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技術已深度融入社會生活各領域,推動著公共文化服務的形態變革,傳統的文化館已無法滿足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文化活動群眾參與率低、群眾滿意度低、免費開放率低,導致工作開展缺乏創新和特色,各級文化館規模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服務內容的完善、服務形式的更新長期存在問題。文化館必須從傳統的文化工作導向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導向轉變。
縣級文化館是承擔全民藝術普及、藝術創作、非遺保護等職能的基層文化服務機構,其傳統的服務模式、資源配置方式和管理理念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是國家級非遺華州皮影戲的傳承地,當地文化館在數字化建設中形成了獨特模式。筆者以華州區文化館為例展開研究,既能揭示西部縣域文化館轉型的共性困境,又能提煉地域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的創新路徑,對推動鄉村振興與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一、數字化建設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
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是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新陣地、新空間。“互聯網 + ”時代,數字文化館要將文化資源建設的內容與群眾的文化需求相對接,提高用戶意識,運用用戶思維,從用戶需求出發,提供更多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文化資源。1在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同時,充分發揮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陣地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數字平臺建設、數字資源產品優化、新媒體網絡傳播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域覆蓋
數字文化服務打破了時空限制,24小時超長“待機”的線上服務和360度無死角的服務范圍,既能滿足群眾在實體文化館參觀與學習的常規需求,又能實現文化多樣化的自由選擇,服務方式得以延伸,服務效能得以增值。這里指的全域覆蓋,不僅指地域服務上的覆蓋,還包括群眾年齡、藝術種類的全覆蓋。以公共文化云平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臺為抓手,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原則,將文藝演出、品牌活動等各類文化活動數字化,為群眾提供遠程教學、場館預約、培訓報名、作品征集等線上服務,此舉既方便了老年群體,又滿足了中青年受眾線上學習的需求,真正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二)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就是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而數字文化建設無疑是推進文旅融合的最佳方式。運用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勾勒出本地旅游資源畫像,構建旅游出行模型,可有效解決旅游資源點多面廣但集約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增強旅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凸顯地域文化顯著特征
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精準把握群眾需求變化,挖掘本地區豐富的文化特色,讓地域文化更活、更火。例如,為了彰顯渭華起義這一特色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與精神內涵,渭南市華州區文化館采取多種數字化手段挖掘、整理紅色故事,依托紅色故事的線上直播,讓紅色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吸引了大量受眾參與學習,進一步擴大了紅色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化程度
數字文化建設可采用“文化 + 互聯網”的模式,利用云服務、云計算、云平臺等新技術,收集用戶行為數據,根據用戶喜好和需求調整服務內容,從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化程度??h級文化館通過數字平臺,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群體開展培訓,線上播出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藝術教育等數字資源,可顯著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二、渭南市華州區文化館發展概況及數字化建設現狀
(一)華州區文化館發展概況
渭南市華州區文化館始建于1949年6月,是渭南市華州區歷史悠久的公益性文化單位,2016年被評為國家二級文化館,是陜西省群眾文化活動示范基地。華州區文化館現有干部職工28人(2024年數據),內設辦公室、音樂戲劇部、培訓輔導部等5個部門,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館內有多功能廳、書畫展廳、排練室、舞蹈室等15個免費開放空間,提供演出、展覽、培訓等公益服務。近年獲國家級獎項1項、省級獎項4項、市級獎項6項。2022年被列為渭南市基層文化數字化試點單位。
(二)華州區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現狀
1.數字資源建設情況
截至2024年底,華州區文化館累計采集整理非遺項目數字化資源15項,包括華州皮影制作技藝、華州面花制作技藝等,拍攝高清視頻素材時長超過200小時,形成圖片資料5000余張。同時,華州區文化館對館藏的書畫、攝影等藝術作品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了涵蓋2000余件作品的數字資源庫。此外,還整合了當地民間故事、歌謠等文字資料,形成電子文檔300余篇。
2.線上服務平臺搭建
華州區文化館搭建了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線上服務平臺。官方網站設置了數字展廳、在線課堂、文化活動預告等板塊,年訪問量達10萬人次。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文化信息、線上展覽等內容,粉絲數量突破3萬人,月均閱讀量超過5000次。抖音賬號發布的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500萬次,其中部分關于華州皮影的短視頻單條播放量超50方次,有效提升了文化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技術應用實踐
在技術應用方面,華州區文化館引人了VR技術,打造了“云游華州文化館”項目,觀眾通過VR設備可以沉浸式體驗文化館的展覽、非遺展示等內容。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工作人員對線上服務平臺用戶的瀏覽行為、文化需求等數據定期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優化服務內容和形式。
(三)取得的成效與經驗
1.服務覆蓋面顯著擴大
數字化服務的開展使華州區文化館的服務觸達率從傳統模式下的年均2萬人次提升至線上線下合計8萬人次,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服務覆蓋率提升了 40% ,有效緩解了基層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2.文化傳播效果優化
非遺數字化項目的實施使華州皮影戲的年輕受眾占比從15%提升至 35% ,線上平臺成為非遺傳播的重要渠道?!霸贫松缁鸸潯钡然顒颖欢嗉沂〖壝襟w報道,提升了華州文化的知名度。
3.服務成本降低與效率提升
線上慕課、展覽等服務的常態化開展,減少了傳統線下活動的場地、物料成本,單場活動成本降低了近 60% 。同時,數字化管理系統的應用使活動預約、資源調配的效率提升 50% 以上。
三、渭南市華州區文化館數字化轉型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
數字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設備購置、技術開發、資源采集等方面。華州區文化館作為區縣基層單位,財政撥款有限,社會資金引人渠道不暢,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部分項自因資金短缺無法順利推進,數字資源的深度加工、新技術的應用等受到限制。
(二)專業人才匱乏
數字化轉型需要既懂文化業務又熟悉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目前,華州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中,具備專業數字技術能力的人員較少,大多數員工缺乏數字資源管理、軟件開發、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難以滿足數字化建設和運營的需求。
(三)數字資源利用率不高
雖然華州區文化館建設了一定數量的數字資源庫,但是宣傳推廣不足、線上服務平臺功能不夠完善,導致數字資源的利用率較低。部分群眾對文化館的線上服務平臺了解較少,線上文化活動參與度不高,未能充分發揮數字資源的作用。
(四)區域協同不足
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區縣文化館與周邊文化館、高校、企業等的合作交流較少,缺乏區域間的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機制,難以形成數字化建設的合力,限制了文化館數字化轉型的深度和廣度。[3]
(五)文化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不完善
盡管華州區文化館已接人市級數字文化云平臺,但因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共享機制,區館上傳的資源僅占平臺總量的 15% ,且與其他區縣的資源聯動不足。此外,本地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率仍較低,非遺項目數字化完成度僅為60% ,傳統書畫、民間文學等資源尚未實現系統性數字化轉化。
(六)服務模式創新與用戶需求匹配度不足
當前,華州區文化館的線上服務仍以內容展示為主,尚未形成對用戶行為數據的系統采集與分析機制。調研發現,用戶對互動性、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強烈,如“定制化非遺課程”“文化活動智能推薦”等需求,但館內尚未開展相關服務。此外,線上服務的適老化設計不足,老年用戶占比僅為 12% ,低于線下文化服務覆蓋率的 35% ,服務與需求匹配度不足問題突出。

四、信息時代下渭南市華州區文化館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路徑
(一)爭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
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關于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政策支持,申請專項建設資金。同時,探索多元化的資金投人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引人社會力量,以文化項目贊助、聯合開發數字文化產品等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為數字化轉型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二)加強人才培養,打造專業團隊
縣級文化館應積極與高校、職業院校合作,開展定向人才培養計劃,引進數字技術、文化產業管理等專業人才。定期組織文化館工作人員參加數字技術培訓、學術交流活動,提升現有員工的數字化應用素養和業務實操能力。此外,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提高人才待遇,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打造一支專業的數字化建設團隊。
(三)整合文化資源,提高利用效率
進一步整合華州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加強與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家、文化機構的合作,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豐富數字資源內容。同時,優化線上服務平臺功能,加強平臺宣傳推廣,以舉辦線上文化活動、開展數字資源有獎體驗等方式,提高群眾對數字資源的認知度和使用率,充分發揮數字資源的作用。
(四)推動技術創新,提升服務體驗
緊跟數字技術發展趨勢,積極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創新文化館服務模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智能導覽系統,為群眾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運用區塊鏈技術保障數字文化資源的版權和安全。運用技術創新,提升群眾的文化服務體驗,增強文化館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五)加強區域協同,實現合作共贏
加強與周邊區縣文化館的合作,建立區域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數字資源的互聯互通。縣級文化館與高校、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數字文化產品和項目,如與高校合作開展非遺數字化研究,與企業合作進行數字文化產品的市場推廣等,形成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推動文化館數字化轉型向更高水平發展。
(六)構建“全域聯動”的數字資源生態,深化技術賦能與場景創新
1.縱向貫通:對接省級公共文化云平臺,實現非遺資源、培訓課程的跨區域共享。2.橫向協同:聯合教育、旅游等部門,開發“文化 + 教育”“文化 + 旅游”融合課程,如“少華山生態藝術研學”數字導覽項目。3.AI技術的應用:引人智能推薦算法,根據用戶興趣推送個性化內容(如為老年群體推薦戲曲慕課)。4.元宇宙場景探索:構建虛擬文化館,支持用戶通過虛擬化身參與線上展覽、互動演出。5.推動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基于數字化資源,開發IP衍生品,如華州皮影數字藏品、社火主題互動游戲等,運用文化創意提升資源的經濟價值與傳播力。與本地學校合作,將數字化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如“VR皮影制作課”,將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
五、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縣級文化館數字化轉型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h級文化館通過爭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人才培養、整合文化資源、推動技術創新和加強區域協同發展等路徑,能夠有效推動數字化轉型,實現文化館的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渭南市華州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1]王立元.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N].中國文化報,2015-08-13(1).
[2]馬曉悅,張窈.數字文化的崛起:生產、傳播和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4.
[3]白雪華,李國新.文化館藍皮書:建設人民終身美育學校(2021-2023)[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