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農村小規模學校音樂學科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實踐路徑探索[J].藝術科技,2025,38(12):139-141,153.
中圖分類號:G6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2-0139-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地區的教育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小規模學校的音樂教育發展尤為關鍵。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多種原因的限制,農村地區小規模學校的音樂教育面臨諸多挑戰。
1農村小規模學校音樂學科發展困境
1.1師資力量薄弱
農村小規模學校普遍缺乏專職音樂教師,音樂教師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專業素養不足導致教學專業化程度低。
1.2教學資源匱乏
音樂器材、專用教室及現代化設施嚴重短缺,制約教學開展。調研顯示, 75% 的學校缺乏基礎樂器設備[1]。
1.3教研機制缺失
校內教研缺乏專業引領,流于形式。教師缺乏專業交流平臺,孤立無援,難以獲得有效的教學指導和支持。
1.4課程實施困難
音樂課程開設率低,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受應試教育擠壓,音樂課開設率不足 60% ,教學內容單一。
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導致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不足。
2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的必要性
2.1理論基礎
主題式校本研修以真實教學問題為切人點,圍繞主題設計理論學習、課例研討、反思改進,強調教師在實踐中持續學習和反思,主張通過協作學習促進專業成長[2],注重基于學校實際問題的研究與實踐,促進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2.2 現實意義
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打破了校際壁壘,整合多校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經驗共享,形成“ 1+N′′ 教研共同體;以強帶弱,借助中心校或骨干教師引領,實現資源均衡配置[3]。其能提高教學質量,為教育公平提供實踐支撐。
3實踐路徑 四階段循環推進模式
3.1需求診斷:精準定位研修主題
農村小規模學校音樂學科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作為一種有效提升教師教學質量與專業素養的研修模式,其核心在于精準定位研修主題,確保研修活動既符合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實際需求,又能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我們可以通過基于實踐需求的主題定位方法,提高農村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
3.1.1共性需求梳理
通過問卷、課堂觀察及訪談等形式收集對音樂教學的需求、面臨的困難及期望提升的技能(如 88% 教師關注“學生興趣激發”)。通過深入分析,識別出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或需求,作為確定研修主題的起點。
3.1.2主題轉化策略
研讀音樂課程標準,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與要求,確保研修主題與當前教育政策保持一致。例如,新課標強調“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為動力”[4],因此,可將“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作為研修重點之一。同時,可以考慮地域特色(如侗族民歌),凝練出“地方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低成本高效能的音樂教學策略”等實操性主題。結合實際情況,使研修內容更加貼近實際,增強參與感和實效性。
3.2主題凝練:構建“三維度”內容框架
傳統的校本研修模式往往難以滿足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因此,構建基于“學科知識一教學實踐一資源開發”的“三維度”內容框架,能夠有效整合片區教研力量,促進音樂教師專業成長。
3.2.1學科知識維度:聚焦音樂核心素養的片區共研
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通過集體教研、專家引領等方式,幫助教師深人理解音樂核心素養,并探索其在農村課堂中的落地策略。例如,開展片區聯合教研,定期開展“音樂核心素養解讀”專題研討,幫助教師掌握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方法;選取片區內的優秀教學案例,進行觀摩與研討;采用“同課異構”方式,不同學校的教師圍繞同一主題設計不同教學方案,對比分析優化策略;結合農村學生特點,制定適合小規模學校的學生音樂素養評價量表,包括基礎能力測試、表現性評價任務單、文化理解問卷等內容,采用基線測評(9月)、過程記錄(每月)、階段展示(學期中)總結反饋(期末)的實施流程,檢驗學生的音樂素養發展情況,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5]。
3.2.2教學實踐維度:基于農村課堂的片區協作創新
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聚焦“如何在小班化教學中提升音樂課堂實效”,通過協作教研探索適合農村的教學模式。開發“小班化音樂活動庫”(如“微型合唱團”“鄉土樂器合奏”等),建立共享資源庫,各校教師可結合本校實際靈活調整活動方案;針對師資不足的學校,組織片區內的骨干教師開展“走教”活動,進行示范教學。探索“雙師課堂”,利用線上直播或錄播方式,讓優質教師資源輻射更多農村學校;過程中收集各校的共性問題,形成片區研究課題。通過“計劃一行動一觀察一反思”的循環研究,提煉有效策略并在片區內推廣。
3.2.3資源開發維度:鄉土音樂的片區共建共享
農村地區蘊藏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如山歌、戲曲、器樂等),但教師往往缺乏開發和利用的能力。主題式研究利用團隊合作的能力收集、整理地方音樂素材(如錄制老藝人演唱的民歌、整理傳統戲曲唱段等),對采集的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片區鄉土音樂數據庫”。再由片區教師合作開發系列微課,形成“本土音樂微課程”。同時,與當地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合作,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園授課。組織學生參與鄉村文藝活動,讓音樂學習從課堂延伸到生活。
“三維度”內容框架(學科知識、教學實踐、資源開發)能夠有效整合區域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并推動鄉土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未來,可進一步探索“互聯網 + 教研”模式,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強片區協作,使農村音樂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3.3協同研修:多元活動深度融合
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通過校際協同、資源共享和專家引領,為農村音樂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其中,協同研修作為核心環節,通過多元活動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
3.3.1 聯校教研,雙軌并行
線上建立片區音樂教師微信群、QQ群,定期上傳優質教案、微課視頻、課件等教學資源。例如,每月開展一次“優秀教學設計分享”活動,由骨干教師牽頭整理教學案例,供其他教師參考。此外,利用云端存儲技術建立“片區音樂資源庫”,分類存儲樂器演奏視頻、合唱訓練方法等內容,方便教師按需下載。線下開展“同課異構”“跨校走教”等活動,片區學校輪流承辦,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集中研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打破校際壁壘,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3.3.2專家引領,實踐賦能
專家資源的引入是提升研修質量的關鍵。通過“請進來”與“送下去”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高層次專業引領。邀請市、縣教研員或音樂教育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內容涵蓋新課標解讀、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等前沿課題,通過案例分析幫助教師掌握寓教于樂的方法。此外,專家對教師的公開課進行現場點評,聚焦問題,提出改進建議。采用“一課三評”模式(自評、互評、專家評),提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組織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開展示范教學,開展“音樂名師送教行動”,將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入農村課堂,帶動片區教師模仿創新,送教后安排“ 1+1 ”結對幫扶,確保后續指導的持續性。
3.3.3行動研究,驅動成長
片區研修中,鼓勵教師圍繞實際教學問題開展小課題研究。教師通過“計劃一行動一反思一改進”四步循環,不斷優化教學實踐。例如,某片區在研究中發現,利用方言編創節奏游戲能顯著提升學生興趣,這一成果隨后被納入片區共享資源庫。此外,每年舉辦片區教研成果匯報會,優秀課題推薦至縣級評選,增強教師的研究動力。
農村小規模學校的音樂教育發展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努力。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通過聯校教研、專家引領和行動研究的深度融合,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了有效平臺,也為農村藝術教育的均衡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3.4成果輻射:構建長效發展生態
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作為一種新型教研模式,能夠整合區域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然而,如何使研修成果持續發揮作用,并形成長效發展機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從資源建設、影響力提升、激勵機制等方面構建農村小規模學校音樂學科的長效發展生態。
3.4.1提煉優秀案例,形成共享資源包
農村學校音樂教學資源匱乏,教師往往缺乏系統的教學素材。可以通過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收集、整理優秀教學案例,形成農村音樂教學資源包。該資源包應包括本土化音樂素材、多媒體教學資源、分層教學設計等。依托區域教育云平臺或微信公眾號,建立“農村音樂教育資源共享庫”,實現跨校、跨區域資源流通。定期更新資源,鼓勵教師上傳原創內容,形成動態發展的資源生態。
3.4.2組織競賽活動,增強社會影響力
農村學生藝術展示機會較少,可通過組織片區性音樂活動激發其學習興趣,如合唱比賽、器樂展演、校園音樂節等,展示音樂魅力,提升音樂表現力,增強團隊協作能力。教師專業成長需要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可舉辦教學技能大賽、優秀課例評選活動、論文與案例征集活動。
3.4.3建立激勵機制,保障可持續發展
當前農村教師工作負擔重,音樂學科容易被邊緣化。可通過政策引導,將校本研修表現作為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的參考依據,表彰在校本研修中表現突出的教師。教育行政部門可設立專項基金,用于音樂教師培訓,支持教師參加高層次音樂教研活動;用于設備采購,補充樂器、音響等教學硬件。
構建農村小規模學校音樂學科的長效發展生態,需要系統性設計。通過資源包建設、競賽活動推動、激勵機制完善,使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成果持續輻射,最終實現農村音樂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未來,需進一步探索“互聯網 + 教研”模式,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農村師生受益。
4實施保障
第一,政策支持。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音樂教育的投入,制定相關政策,完善制度保障,為農村小規模學校開展主題式校本研修提供支持。
第二,資源保障。學校應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為研修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同時,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校際交流與合作。
第三,師資保障。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建立教師交流機制,促進教師之間互相分享經驗和學習,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第四,評價與反饋。建立研修評價機制,對研修成果進行定期評價和總結反饋。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研修方向和內容,確保研修活動的有效性。
政策支持是基礎,資源保障是條件,師資保障是關鍵,評價反饋是動力。只有多方協同、系統推進,才能確保校本研修取得實效,最終提升農村音樂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5結語
片區主題式校本研修是推動農村小規模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確定需求診斷、主題凝練、協同研修、成果輻射四階段循環推進模式,能夠整合區域資源,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推動農村地區小規模學校音樂教育持續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同時,實施保障措施的落實對研修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成果的應用推廣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進一步探索“互聯網 + 教研”模式,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地域限制,推動農村音樂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寶慶.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發展研究,2022(12):45-52.
[2]田慧生.校本研修的制度創新與專業支持[J].課程·教材·教法,2021(6):32-38.
[3]王鑒.鄉村教育振興的文化使命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23(4):78-85.
[4」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張華.主題式校本研修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1(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