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猴加官作為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在2009年6月26日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猴加官誕生于河南南陽地區,獨特的猴戲文化孕育了這一傳統技藝。猴加官集泥塑、布藝、戲曲文化于一體,據資料記載已有360多年歷史。文章通過深入傳承人家中進行調查采訪,獲取第一手資料,對猴加官的基本情況、制作工藝、傳承譜系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并深入探討如何進一步深化其研究以及推動其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猴加官;傳承譜系;田野調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6.039
1 南陽新野地區獨特的猴加官表演
河南南陽新野地處平原,境內無山、一馬平川,氣候溫和,是飼養獼猴的好地方。相傳新野縣有一個叫暴利長的官吏,觸犯了朝廷規章制度,被貶至甘肅敦煌一帶做苦役,偶然的一次機遇在一地捕捉到一匹漂亮的野馬,他將野馬與一群猴子一塊馴養,一段時間后野馬被馴養得膘肥體壯且通人性,于是他為了討好漢武帝,就把野馬獻給漢武帝,果不其然漢武帝大悅,不僅赦免了他還給他加官晉職。隨后他把和野馬一起馴養的猴子送回新野老家接著養殖,于是新野人開始養猴、訓猴并發展到玩猴,成為當地人的謀生手段之一①。新野漢畫像磚博物館內存放著大量畫像磚,其中不乏描繪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獵嬉戲的畫面,證明了南陽新野縣猴戲文化歷史悠久。《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曾任新野知縣一職,因當地特有的猴戲文化,他耳濡目染并聯系社會現象,創作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孫悟空形象。
傳統的新野猴戲一般是耍猴人穿著喜慶的衣服,手里拿著鑼,邊敲邊唱;猴子身穿戲服,根據表演需要,戴帽子、面具臉譜等道具,配合著耍猴人進行表演,也會有一個放雜物的箱子存放猴子的戲服、臉譜等道具。非遺傳承人魏義民就有這樣一個箱子,是他的師父傳下來的,但其功能不再是放置猴戲表演工具,而是用于存放猴加官的一些作品。新野猴戲的表演內容一般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或當地流行的戲曲選段。在清代畫家焦秉貞的畫作《百子團圓圖·放空中》中可見早期猴加官形象,一孩童身穿藍色衣服,手持“T”形木棍,兩條線在猴子的左手和右手各一邊,同時握著面具;頭的正后方一條線牽引著猴身,面具為人臉,面具后面是略帶紅色筆觸描摹的形象,初步判定為猴加官早期形象。畫面呈現一副喜慶、吉祥之意,與魏義民描述的年節喜慶的猴加官表演場景相似。
猴加官借鑒傳統戲劇跳加官并綜合新野猴戲發展而來。跳加官是一種傳統的戲曲表演形式,通常在戲曲演出開始前或重要節日、慶典等場合進行表演,具有很強的儀式性。演員頭戴面具,裝扮成笑容可掬的天官模樣,寓意天官賜福;身著蟒袍,繡有龍紋圖案,顏色鮮艷華麗,展現出天官的尊貴身份。跳加官的核心寓意是天官賜福,通過演員扮演天官的表演,向觀眾傳達吉祥、幸福、好運的祝福。天官面具上的笑容和華麗的服飾都代表著喜慶和祥瑞,祈盼著新的一年或新的演出能夠紅紅火火、順順利利。跳加官表演也是一種對古代官場文化的藝術化呈現,展示了古代官員的形象和禮儀,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官員的尊崇和對仕途的向往。新野猴戲俗稱“耍猴兒”,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南陽地區盛行已久。猴加官與新野猴戲的相同之處,首先體現在表演場地的選擇上,二者都常出現在熱鬧的街市,人群熙攘,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正如《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市井繁華,熱鬧的街市是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的天然舞臺。猴加官的售賣人員和新野猴戲的表演者都深知這一點,他們選擇在街市上展示自己的藝術,吸引著過往行人的目光。在吸引觀眾的方式上,兩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售賣猴加官之前,售賣人員會牽著小猴進行簡單的表演加唱段,與所有街頭藝人一樣,用自己的才藝招攬顧客。新野猴戲表演之前則會敲鑼預熱,那清脆的鑼聲仿佛是在向人們宣告一場精彩表演即將開始。以古老的方式,為了生活而努力展示自己的技藝。與新野猴戲不同的是,猴加官靠售賣工藝品來增加收入,那一個個制作精美的猴加官手工藝品,猶如一件件小巧的藝術品,承載著民間藝人的心血和智慧。而新野猴戲需要“溜子”,通過人猴互動表演逗觀眾笑,然后在下邊從后向前收取小費,金額不固定全憑觀眾自覺。這種差異反映了兩種藝術形式在商業運作上的不同策略。
猴加官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品,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它被稱為會動的“活泥猴”,借鑒跳加官,綜合新野猴戲的表現形式,發展成為一種集傳統民間工藝品與表演性質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在展示過程中,傳承人利用杠桿原理讓猴子戴上面具或摘下面具,在面具的一開一合之間,展現傳統魅力以及頌祝之意。這一過程猶如一場微型的魔術表演,讓人在驚嘆不已的同時收到祝福。猴加官汲取中原地區豐富的民俗和傳統文化養分,將臉譜、泥塑、傳統美術以及布藝完美結合。猴加官的造型遵循形式美法則,對稱且均勻、比例協調,調皮多動的小猴似有呼吸、能表演,充滿動感又兼具美感,讓人愛不釋手。
2 猴加官的田野調查
2.1 猴加官代表性傳承人魏義民
魏義民出生于1928年,南陽人。在他五六歲的兒時記憶里,南陽街頭每逢年節,便會有售賣猴加官這種玩具的商販。那時的魏義民喜歡在攤位旁駐足,觀賞猴加官。1941年,14歲的魏義民為了學習這門手藝,拜在了一位手藝人門下。魏義民的師父是一位聾啞人。抗日戰爭期間,兵荒馬亂,物質生活條件匱乏,消費環境大不如前,在這種情況下,魏義民于1944年停止了猴加官表演。1949年10月,魏義民參軍,同年,他的師父去世。在參加抗美援朝期間,魏義民并未丟棄猴加官這門手藝,短暫的休戰期間,他制作簡單的猴加官,并將三國名將的故事融入其中以此為樂,為戰士們鼓舞士氣。后魏義民轉業到鄭州工作,1980年退休。在妻子的鼓勵下,他重拾這項手藝,由于魏義民定居鄭州,猴加官也在鄭州落戶。
隨著手藝人生活環境的變遷,猴加官的形象也發生了變化。從最開始的南陽老粗布,到現在鄭州市場上精美的纖維布,從最初南陽地區天然的黃泥,到現在所使用的鄭州市內的黃泥,以及從最初只有簡單的幾個人物,到現在結合時代應運而生了走出國門的大熊貓形象,還有豫劇中穆桂英、楊宗保、小蒼娃等形象,猴加官造型的改變與手藝人的生活環境與文化傳承自覺有著極大的關聯。
2.2 猴加官的傳承
任何文明的傳承都需要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載體是人,是具備專業性知識和技藝的傳承人,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必須以傳承人為依托。目前猴加官的傳承譜系分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兩種。魏義民先生是全國唯一掌握猴加官這一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盡管年事已高,但耳聰目明每日堅持創作,為猴加官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魏義民的兒子魏田軍,自幼在家庭的熏陶下,學會了制作猴加官。2017年,魏田軍退休后,便專職在家致力于研究制作猴加官。他協助父親改進猴加官制作技藝,積極參加各類非遺展演交流活動,在學校、社區輔導少年兒童、成人及老年人了解猴加官的制作技藝,普及猴加官相關歷史文化知識。與此同時,魏田軍還探索歸納出一套猴加官制作理論,整理了猴加官制作方法流程,這對猴加官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設計了一套猴加官進校園展演和授課的展演教學方案,通過參與民俗活動及加入校本課程開發讓猴加官走進大眾視野,對猴加官的傳承與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家族傳承外,還有師徒傳承,師徒關系是確保猴加官代代相傳的關鍵。猴加官的制作技藝是在師與徒的口傳心授、手把手教學中得以保存和流傳的。王麗娜是一所中學的美術教師,猴加官的藝術特點多屬于美術范疇,所以對于王麗娜來說傳承發展猴加官是非常便捷的。首先,她在鄭州106中學開設“百變猴王”社團,把猴加官傳統手工藝帶進校園,讓猴加官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其次,她多次采訪魏義民、魏田軍,學習制作猴加官,并整理歸納一套社團教材,將猴加官制作技藝書本化。與此同時,王麗娜順應時代發展,創作出多種造型新穎的猴加官形象,為猴加官的創新作出重要貢獻。她制作的猴加官屬于創新派,加入了許多現代化元素。徐勁松作為魏義民的徒弟,提出希望能頒發藝人證,讓非遺走向街頭,“非遺必須實體化,沒有實體化,必然會走向消失”,為猴加官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他認為,猴加官需要生產場地、展示場地,更需要銷售場地,單純的為了活動展示,并不能讓猴加官很好地傳承下去。無論是猴加官制作技藝與造型,還是售賣形式,徐勁松都采用傳統方式,保留猴加官最原始的一面。
猴加官目前主要通過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的方式延續,然而,目前的保護效果仍有待提升。我們應進一步將猴加官融入學校教育,讓專業藝術院校等為傳統藝術傳承提供資源場地,同時,非遺進校園活動也是培育受眾和潛在傳承人的重要途徑。通過教育,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猴加官的魅力,激發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傳承的責任感。
3 猴加官的文化寓意
猴加官作為一種極為喜慶的傳統玩具,其原料皆取材于自然,充分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猴加官遵循形式美法則,具有對稱均勻、比例協調的特點,那調皮多動的小猴仿佛有呼吸、能表演,既充滿動感又兼具美感。
猴加官的寓意和象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官晉爵。猴加官諧音為“侯加官”,在中國古代,“侯”是爵位名稱,代表著官職與地位。所以,猴加官寓意仕途順遂、加官晉爵、事業有成,表達了對在官場上取得成功的美好祝愿。②吉祥如意。猴加官是一種傳統的吉祥物,在中國文化中,猴子被視為機智、靈活和吉祥的象征。因此,猴加官也代表著吉祥如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③喜慶歡樂。猴加官的動作和表情常常營造喜慶和歡樂的氛圍,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愉悅和輕松的心情。在一些慶祝活動或節日中,猴加官常被用來增添喜慶的氣氛。
臉譜的出現能夠讓觀者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猴加官代表的意義。根據不同的需要,臉譜可以分為若干種類,比如張飛、姜維、竇爾敦等。筆者整理了早期的臉譜作品(表1),通過傳承人的口述講解以及資料查詢,了解到每個臉譜都代表著特定的人物以及其背后的人物性格。表1展示的是魏義民早期繪制的臉譜,這些臉譜并沒有直接應用于猴加官之上,而是作為單獨的臉譜樣式進行存放。臉譜的運用與當地的戲曲發展有很大的關聯,河南地區戲曲之風盛行,魏義民對戲曲十分癡迷,他依據戲曲中的臉譜樣式制作出各式各樣的臉譜面具,為猴加官增添了豐富多樣的文化色彩,每制作一個臉譜,就相當于賦予猴加官不同的生命力。
以京劇臉譜為例,臉譜的色彩不同,所代表的意義就不同:紅色臉譜代表著忠勇俠義、正直,多為正面角色,代表人物為關公;黑色臉譜代表正義、嚴肅、孔武有力、勇猛,代表人物為包公、張飛、李逵等;白色臉譜代表狡詐陰險,代表人物為曹操、嚴嵩;藍色臉譜代表剛強、驍勇、有心計,代表人物為竇爾敦;綠色臉譜代表勇猛、莽撞、暴躁,代表人物為程咬金;黃色臉譜代表驍勇彪悍或兇暴殘忍,代表人物為宇文成都;紫色臉譜代表性格穩重,代表人物為徐延昭。
京劇臉譜又分整臉、三塊瓦臉、花十字門臉、花元寶臉等多種譜式。整臉以一種顏色為主色,在整塊色面基礎之上再勾勒眉眼鼻口以及細致的面部肌肉,這種類型的臉譜代表人物有關羽的紅臉、包拯的黑臉;三塊瓦臉是用黑色把眉、眼、鼻、窩夸張地勾畫出來,給人以粗眉大眼或豎眉立目的感覺,額部與兩頰像三塊比較勻整的瓦片,并以額、頰統一用色作為該譜的主色,代表人物有姜維等;花十字門臉大體上保持黑色“十”字形,變化其眉、眼、鼻的具體勾法,代表人物有項羽、張飛等;花元寶臉在額頭涂紅、藍、金色,下半部分臉花紋繁密略似元寶,代表人物有鐘馗、周倉等②。以上幾種類型臉譜樣式均可在表1中找到對應。
猴加官是傳承人在生活實踐中利用身邊自然世界的物質作為原料,加以改造,塑造成為滿足生活所需的人文世界的成果。它具有重要意義,包含當地特有的戲曲文化、猴戲文化、泥塑文化、布藝文化。從歷史文化角度來看,它在中原地區流行了三百多年,是豫中地區獨有的民間特色工藝品,小小的身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其蘊含特定時期的審美情趣、社會風貌、民俗習慣,對戲曲文化、泥塑文化研究者同樣重要。作為傳統民族手工藝品,它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是嘈雜生活中心靈的慰藉,其文化寓意“馬上封侯”“官上加官”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向上的期盼。通過藝術生產、消費、教育、傳播等實踐保護民間藝術,營造藝術氛圍,發展和弘揚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找尋與傳統文化的聯系,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
4 小結
猴加官的傳承與發展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深度交融的要求,對猴加官進行研究,可以探尋其歷史、技藝、傳承譜系及其與人民生活之間的關系,揭示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功能。猴加官承載著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彰顯出中原地區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生動地展現了市民百姓對于封官晉爵的殷切期盼。每一個精心打造的猴加官作品,都寄托著傳承人美好的祝愿與深沉的情感。
注釋
①趙慧琴.新野猴戲的歷史及現狀[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97-98.
②張晉毓.傳統戲曲臉譜的圖形意義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