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人本主義理論視域下電影通識課CBL教學模式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12):100-102.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2-0100-03
1理論指引與教學契合
人本主義理論的核心在于確認個體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自我實現的潛能,其教育啟示要求教育關注學生的獨特需求與潛能,致力于創造支持性學習環境,鼓勵自主學習,培養批判思維與創造力,并高度重視情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卡爾·羅杰斯倡導的“非指導性教學”以及通過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將自發學習轉化為自覺學習的教育理念,為人本主義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指引[1]。
電影通識課作為通識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利用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其審美素養與人文關懷能力。人本主義理論與其教學目標高度契合:電影所提供的豐富感官刺激與深刻情感體驗,為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和情感發展創造了理想場域。在此背景下,引入并深入實踐CBL教學模式,成為實現人本主義教育目標的關鍵策略。
CBL教學模式以真實或模擬的電影案例為核心,通過情境化、問題化與協作化的學習過程,將人本主義所強調的學生主體性、主動探索精神、情感體驗深度與自我實現追求具體化、操作化,架設起理論通向實踐的橋梁[]。
2人本主義導向的CBL教學模式應用策略
基于人本主義理論精髓,電影通識課中CBL教學模式的應用,關鍵在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與實施框架,具體策略圍繞知識構建、能力培養與情感價值塑造三個維度展開。
2.1CBL驅動自主學習,夯實知識基礎
在知識建構層面,依托CBL模式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深化其對電影史論、分析方法和文化關聯性的理解。具體實施時,選擇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且具有豐富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的電影案例,創設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圍繞案例設計開放、遞進的問題鏈(涵蓋主題、人物、敘事和技術等維度),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其通過頭腦風暴、資料檢索、動手驗證(如拉片分析)等方式自主尋求答案。同時,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賦能,通過在線課程平臺、專題資源網站和視頻講座等渠道提供海量學習資源,支持學生按個人需求與節奏開展個性化學習,個性化推薦算法可進一步提升資源匹配精準度。此外,積極組織線上線下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觀點碰撞與知識共建,深化案例理解。
自主學習作為關鍵教學策略,其成效取決于CBL案例與課堂活動設計。教學教案需圍繞選定電影案例,設計一系列指向核心要素(如主題、人物、情節、風格、技術和文化背景等)的開放性與引導性問題,運用線上教學工具組織基于案例的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案例研討、角色扮演和案例改編方案設計等活動,促使學生在互動中學習成長。同時,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圍繞案例的豐富學習資源與平臺,例如導演訪談、幕后花絮、學術評論和歷史背景資料鏈接等,帶領學生接觸多元電影知識與觀點,并鼓勵學生課后自主搜集資料,深人開展研究探討。
2.2CBL助力自我實現,提升綜合能力
在人本主義理論框架下,電影通識課不僅致力于知識傳授,更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層面,CBL模式旨在助力學生自我實現,提升其溝通表達、團隊協作、審美評價、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分析等綜合素養。為此,需要在理論課堂、案例研討、影評寫作與第二課堂活動(如微電影創作實踐、文學改編實驗)中系統融入CBL任務,為學生提供自我表達與能力鍛煉平臺。通過設計有深度的案例問題,引導學生對影片進行細致解讀,訓練其識別、分析和評估信息的能力,促使他們審視個人觀點,形成嚴密論證并進行有效表達。鼓勵開展跨文本比較研究,鍛煉知識遷移能力,拓寬跨學科認知視野。在案例解讀與創作實踐中,學生大膽表達獨特見解,激發創造性思維,將電影藝術作為認識自我潛能、理解多元世界的重要媒介。
通過深度參與電影案例探究,學生有機會探索對案例的獨到理解、發掘興趣所在、培養基于案例的創造力,使案例探究成為自我成長與人生體悟的重要途徑。電影既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情感共鳴的媒介。在電影通識課的浸潤中,學生能將所學內化為個人情感體驗與認知框架,使電影成為自我成長和人生領悟的重要載體。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要重視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通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考量學生在各環節的表現,激勵他們反思自我、持續進步。
2.3 CBL深化情感體驗,融合價值引領
情感體驗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對內在情緒狀態的主觀感受與認知評價,作為人本主義理論強調人的充分發展的核心要素[3],在電影通識素養課中,情感目標承擔著實現學生情感教育與審美提升的關鍵作用。CBL模式著力深化情感體驗,融合價值引領,激發學生同理心與情感共鳴,提升審美水平,實現情感教育與價值觀塑造。策略上,首要任務是營造情感浸潤環境,充分利用專業影院的高品質視聽設備,精選具有情感張力的影片,充分發揮電影藝術的感染力。觀影后及時開展情感分享會、反思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坦誠表達內心感受,深入理解人性的復雜多樣與社會文化的深層內涵。在案例討論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影片承載的文化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和家國情懷等深層意蘊,并結合人本主義倡導的尊重、責任與自我實現等理念,進行價值辨析與正向引導,最終達成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教學評價體系關注學生情感體驗與價值觀發展,通過課堂觀察、深度訪談和情感反思日記等方式進行評估,并提供及時反饋與認知引導,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健康發展。
基于人本主義理論,情感體驗不僅關注學生對案例知識的掌握,更重視其在案例探究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發展。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案例討論中的情感投入、訪談其對案例人物的感受與鼓勵撰寫情感反思日記等方式,了解學生情感體驗的進程與效果,及時給予反饋、指導和認知重評,使個體在與環境互動中獲得良好體驗。
3人本主義與CBL融合的教學環境與師生關系構建
3.1優化物理與虛擬教學環境
人本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卡爾·羅杰斯強調有意義的自由學習,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潛能,這包括提供更優越的教學環境,因此教育的關注點應當在良好的環境和學生這兩者身上[4]。在傳統的電影通識課上,如電影鑒賞、視聽語言等課程,授課地點通常設在普通教學樓內;少數院校配備了專業影院或劇場作為授課場所,將電影課從教室搬到影院,實現了“在電影院上電影課”。以泰山科技學院為例,2023年投入使用的萬畫影城成為全校電影通識課的固定授課地點。影院不僅為學生創造了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與觀影場所,更成為激發觀影情感、促進深度思考與交流的重要空間。
教師充分利用專業影院的硬件優勢(如巨幕、環繞立體聲),打造身臨其境的視聽盛宴,為情感共鳴與深度分析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積極探索將影院空間轉化為互動教學平臺(如觀影中暫停討論、即時分享觀點),使其成為開展互動式教學的有效場所。此外,學校系統構建的電影通識課CBL案例資源庫,精心收集整理各類經典且具有教學價值的電影案例,并配套整合其劇本、導演訪談、幕后制作花絮、相關文化歷史背景和代表性影評等輔助資料,為學生提供開放、自主的學習資源獲取渠道。
3.2創新“第二課堂”機制,延伸教學時空
創新“第二課堂”機制是延伸教學時空、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舉措。其核心目標是突破第一課堂的時間局限,助力學生深人理解核心案例、拓展知識邊界并充分激發內在潛能。具體形式豐富多樣,例如組織巨幕專場放映,提供沉浸式體驗文學改編電影的機會;開展原著文本圍讀會,聚焦作品核心人物、情節與關鍵議題進行深度研討;依托線上平臺設立專題討論板塊,鼓勵持續的觀點碰撞;定期舉辦影評征集與展示活動等。
第二課堂緊密圍繞第一課堂的CBL案例教學內容展開,提供更深入的案例體驗、拓展閱讀與實踐機會,實現對課堂內容的延伸與知識的拓展,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以線上平臺為重要支撐,設置與CBL案例相關的討論區及觀影評論提交入口,教師及時上傳案例課件、拓展閱讀材料,并定期發布相關資訊、資源與活動通知,增強第二課堂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提出問題、分享觀影感受,與第一課堂形成有力互補。利用微助教等教學平臺做好參與激勵工作,設置觀影評論提交入口、開放討論區,教師及時上傳相關課件等教學資源,方便學生隨時下載、深化學習;定期推送電影資訊、資源與活動通知。通過該平臺,學生可便捷獲取最新動態、參與討論,在觀點交鋒中強化批判性思考。
3.3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以“心交”賦能CBL深度研討
重構師生關系的核心在于建立“心交”型互動模式,這要求教師實現角色轉型:從傳統的知識單向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協作者與成長伙伴,積極踐行羅杰斯的教育理念[5]。師生互動的本質應根植于真誠、尊重、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共情理解。教師需耐心傾聽學生觀點,營造安全自由的表達氛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引導與深度交流,學生的反饋與見解則為教師提供了認識事物的新視角,實現教學相長。電影作為共同探索的媒介,成為師生深度溝通的橋梁;在共同解讀多元主題的過程中,教師得以更深入地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與思想脈絡。
人本主義理論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弱化教授式學習,以‘自由式’學習為中心”。在CBL模式的實施中,應強化以案例問題為引領的“自由式”探究學習。教師作為引導者與協作者,其核心作用在于營造安全、開放、尊重的討論氛圍,提出激發思考的案例問題,深度傾聽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產生的真實想法、感受與困惑,并據此進行針對性引導與反饋。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授者,而是引導者與伙伴,學生能更自由地表達個人觀點,教師則在傾聽中理解學生真實想法,進而更精準地引導討論,促進學生思考與成長。這種互動模式使圍繞案例的課堂氛圍更為融洽,提升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共情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師生關系將教師置于引導者位置,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也為教師提供了認識事物的新視角,師生的雙向輸出無形間超越了以往單向的師生關系。教師以真誠與關懷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建立相互信任與彼此理解,通過電影這一媒介,搭建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共同探索影片中的多元主題。電影藝術蘊含的豐富內涵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通過這種“心交”關系,學生不僅能實現知識技能的精進,更能在情感、思維與實踐能力上實現全面發展,為其終身學習與自我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4結語
在電影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中,融合人本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積極實踐CBL(案例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通過以電影案例為核心的CBL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框架。該模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引導師生共同深入挖掘電影案例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實現教學相長。同時,CBL模式為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電影通識課堂的落地提供了可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羅杰斯,弗雷伯格.自由學習[M」.伍新春,管琳,賈容芳,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7.
[2]劉暢.新文科背景下“PBL + TBL+CBL”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4(7):85-87.
[3」陳冠宇,劉恕華.卡爾·羅杰斯人本理論對現代教育觀的啟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3):48-52.
[4」茍曉芹,李孝川.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下義務教育課堂教學的行動理路[J].新課程教學,2023(8):87-89.
[5」郭俊旭.人本主義理論視域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探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