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邏輯、現狀及推進路徑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12):133-135.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2-0133-03
1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邏輯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國寶貴的財富,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根基,更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特別強調“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并將其作為“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載體,為“大思政課”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支撐。同時,“大思政課”在建設過程中也反哺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彰顯其教育價值。
1.1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為“大思政課”的開展提供文化支撐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歷程中孕育的先進文化成果,體現了中華民族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產物,集中展現了中國革命文化的精髓,成為提升文化自信與自強的重要源泉[3]。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其鮮明的敘事方式,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艱苦卓絕、堅持不懈的奮斗歷程,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4]的邏輯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與思想內涵,成為“大思政課”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展現了中華兒女在社會發展各個時期的奮斗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團隊協作精神,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這不僅為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鮮活案例,拓寬了思政育人的廣度和深度,更為“大思政課”建設注人了活力和動力,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內容支撐。
1.2“大思政課”提升地方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
“大思政課”的構建以目標為導向,通過系統性的架構,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教育價值。鑒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多樣,必須進行系統性開發、高效利用和針對性整合。為此,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需不斷拓展傳播路徑,并與大思政育人理念有機融合,促進教育資源的有效轉化。通過“大思政課”對地方紅色資源進行深度加工、系統深化和全面整合,才能真正實現其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2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現狀
2.1社會層面: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
目前,高校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方面存在顯著不足,諸多寶貴資源尚未得到深入挖掘與系統整合。盡管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融入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但往往流于形式層面,缺乏完善的教學體系構建,導致地方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未能得到充分彰顯。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普遍偏低,受限于資金投入和學生安全監管,參與社會調研和實地考察的機會較少,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地方紅色文化的結合程度不高,教學方式單一,內容貧乏,影響了紅色文化資源在育人方面的成效。此外,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分布較為零散,高等院校在研究和運用這些資源時存在信息碎片化、歷史事實支撐不足、論證說服力弱、體驗性差等問題,高校之間缺乏完善的溝通與資源共享機制,缺少暢通的交流平臺和渠道,限制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教育作用的發揮。
2.2高校層面:課程設置不完善,紅色資源育人效果亟待加強
紅色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貴資產,眾多高校重視其開發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應用效果仍有提升空間。第一,高校對紅色資源開發應用的重視不足,缺乏系統規劃、明確目標與實施策略。第二,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的轉化利用率低,部分高校缺乏深入調研和系統整合,許多本土資源未能有效利用。第三,高校在使用紅色資源時缺乏合理的融人機制,紅色資源作為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因缺乏分課程、分層次的融入方式,導致學生在不同課堂、不同年級接受的資源案例和實踐方式大同小異,未能強化其吸引力,甚至動搖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情感認同。
2.3學生層面:受學生認知影響,紅色文化資源宣傳力度有待加大
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一方面,學生受專業和學習動機影響,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興趣不足,關注度較低,缺乏主動探索的意愿,進而影響了學習成效。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沖擊使得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解呈現碎片化特征。在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下,加之紅色資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導致高校難以有效整合紅色資源,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
2.4教師層面:受理念、水平影響,對紅色資源的利用轉化率亟待提升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且內涵外延隨時代擴展,挖掘整合這些資源要求教師擁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一是教師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關注度低、課堂提及少,教學多為傳統講授式,重理論灌輸;二是教師受專業理論知識局限,對資源理解淺層,缺乏應用探索意愿,課堂與實踐活動缺乏創新,模式固化,難以融入教育教學體系;三是高校激勵教師使用資源不足,教師缺乏持續動力,影響育人效果穩定性。
3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路徑
3.1定方向:加強黨建引領,做好頂層設計
加強地方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中的應用,必須以黨建為引領,構建政府、高校、社會三方協同的工作機制,建立地方紅色文化教育的長效機制,匯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高校黨委應充分認識到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規劃,確保其在高校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應成立由黨委委員、馬克思主義學院及各方參與的工作格局,提供必要的資金、人員及政策支持,以持續推進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的有效實施。
3.2強師資:鍛造一支情懷深、功底強、有信仰的“大 師資”
“大思政課”建設的核心在于師資隊伍構建,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應用成效取決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與理論素養。加強紅色文化對“大思政課”建設的賦能,必須充分激發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以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的“大思政課”建設實現新的突破[5]。首先,重視思政教育師資隊伍的選拔和培訓,考察其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構建一支理論素養強、實踐能力強的專兼職教師隊伍。聘用高校屬地紅色文化研究專家、場館講解員、地方紅色革命烈士后裔等作為兼職導師,發揮多元主體優勢,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路徑及對策。其次,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紅色文化素養,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納入日常培訓體系,邀請地方紅色文化研究者開展專題培訓,厘清地方紅色文化的內涵、開發和利用現狀。組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研修,深人紅色文化育人實踐基地、遺址、場館、革命先烈故居等,深化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為思政育人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資源。
3.3搭平臺:搭建校地合作平臺,鏈接各方資源
首先,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在教育培養中的職能,通過整合各類資源,構建校地聯合研究平臺。應形成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以確保高校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之間實現有效連接。以百千萬工程的推進為契機,激發高校人力資源潛力,深入挖掘并宣傳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促進其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開展。其次,整合教育資源,構建校地實踐育人平臺。建立博物館與高校的合作機制,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調研和實踐考察,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知和體驗。在特定節日,可在高校舉辦地方博物館文物巡回展覽,以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理解。高校應結合自身特色,舉辦紅色文化主題的育人活動,如主題演講、征文比賽、舞臺劇表演等,通過沉浸式教育活動塑造學生的品格,堅定其文化自信。最后,構建紅色文化網絡育人平臺,利用網絡平臺發布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相關文本信息與視頻,開展線上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3.4創模式:創新紅色文化資源新樣態,打造大思政育人新生態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實踐素材,亟須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各個階段,從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將紅色文化資源融人理論教學中,精準定位其與理論知識的銜接點,并通過案例分析、視頻展示等方法轉化為高效的教學資源,構建系統化、專題化的教學內容,以豐富和完善教學資源庫。其次,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思政教師應充分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創建移動式思政課程,構建數字化思政地圖,運用短視頻制作、動漫創作、場館劇本殺等手段,通過角色扮演、多維度任務設計、互動式歷史重現,開辟思政教育新途徑。最后,借助數字智能技術,構建思政教育新生態。隨著數字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可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以及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技術手段構建真實場景,使紅色文化資源突破空間限制,得以在線上呈現,實現高校課堂的全景式展示。因此,應加強技術創新,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6]。
3.5建機制:建立多維協同育人機制,不斷完善育人效果
紅色文化資源在“大思政課”建設中的融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主體合作和科學的育人機制。首先,必須建立科學的協同育人機制。地方紅色資源在育人過程中發揮著系統性作用,需要全面規劃以實現其育人價值。例如,高校可以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協調溝通,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導推進課程建設。其次,紅色文化資源是思政教育的有效實踐載體,應利用“大思政課”建設的機遇,加強其在實踐育人中的指導作用,并科學設計實踐方案,同時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最后,建立完善的評估反饋機制和獎懲制度至關重要。高校應定期評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效果,建立全面的評價機制并進行調整優化。對于成效顯著的,應給予獎勵;對于效果不佳的,應及時調整,以確保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4結語
紅色文化資源是歷代革命者奮斗犧牲積累的寶貴財富。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黨和國家紅色文化基因庫的關鍵部分,在新時代憑內涵豐富多樣及政治屬性,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要結合學生需求和時代特征,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校史資源,動員社會力量,明確教育方向,加強師資建設,推動高校“大思政課”建設深入推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奮斗,2021(19):4-9.
[2」申國昌,周璇.中華慈善文明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價值[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5,47(2):80-90
[3」耿躍儒.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D].天水:天水師范學院,2022.
[4」麻麗娜.紅色文化資源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24.
[5」鄭永安,李盛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四重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23(10):108-113.
[6]王強,李青屏,王舒悅.論“大思政課”的空間向度[J].教育研究,2025,46(5):1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