層賦能”計劃:從“害怕動手\"到“主動焊板”
針對小霖對實操的恐懼,我設計了“三步焊板法”,把“自我妨礙”的心理阻力拆成可操作的小步驟。
1.“安全區”起步:焊“無壓力焊點”
我建議小霖用廢棄電路板練習“空焊”,專注焊點形狀而非電路功能。每次他焊出圓潤焊點,就發一枚印著“穩如焊錫”的卡通貼紙。起初他躲在角落反復練習,焊點從歪斜的“淚滴狀\"逐漸變規整。他攢夠10枚勛章后,我鼓勵他在全班展示成果。小霖緊張地舉著練習板說:“今天焊點圓度誤差小于0.3毫米。\"板上的焊點雖大小不一,卻清晰呈現從粗糙到平滑的進步軌跡。這種“無壓力練習 + 可視化獎勵\"的方式,成功讓小霖在安全區建立起了實操信心,不再因恐懼失誤而逃避。
2.“同伴錨定”降低評價壓力
為了降低小霖的心理壓力,我特意安排動手能力中等的小宇和他組隊,在“雙人焊板”任務中,小霖負責插裝元件,小宇負責連線。第一次合作完成“直流穩壓電源\"電路后,小宇舉著板子喊:“小霖裝的電容一個都沒歪,難怪調試時沒短路!\"這句簡單的認可,讓小霖紅了臉——這是他第一次正視自己的勞動成果。
3.“成果可視化”激活內驅力
我把小霖的實訓作品 -一塊焊滿練習焊點的廢板,掛在教室“技術成長墻”,標注“第1周:焊點大小不一…第4周: 90% 焊點達標”。看著自己的進步被具象化,他第一次主動申請獨立完成一塊簡單電路板。當焊完最后一個焊點時,他抬頭對老師說:“原來焊板就像走路,只要盯著腳下的每一步,就不會總是害怕失敗。”
個人“樹洞對話”計劃:把“自我攻擊”譯成 “成長密碼”
小霖曾向我傾訴,每當面臨任務時,腦海里就會冒出負面的念頭:“我做不到”“他們看不起我”。在和心理老師溝通之后,我決定引導小霖做“心理轉譯練習”。
1.“缺陷日記”變“技術反思錄”
我鼓勵小霖把“今天焊接時手抖了\"寫成“今天發現電烙鐵溫度太高導致焊錫掛不住,下次試試調低 10°C ”,把“同學笑我不敢動手\"寫成“小宇焊線時速度快,我可以學習他拿烙鐵的姿勢”。這種把“聚焦問題\"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讓他的日記本從“情緒垃圾場\"變成“技術攻略本”。
2.“虛擬對話”重構自我認知
模擬未來職場場景:“假設你成了電子工程師,剛入行的新人說‘我曾因犯錯不敢動手’,你會怎么對他說?”小霖想了很久,在本子上寫下:“以前覺得‘完美'是焊板的唯一標準,現在才懂犯錯是焊錫的一部分,沒有哪個電路板是一次成型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把上次的短路,變成這次的避雷指南。”夕陽把小霖的影子投在“成長墻”上,與那些高低錯落的電路板剪影組合成了一幅成長地圖。這段寫給別人的話,最終成了他自己的破冰箴言。
3.“作品見證”替代“自我否定”
我聯系專業課老師,集齊了小霖從“練習焊點\"到“完整電路板”的所有作品,把照片做成“成長手賬”。當他翻到第一頁歪歪扭扭的焊點,再看到最后一頁功能完好的“LED流水燈電路”時,突然指著中間某頁說:“你看,這個焊點雖然丑,但比前一天好多了一原來我早就開始進步了,只是我一直盯著最丑的那個焊點。\"我欣慰地看著小霖說:“對呀,我們總是害怕失誤,害怕出丑,所以不自覺地就會找借口逃避。這種逃避其實就是不斷地給自己的人生設置阻礙,讓自己變成了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小霖感激地說:“老師,謝謝你沒有讓我越陷越深,以后我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再也不會給自己找借口了。”
期末的“電子制作\"考核現場,小霖第一次主動申請“第一個上臺操作”。當電烙鐵在他手中穩穩焊下第一個焊點時,教室里響起掌聲。他抬頭笑了笑,繼續低頭專注焊接其他元件,陽光穿過實訓室的玻璃窗,照在他微微顫抖卻堅定的手上。(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