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環境行為學視角下嶺南高校教學區規劃方法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12):73-75.
中圖分類號:TU24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2-0073-03
0引言
高校教學區建筑群是高等教育得以實現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順利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同時,隨著高校教學活動的增多,教學模式趨向多元化,給高校教學空間設計帶來更多新的挑戰。根據筆者的實地探訪,當前多數高校教學區建筑以滿足教學功能為主。如何通過合理規劃,從總體布局到建筑組團再到公共空間,對高校教學區建筑進行多層次革新,以滿足當代教學需求,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1嶺南高校基礎環境與理論基礎
1.1嶺南氣候下的校園建筑群特征
嶺南地區主要為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具有高溫多雨、濕度大、四季常青等特點,年平均氣溫通常在20%~23% ,部分地區如廣州等,年平均氣溫約為 22% 。夏
季炎熱漫長,最高氣溫常常超過 35qC ,極端高溫甚至可達40% 以上。在此氣候環境下,嶺南校園教學區建筑規劃呈現出以下特征。
1.1.1教學區建筑組團間注重設置隔熱空間
嶺南地區高校教學區建筑組團為降低高溫所帶來的人體不適感,通常使用連廊等設計方式,將教學區建筑群連接起來。例如,廣東藥科大學(大學城校區)的教學區域,通過連廊將平均層數為5層的教學建筑相互聯通。在建筑之間形成豐富的廊下空間,讓學生在行走時能避免被陽光暴曬,有效降低人群在建筑間行走的溫度。
1.1.2教學區建筑組團注重防雨設計
嶺南地區高溫多雨,高校教學區將嶺南騎樓的獨特防雨方式引入建筑組團規劃中。例如,南方科技大學教學區通過大面積采用類似騎樓底層架空的方式,構建出建筑底層的遮雨空間,不僅保證了校園師生在多雨時節能舒適地使用校園教學區的公共空間,還提高了建筑空間的利用率。
綜上所述,嶺南地區的環境氣候將直接影響高校教學區公共空間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因此理應作為高校教學區規劃需著重考量的因素。嶺南地區的高校教學區規劃充分考量了當地的氣候特點,通過隔熱、通風以及防雨等設計,彰顯出獨特的氣候適應性。
1.2環境行為學與教學區規劃設計結合的可行性
環境行為學是研究人類行為和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1]。對人類的行為模式及其所處環境的廣泛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反饋到建筑設計中,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在高校教學區的規劃設計中,了解師生的行為模式與當時所處的具體環境,是了解使用者的具體需求、優化教學區規劃設計的前提條件。
1.2.1 建筑環境適應性層面
在嶺南獨特的氣候條件下,不同的建筑空間環境因素變量均能對高校教學區使用人群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建筑組團間的布局形式、建筑組團體塊體量的具體尺寸、建筑界面與周邊自然環境的交互關系等,這些變量因素將直接影響環境采光、通風、溫度等具體空間舒適性指標,從而影響人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因此,研究環境行為學中人、行為、環境三者間的相互作用,能為高校教學區規劃提供有效的參考數據。
1.2.2教學區組團空間規劃優化層面
受土地制度和特征影響,20世紀末高校擴招時曾出現盲目圈地、求大求全的現象,導致校園規劃千篇一律[2]。引入環境行為學理論后,可深入探究不同類型教學區組團空間、公共空間、共享空間等在不同尺度下使用者的行為選擇。同時,將不同建筑組團布局和連接方式量化為比較數據,分析不同布局方式下空間的效率差異,從而總結出一套提升教學區建筑組團規劃使用效率的適用規律。
2環境行為學視角下嶺南高校教學區規劃方法
2.1高校教學區規劃影響因素
為了清晰梳理和明確眾多調研數據,筆者將研究重點聚焦于教學區規劃中設計層面的可操控因素。同時,將這些因素劃分為總體規劃間距、建筑組團形式與尺度、組團與環境界面的關系,并運用環境行為學理論進行深人研究。
2.1.1 總體校園建筑規劃間距
高校教學區作為校園的核心區域,其建筑承擔著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雙重功能,是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場所之_[3]。校園教學區與其他生活區、行政辦公區、活動區在整個校園規劃中所處的相對位置與相對距離至關重要。根據環境行為學中關于人體步行距離舒適性理論,并結合嶺南地區的氣候特征,當以 80m/min 的速度計算時,最適宜的步行長度為 200m ,而步行距離控制在 400~500m 時,人體仍能保持舒適狀態。一旦超過這一距離,人就會逐漸產生疲勞感。因此,教學區建筑組團與其他功能組團的相對距離,將直接影響使用者的行為模式與人體舒適性。筆者通過賦值公式,分析嶺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數據樣本,具體設定與數據結果見表1。
3.1.2教學區建筑組團尺度
建筑師蘆原義信指出,建筑間距、高度會對人的心理與行為造成一定影響。以D(建筑距離) /H (建筑高度) -1 為界線,其是空間性質的轉折點[4]。具體而言,當 D/H<1 時,空間呈現出近迫之感;而當 D/H>1 時,空間則成現遠離之感。筆者以此為依據,對嶺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數據樣本進行分析,具體設定與數據結果見表2。
表1

(表格來源:筆者自繪)
表2

(表格來源:筆者自繪)
3高校教學區規劃設計策略
基于環境行為學理論,分析高校教學區規劃如何影響使用者的心理體驗與使用行為,同時通過實地調研,總結嶺南高校教學區的設計特點與手法,綜合考慮其優點與缺陷,并通過數據量化的方式,分析在高校教學區規劃中影響使用者舒適性和使用效率的因素,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3.1宏觀層面- 校園整體規劃
3.1.1 可達性與包容性設計
通過實地調研得出,使用者存在步行的舒適性距離,一般在 600~800m ,若將通行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則能獲得較高的舒適度。根據環境行為學中“易達性”原則,在規劃教學區時,應著重強調建筑之間的可達性、通行方式以及路徑的包容性。首先,在規劃層面,應關注建筑之間的總體距離,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規整而導致建筑間距過大。同時,優化路網設計,設置多條車道,豐富車道形式,包括校內車行道、人行道、自行車道,以串聯所有教學建筑。
3.1.2融合性功能布局
打破傳統教學區功能布局形式,將教學、科研、交流功能融合,構建復合型布局。設計通用型教學建筑,根據學校的需求與學生的學習行為,拓展建筑功能。例如,可形成“教學 + 科研”“交流 + 生活”等復合型功能組團,打破原有不同類型教學建筑彼此獨立的狀態。從整體規劃層面,增進教學建筑對使用者的友好性。
3.2 微觀層面 建筑組團規劃
3.2.1 親和性場所設計
通過調研以及環境行為學中關于建筑尺度與距離對人的心理行為造成的影響,可知建筑組團間的距離與尺度對使用者的舒適性有顯著影響。因此,在教學區建筑組團規劃層面,應強調建筑場所的親和性,合理控制建筑尺度。具體而言,可將建筑高度控制在4~5層,避免過高建筑帶來的心理壓迫感。同時,根據嶺南地區的氣候特征,通過建筑外形的通透化處理,如底層架空、設置連廊等方式,將建筑組團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從而提升整體親和性。
3.2.2 近人界面設計
在環境行為學理論中,通過塑造近人的建筑界面,可以顯著增強使用者的交流與探索欲望[5]。因此,可通過優化建筑界面,如采用底部退臺處理,形成室內外緩沖空間和天然的交流空間。同時,創造復合型灰空間,如仿照嶺南建筑的騎樓形態,構建線性灰空間,或者在建筑組團的交會處,形成半圍合型庭院,創造點式灰空間。通過多樣化的手段,提升人的偶然性活動發生率。
4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得出,環境行為學理論在嶺南地區的高校教學樓規劃設計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探討建筑空間與使用者行為的多種關聯性,并通過實地調研,總結出教學區建筑在多個層面對人的心理與行為會產生影響,并總結出相應的規律。同時,以理論與調研數據為基礎,提出在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基于環境行為學理論提出具體的設計策略,以有效提升建筑使用者的自發性交流活動頻率,為當代教學區建筑規劃提供新的視角與方法參考。
參考文獻:
[1]張豐.環境行為學視角下的高校巨構式建筑空間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51.
[2]海洋.高校校園規劃中校園文化底蘊營造研究:以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規劃為例[J].四川水泥,2018(6):91.
[3」李本科.嶺南地區高校教學區建筑設計方法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1.
[4」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28.
[5]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