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與傳播的創新路徑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12)175-177.
中圖分類號:G239.26;G206;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2-0175-03
0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深厚的精神底蘊,承載著歷經數千年積累下來的歷史記憶和思想智慧。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相互交織、共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出版與傳播方式亟須創新和轉型,以適應全新的傳播環境和受眾需求。傳統文化的出版與傳播,涉及文化保護與傳承,同時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有著密切關聯。
1打造多語種出版平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經驗與深厚的思想積淀。在全球化語境下,僅以中文為載體進行傳播,已遠不能滿足世界各國民眾理解中華文化的需要。打造多語種出版平臺,成為新形勢下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1]
多語種出版平臺的構建,應基于對跨文化交流規律的精準把握。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首要媒介,作用非常關鍵,直接影響著信息能否準確傳遞給受眾以及文化能否得到有效傳播。多語種出版工作并非單純的文本翻譯,而是一個深入理解文化背景、謹慎處理語境差異的過程。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表達習慣都存在差異,如果僅依靠直譯的方式,很容易出現文化誤讀和認知偏差。打造多語種出版平臺,首要工作是組建一支有高度文化敏感性和專業素養的復合型翻譯編輯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要熟悉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涵,還要了解目標語種文化體系的表達規律,能夠在忠實于內容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本地化調整,讓文化傳播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2]。
構建多語種出版平臺要重視內容體系的多元化與層次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民俗等諸多領域,受眾范圍廣,興趣取向和認知水平各不相同,出版內容要依據不同讀者群體的特點,科學設計內容架構。對于專業研究者,可推出深度學術著作,給出系統嚴謹的文化闡釋;對于一般讀者,可采用故事化敘述、圖文并茂的方法,降低理解難度,提升閱讀興趣;對于青少年,應融入寓教于樂的元素,借助生動有趣的語言和形式,激發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3]。
此外,多語種出版平臺還應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突破傳統紙質出版的局限,探索數字化、互動化、多媒體化的出版新模式。通過電子書、有聲讀物、交互式App 等形式,使受眾能夠在多場景、多終端便捷接觸中華文化,從而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傳播效果。尤其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數字出版不再只是信息的簡單展示,而是可以通過沉浸式體驗,讓受眾身臨其境地感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2開發數字文化典藏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傳統的文化典藏方式大多依賴實物載體,如文獻、器物、壁畫等,受時間、空間以及物理條件的限制,極易遭受損毀、遺失。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擁有全新的路徑。開發數字文化典藏,成為文化創新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保障文化記憶完整性和持續性的必然選擇。
數字文化典藏,是指運用數字化手段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采集、加工、存儲以及管理,使其突破物理形態的束縛,實現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廣泛共享。與傳統典藏模式相比,數字化文化典藏可大幅提升文化資源保存的安全性,還可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展示和傳播文化內容,極大地拓展文化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在開發數字文化典藏的過程中,首先要構建科學規范的數據采集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樣、形態各不相同,覆蓋文字典籍、繪畫書法、工藝美術、民俗技藝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復雜的物理屬性。數據采集應依照不同文化形態,采用針對性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例如,對于古籍文獻,可以采用高精度掃描和文字識別技術,保證內容和版式完整記錄;對于實體文物,則需結合三維建模與高分辨率攝影,準確還原其物理特征和細節紋理。憑借多模態、多角度的數字化采集,可最大限度保留文化原貌,為后續的加工與應用奠定堅實基礎[4]。
數據加工和管理,是數字文化典藏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原始采集而來的數據一般雜亂無章,需經過精細處理和分類編目,形成系統且標準的數字資源庫。需引入元數據管理體系,為每一種文化資源設定詳盡的描述信息,包括類別、年代、來源、材質、工藝特征、歷史背景等方面,以此提升資源的可檢索性和可用性。同時,要重視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建立語義網和知識圖譜,達成跨資源、跨領域的智能關聯和推理,深入挖掘文化信息,提升其價值。
開發數字文化典藏,并不只是技術性工作,還關乎文化表達和傳播方式的重大變革。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之后,要探索多樣的展示與傳播模式,突破傳統靜態、單向的展覽方式,著重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影像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讓用戶可在虛擬環境中近距離感受文物細節、參與互動講解、還原歷史場景,激發其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情感共鳴。還可開發線上文化博物館、數字典藏平臺、文化教育 App 等產品,實現文化資源的廣泛共享和社會化應用,促進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活態傳承。
3建設沉浸式體驗館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傳播方式越發豐富多元,且極具體驗性。傳統靜態展示模式難以全面調動公眾的感知和情感,限制了文化內涵的深層傳遞。在此背景下,建設沉浸式體驗館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創新的關鍵方向,也是推動文化活態傳承、增強公眾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的有效途徑[5]。
沉浸式體驗館的興起,源于對文化傳播效果進行的深刻反思和突破性探索。不同于單純的觀覽式傳播方式,沉浸式體驗注重公眾的參與,讓其不只是文化的接收者,也是文化意義建構的共同參與者。在體驗館內,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能夠被有機調動起來,形成一種超越文字與圖像的全方位感知,極大地增強文化信息的感染力與滲透力。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這種沉浸式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中華文化以意境深遠、情感細膩而聞名于世,僅靠靜態展覽往往難以完整呈現其獨特神韻。而沉浸式體驗可借助空間設計、互動演繹以及技術呈現,生動復原歷史場景,真實再現文化氛圍,使受眾在沉浸式體驗中與文化展開深度對話。
建設沉浸式體驗館,不只是技術的疊加運用,還是文化理念與傳播理念發生的深刻轉變。體驗館的空間設計,要緊扣中華文化的精神氣韻,避免簡單堆砌元素式的表面呈現,而是要憑借整體敘事、情境營造、節奏把控,打造出具有連貫性的文化旅程。在空間布局方面,可以依據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構建出時間與空間交錯、歷史與現實對話的沉浸式環境,讓受眾在步移景異中自然融人文化的長河中。在技術應用方面,應充分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感應交互等多種手段,讓技術服務于文化表達,但要防止技術喧賓奪主,造成體驗碎片化與感官疲勞。依靠藝術化的手段,將傳統文化意象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可交互的體驗內容,讓文化精神以更親切、生動的方式觸達當代人的心靈。
沉浸式體驗館不只是文化傳播的關鍵場所,還具有社會功能與教育功能。打造沉浸式體驗,可激發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熱愛之情,培養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可為城市空間注入文化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也可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撐,促進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在全球文化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華文化沉浸式體驗館,還可作為國家文化對外傳播的關鍵窗口,向世界生動展示一個真實、立體、豐富的中華文明形象,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6]。
建設沉浸式體驗館需進行系統的規劃和持續的創新。一方面,要對各類文化資源進行統籌整合,形成豐富多樣且互為補充的體驗內容體系;另一方面,需注重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以此提升沉浸式文化表達的創意水平和制作質量。
4推動短視頻微傳播
信息傳播方式正經歷深刻變革,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文化傳播格局。其中,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微傳播形態,憑借信息量較小、節奏較快、易于分享、傳播范圍較廣等特性,已然成為當代社會極具活力的傳播手段之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順應這種傳播趨勢,積極推動短視頻微傳播,作出適應性轉變,創新傳播理念與傳播內容[7]。
短視頻微傳播的興起,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碎片化且快節奏的信息消費習慣。在這一新的語境下,傳統文化傳播需摒棄冗長、沉重以及靜態的傳播模式,借助短小精悍、生動有趣的內容形態,快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激發受眾的興趣。利用短視頻傳播中華文化,不應局限于知識的簡單羅列或表象展示,而是應通過講故事、塑造人物、創設情境等方式,賦予文化鮮活的生命力與感染力。例如,可將人物作為線索,通過短視頻講述屈原、杜甫、王羲之等文化名人的人生片段以及精神世界;可將物件作為切入點,呈現青銅器、陶瓷、刺繡等傳統工藝的細節之美和歷史積淀;還可將節日、習俗作為主題,增強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以及情感內涵[8]。
推動短視頻微傳播,還要重視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的有機融合。內容方面,要在尊重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現代化轉變和青年化表達,讓內容既有文化底蘊又有情感熱度,能在年輕群體中引發共鳴。形式方面,要善于運用剪輯節奏、視覺特效、音樂渲染等多種方法,增強短視頻的藝術感染力與傳播影響力。要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機制和社交屬性,科學規劃傳播策略,精準確定目標受眾,提高傳播的到達率與互動率。
短視頻微傳播不僅是文化內容的傳播方式,也是文化認同塑造和文化影響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在微傳播過程中,要構建積極健康、富有深度的文化敘事,避免淺表化、娛樂化、碎片化傾向。憑借一系列有溫度、情感、力量的短視頻作品,逐漸在受眾心中構建起對中華文化的溫暖印象與深厚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與感召力。
5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漫長歲月沉淀的精神源泉,始終保持著綿延不絕的蓬勃生機,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力量。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已難以滿足新興傳播環境的需求,創新出版與傳播方式成為必然趨勢。打造多語種出版平臺、開發數字文化典藏資源、建設沉浸式體驗館,推動短視頻微傳播,不僅是積極應對時代變革的主動作為,更是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趙春榮.傳統出版向數字化蛻變[J].文化產業,2025(9):55-57.
[2]孫勃.挖掘傳統文化中出版選題的要素研究[J].中國報業,2025(4):30-31.
[3」譚利彬.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出版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25(2):124-127.
[4]劉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及傳播的創新路徑探析[J]:文化學刊,2025(1):39-42.
[5」邢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及傳播的多元路徑分析[J]:文化學刊,2025(1):155-158.
[6」何軍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主題出版的基本邏輯、實踐進路和評價標準[J].出版廣角,2024(24):16-22.
[7]林云,常炯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少兒主題出版的創新探索與實踐[J].出版廣角,2024(24):23-29.
[8」何軍民.主題出版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內在邏輯和重點方向[J].出版與印刷,2024(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