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黑神話:悟空》游戲設計中經典非遺素材的借用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12):184-186.
中圖分類號:G89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2-0184-03
0引言
數字游戲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載體,在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及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游戲《黑神話:悟空》的核心價值在于借助數字科技實現對非遺的創造性轉化,重新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的對話。基于此,本文探討該游戲在玩法、視覺、敘事等層面對非遺素材的融合運用路徑,探尋以游戲為載體對經典非遺素材進行轉譯化研究的創新性與傳承可行性。
1《黑神話:悟空》與非遺元素
1.1《黑神話:悟空》游戲介紹
《黑神話:悟空》是一款西游題材的3A單機動作角色扮演游戲,以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為背景展開,講述取經后孫悟空因放棄佛位而引發天庭征伐的黑暗神話故事,將玩家帶人一個充滿東方韻味的神魔世界。這款游戲的玩法特點突出,高度還原了孫悟空靈動剛猛的戰斗風格。玩家在游戲里可自由組合各種武器裝備與玩法技能,能打出流暢且極具觀賞性的連招,大幅提升了戰斗的策略性及趣味性,極大地增強了游戲的重玩性和沉浸感。
該游戲憑借高品畫質、操作靈性手感與非遺融合受到玩家、媒體超高評價,引發全球關注,獲2024金搖桿獎年度游戲和最佳視覺設計獎等多項國際大獎,成為中國游戲產業在文化挖掘與技術創新領域的代表性優秀作品。
1.2經典非遺素材的范疇與內涵
非遺素材涉及的領域極為廣闊,如壁畫、陶瓷、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文學等,涵蓋了人類的智慧經驗,承載著地域的文化風情。它們是先輩們世界觀、宗教信仰、審美追求及社會形態的客觀記錄與文化結晶,其歷史可追溯到史前文明。如神話英雄故事承載著族群對自然與世界的原始認知,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核心基礎;壁畫、雕塑、建筑等在具體實踐與思想的相互交融中形成了技藝體系,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與價值觀念;音樂、舞蹈則表達著地區風情,成為情感溝通與儀式的關鍵載體;手工藝包括各種精湛的制作技藝,體現出工匠們的非凡智慧與創造力。
非遺是生活智慧及情感表達的藝術呈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文化價值角度來看,它作為民族文化身份的核心標識,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觀、信仰及生活方式,是后世傳承先輩智慧與精神的關鍵載體;在藝術價值層面,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與審美風格為當代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在歷史價值方面,非遺扮演著歷史見證者角色,對歷史發展與演變有著關鍵的文獻研究意義。
1.3《黑神話:悟空》中非遺元素的創新傳承
經典文學《西游記》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是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火出圈的前提與基礎[1]。非遺的現代性傳播是借助數字技術,針對具體內容開展的數字化傳播,如數字影像、虛擬現實等各類技術在非遺傳播過程中被廣泛應用。該游戲憑借創新策略實現了非遺的現代轉化,運用國際化表達形式對諸多傳統元素進行重新構建。同時,在視覺還原及劇情生成過程中增強非遺素材的沉浸感,利用多模態敘事體系,打造出非遺立體感知場景區域。這種創新性的傳承方式,突破了非遺傳承中“保護性靜態展示”的傳統模式,憑借數字媒介所擁有的“超文本性”,實現傳統文化的解碼。例如,玩家可在黃風嶺漫天飛舞的狂沙中,遇見永樂宮壁畫《朝元圖》里的星宿陣列,還可在雪山的斷崖之處,感知龍泉青瓷冰裂紋的材質渲染等。在游戲中,經典非遺元素轉變成一種可認知、可交互、可探索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2非遺素材在游戲設計中的借用
2.1視覺元素的借用
《黑神話:悟空》中不乏對傳統文化意象的創意性改編及充滿文化元素符號的借用場景,這是本游戲的傳導性特色[2]。游戲廣泛借鑒了傳統服飾、雕塑、建筑等諸多視覺元素;服飾設計根據角色身份及性格的不同而差異化呈現,寬袍大袖彰顯出文人的儒雅,紋飾精心運用龍鳳、祥云等吉祥圖案,通過精細繪制及紋理技術重現傳統手工藝的精髓。兵器設計系統還原了十八般武器的造型形制,結合角色特質進行定制,比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刻著青銅龍紋,裝飾有商周云雷紋,武器造型呈現非遺底蘊;鎖子甲模擬宋代《武經總要》里的連環結構,披風紋飾借助PBR技術融合了京劇靠旗刺繡與唐代寶相花,打造了“織金綴玉”的戰甲,寶石鑲嵌及考究用色增強了視覺藝術張力。雕塑元素運用也為游戲增添了亮點,如山西玉皇廟殿的九位女像中亢金龍塑像設計就十分精彩,她怒發沖冠,肆意飛揚的發絲盡顯動勢,臉部五官因憤怒而輕微扭曲,肌肉的牽動與鳳眼的神采展現出涌動的情緒。設計師們準確把控了亢金龍雕像轉瞬即逝的情感張力,并巧妙融入游戲角色塑造中,完美展現了原型塑像極強的動態感和爆發力。這種融合既彰顯了傳統雕塑藝術的魅力,又展示了現代游戲設計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巨大潛力。
游戲設計還融人了中式建筑美學理念,借用了傳統建筑非遺元素,如木結構建筑、寺廟建筑、園林建筑以及明清古建筑等。游戲在國內有36處取景之地,依靠實景掃描轉化為精致畫面,包括云岡石窟、懸空寺、覺山寺、善化寺以及臨汾的小西天、廣勝寺,等等。以大足石刻中的千手觀音摩崖石刻為例,在游戲化過程中,千手觀音意象經歷了“本尊圖像化一場景建構一視覺再提取”的過程[3],成為游戲戰斗場景中的敘事元素,既留存了原始視覺張力,又增添了豐富的表達意涵。
2.2音樂素材的借用
游戲在音樂素材選用方面獨具特色,巧妙融入了陜北說書、侗族大歌以及佛教音樂等多種傳統音樂元素,極大地彰顯了游戲的藝術魅力。
陜北說書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說唱藝術,其演奏方式十分獨特,一般以三弦或琵琶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游戲借鑒了這種節奏輕快且具有敘事引導功能的表演形式:靈吉菩薩運用三弦為陜北說書進行伴奏,在描繪黃風嶺蒼茫景色之際,還暗含著劇情線索及道具獲取的提示。陳彼得為《黑神話:悟空》創作的《不由己》是一首富有感染力且蘊含文化內涵的作品,其曲風清晰,呈現出“現代感與民族性交融”的音樂理念。東方韻味精準呼應孫悟空“對抗天命”的主題,憑借音符演繹英雄的掙扎與不屈,交織出極具敘事張力的宿命悲歌。正如制作人馮驥所說,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如同饋贈禮物,借精美的視聽包裝吸引玩家興趣,觸及最動人的音樂文化內核[4]。
2.3玩法素材的借用
《黑神話:悟空》榮獲TGA2024年度最佳動作游戲,其游戲玩法設計新穎,將中國武術表演引入游戲動作系統,不僅視聽效果極具沖擊力,更打造了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寫意”打斗場面[5]。武術表演中融合國粹京劇藝術,使游戲中武打場面戲劇化呈現,可塑造立體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的有效發展。與此同時,為增強游戲玩法的觀賞性,還設計了外形夸張的花式器械,武術技法則被提煉成程式化表演,融合音樂節奏以及定式亮相,進一步增強了玩法的沉浸體驗。
游戲玩法動作設計與武術、戲曲以及影視傳統之間具有深厚的淵源關系,悟空棍術包含劈、立、戳模式,而且每種模式都擁有獨特的連招,玩家需依據對手狀況靈活地切換模式。棍術作為中國武術中的關鍵門類,其技法覆蓋搶、劈、掃、砸、戳等,1986年版《西游記》中六小齡童所演繹的悟空棍術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游戲融入了這些優秀經典元素,借助光影渲染技術,將游戲玩法與相關非遺表演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3借用非遺素材對游戲體驗的影響
3.1文化沉浸感的增強
被譽為“第九藝術”的游戲不僅是一種當代娛樂媒介,更是具有藝術張力和文化氛圍的多元素載體。互動交互性是數字游戲核心的媒介特征,在《黑神話:悟空》的交互設計中,較多環節都被設計為具有深厚東方韻味的美學儀式,如將禪宗“觀照”理念與園林“游觀”美學相互交融,營造出獨特的沉浸式審美場域,設計師將“打坐點”設定在飛瀑云海、殘陽古剎等富有詩性張力的空間位置上,當玩家觸發行為時,角色便會進入屬性成長的量化系統,同時會被強制切換到“靜觀”模式;設計鏡頭依照傳統山水意境畫法重構視覺觀感層次,使場景似動態式長卷展開,形成虛實相生的冥想結界。這種設計符合中國美學意蘊的觀物法,將佛道境界的體悟過程巧妙轉化為可操作的交互語言。
游戲基于交互設計,借助實景掃描技術復現晉祠斗拱、敦煌藻井等古建榫卯,打造出獨特的中國文化場景。環境敘事采用實景聲場采樣技術,在雷音寺殘垣中精準還原永樂宮三清殿的混響軌跡,讓玩家能在物理級真實的巖層肌理、動態褪色的壁畫彩繪以及秦嶺冷杉的季相變遷中,實現從視覺奇觀到文化體感的沉浸升維。
3.2游戲獨特性的塑造
《黑神話:悟空》深度借用經典代表非遺元素,在全球游戲市場中獨樹一幟。游戲塑造了別具一格的孫悟空形象,有別于傳統文學戲曲里靈動機敏的美猴王,赤瞳獠牙盡顯爭獰獸性,破敗鎧甲下的傷痕肌理及棍法起落間的沉郁頓挫,更凸顯了東方英雄“反抗天命”的蒼涼孤絕。游戲依靠原著《西游記》中“金睛怒目”的原初妖性,借助火焰紋云肩、翎羽雉尾等非遺工藝細節,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符號的黑暗史詩重構。
制作團隊深入挖掘《西游記》中的經典情節,將原著里的關鍵法寶創新性地融入玩法體系中。游戲對避火罩、芭蕉扇、定風丹等標志性道具進行了高度還原,還賦予了它們功能性克制機制。這些法寶不只是敘事符號,更是影響戰局的核心策略要素,玩家在碰到黑熊精縱火、火焰山險境、黃風怪妖風等原著場面的時候,可以針對性地使用法寶通關。這款游戲憑借法寶系統構建出別具一格的沉浸文化交互式體驗,每件法寶既承載著原著情節的情感共鳴,又在戰斗中提供實際的戰術價值,形成了“文化符號 + 游戲機制”的雙重閉環。整體設計強化了文化符號,又創新性激活了傳統元素基因,讓玩家在熟知的故事框架中獲得獨特體驗。
4結語
游戲《黑神話:悟空》借用了大量中國自然與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視覺和藝術風格,賦予了游戲深厚的文化內涵,玩家可在游戲世界里沉浸式感受中華文化的厚重底蘊。該游戲對經典故事進行創新性演繹,充分展現出非遺對數字游戲的賦能應用價值,填補了全球市場上代表中華文化價值觀游戲的空缺,展示了非遺在現代游戲設計中的生命張力。
參考文獻:
[1]張新新,黃笑語,李志飛,等.由《西游記》到《黑神話:悟空》: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的現象、機理與策略[J」.中國編輯,2025(3):53-63.
[2]吳悅.經典文化意象的創新性改編與場景化傳播:作為跨媒介藝術的《黑神話·悟空》[JOL].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1-9[2025-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329.C.20250410.0931.002.html.
[3]徐敬宏,渠潤澤.數字時代娛樂傳播的跨文化想象:以《黑神話:悟空》為例[J」.中國編輯,2025(2):71-80.
[4]孫平,李昱霏.游戲中動畫的可能性:意象、隱喻與跨文化傳播:以《黑神話:悟空》章節動畫《看見》為例[J].當代動畫,2025(1):65-69.
[5]何成洲,劉珍珍.游戲的跨媒介敘事與文化傳播:《黑神話:悟空》賦能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33(1):33-4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