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壇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匠人智慧。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舉行祭祀的場所,其主要建筑之一的神樂署負責培養祭祀樂舞生,同時它承載著皇家祭祀音樂—中和韶樂,是天壇禮樂文化的代表之一。目前,天壇神樂署作為中國古代皇家音樂展館對社會開放,由神樂署雅樂中心研究、傳承、普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通過展室參觀、舞臺展示、線下和線上活動,讓到此的公眾加深對于禮樂文化的認知,了解古人所留下的智慧,體驗古老的非遺文化。依托于這樣的文化資源,針對社會對傳統文化認知的需求,作者對天壇禮樂文化科普活動進行實踐。通過天壇禮樂文化科普活動背景和開展情況方面分析在社會中推廣普及天壇禮樂文化的意義。
關鍵詞:天壇禮樂文化;中和韶樂;科普活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39
1 活動背景
1.1 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
天壇禮樂文化是以天壇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它展現了古代中國的禮樂制度和儀式。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①,在明、清兩代進行了多次修繕和擴建。天壇作為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天、祈谷等儀式的重要場所,是古代中國農耕文明和封建禮制的集中體現。天壇的布局非常精細,其主要建筑群有圜丘壇群、祈谷壇群、齋宮、神樂署和犧牲所。圜丘壇群是祭天的核心區域;祈谷壇群是祈谷的核心區域;齋宮是皇帝在祭祀前進行齋戒的場所;神樂署是負責培養演奏祭祀中和韶樂人員的場所;犧牲所是飼養祭祀時犧牲的動物。在這些建筑群中,不僅有豐富多彩的建筑形式,還有嚴格的儀式程序和講究的禮儀音樂。明清皇帝祭祀時,使用祭祀禮儀音樂—中和韶樂,源于周代的雅樂。《中庸》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②。意指“中和”一詞代表著中正平和,而韶一詞代表著美好。
中和韶樂作為天壇禮樂文化的載體,它體現了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卓越成就。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于皇家祭祀、朝賀和宴饗的專用禮儀音樂,由天壇神樂署樂舞生負責演奏。中和韶樂又被稱為八音樂,八音指的是用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種不同材料制作的樂器,如金類樂器編鐘、石類樂器編磬、絲類樂器琴和瑟、土類樂器塤以及匏類樂器笙等。這些樂器按照中和韶樂獨有的“金聲玉振”的規律演奏,伴隨整個祭祀儀式進行,通過聲音向上天對話,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論語》中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③,說的是孔子聽到韶樂演奏后,形容這樣的樂曲盡善又盡美,而這里的韶樂指的就是中和韶樂的前身。
中和韶樂融合了禮、樂、歌、舞為一體,在演奏音樂的時候還展示了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祭祀使用的舞蹈稱為八佾舞,佾指的古代樂舞的行列陣型,八佾即八行八列,是祭祀中最高等級。舞者們身著華麗的服裝,根據音樂的節拍和旋律進行舞蹈動作④。舞蹈動作整齊有序,進退自然,展現了中國古代舞蹈的藝術表現力,還傳達了對上天的尊崇和敬仰。
天壇禮樂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中和韶樂體現著傳統文化中敬天法祖的價值觀念,弘揚了中華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
1.2 和合共生的價值觀念
天壇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禮儀制度的代表。樂曲、舞蹈和禮儀規范都成為朝廷官員們必須學習和遵守的內容。這不僅體現了社會的等級和秩序,也呈現了人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然而,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現代社會的崛起,天壇禮樂文化逐漸淡化。但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同時,天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也吸引著眾多游客和研究者的關注和研究。而天壇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通過天壇祭祀禮樂,展現了古代中國社會的高度文明和封建制度的特點,以及自古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價值觀念。它代表了中國古代社會秩序和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3 美美與共的創新發展
天壇禮樂文化科普活動旨在傳承和弘揚天壇文化,引導公眾了解和欣賞其中蘊含的禮樂價值。通過科普活動向公眾普及天壇的建筑特點、禮樂文化、古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科普活動還將展覽、演出、互動體驗等形式有機融合,增強公眾對于天壇禮樂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提高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推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通過這樣的活動還可以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天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市的著名旅游景點,開展科普活動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旅游體驗,提升旅游景點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天壇禮樂文化科普活動不僅體現在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還有助于促進文化教育、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科普活動的開展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和傳承天壇禮樂文化,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⑤。
2 活動情況
2.1 科普活動開展
目前,天壇神樂署雅樂中心圍繞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以講述歷史文化、探究科學原理和樂器互動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在社會上開展天壇禮樂文化科普活動,以下為針對不同群體設計的不同主題活動。
2.1.1 “雅樂開放日”
“雅樂開放日”(圖1)是神樂署雅樂中心持續且定期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互動體驗活動。它是以演出展示中和韶樂為基礎,通過邀請公眾進行互動,深度體驗傳統文化,感受古代音樂魅力⑥。“雅樂開放日”時長設計為60分鐘一場,采用招募制形式。活動現場針對招募家庭設置了多個主題的科普活動,如“走進中和韶樂”“中和之音”“小小樂舞生”,這些都圍繞中和韶樂項目特點開展傳統文化知識和古代科技知識的講授,并配上樂器互動體驗。目前,開展“雅樂開放日”活動100余場次,服務接待游客3000余人,效果良好,并且培養一批固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
2.1.2 “禮樂文化進校園”
“禮樂文化進校園”(圖2)系列互動展示活動是針對學生群體進行設計、編排的教學類互動課程,通過在學生群體間的開展,可以提高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目前已與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精忠街小學、北京市匯文中學、北京市五中、北京中關村二小、赫德私立學校等多所大、中、小學校聯合開展教學活動。
講座地點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個場地,校外活動則是在天壇景區中開展,其中設計了天壇景區參觀、天壇聲學現象探秘、中和韶樂欣賞、愛國主義教育、八音樂器現場科普體驗等多個環節。校內則是通過講座、展演、互動、問答等環節,讓在校師生們不出校門就可以現場感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稱贊。
2.1.3 “走進中和韶樂”
“走進中和韶樂”(圖3)系列互動體驗活動是神樂署雅樂中心針對預約群體開展的天壇禮樂文化系列講座活動。目前聯合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北京市總工會、首都博物館、太廟國學講壇、蘇州留園、中關村二小、北京五中、友好合作單位等舉辦公益大講堂活動。主題從詩經中的古樂器、中和韶樂的前世今“聲”,到科學傳承與發展,系統地、多角度地對中和韶樂進行剖析和講解,贏得廣大觀眾喜愛。
2.1.4 非遺系列課程
神樂署雅樂中心充分發揮國家級非遺中和韶樂的社教功能,創新開發多種多樣的非遺展示形式,針對特定群體進行開發課程。持續開展“金聲玉振”“中國最早定音器—律管”“琴瑟和鳴”等14門非遺課程(圖4),以及“走進中和韶樂”“詩經中的古樂器”共計12講科普講座。目前開展公益社教課程24次,共計48課時,接待家庭近200個、500余人次。
2.1.5 線上科普課堂
神樂署雅樂中心開啟網絡課程模式,創新將課程以直播、錄播的方式呈現在網絡平臺上,大大提高了課程質量的可控性。至今錄制課程20節,總時長超過10小時,從藝術、人文、科技等方面展現課程內容,已在平臺播放有《笙生不息》(圖5)、《古琴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浪漫的八音樂器—琴瑟和鳴》等,累計播放10000余次。
2.1.6 節日系列非遺活動
神樂署雅樂中心針對傳統節日設計非遺系列活動,通過“三人行”講演形式以線上播放傳播中和韶樂,為公眾在節日期間提供多場文化視聽盛宴。每年春節、十一等節假日,按照每期四場、每場40分鐘模式呈現活動內容。已在平臺播放由《宮廷音樂陪您過大年系列—宮廷音樂》、《宮廷音樂陪您過大年系列—尊祖重農》、《禮樂興邦系列—鳳凰來儀》(圖6)、《禮樂興邦系列—琴瑟和鳴》等,累計播放5000余次。
隨著神樂署雅樂中心通過對中和韶樂不斷挖掘和對活動形式不斷創新,使天壇禮樂文化科普活動趣味性更足、互動性更強、科學性更高。
2.2 科普活動意義
首先,天壇禮樂文化活動是一項旨在通過科普和教育的方式,向公眾普及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財富⑦。然而,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背景下,許多傳統文化正逐漸被淡忘。通過天壇禮樂文化活動,可以向公眾普及禮儀和音樂等相關傳統文化知識以及在古人智慧下創造的古代科技知識,從而喚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促使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得以傳承下去。
其次,禮樂文化科普活動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當前,由于社會變革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失去了認同感,對外來文化產生了過分的追崇或模仿。而參與活動,將使青少年更加接觸、熟悉并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從而樹立起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的培養將使青少年更加堅定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并有助于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信的個性發展。
再次,禮樂文化科普活動有助于提升公眾的人文素養。在現代社會,由于競爭激烈、壓力大的現實,人們往往過于關注物質和功利,忽視了精神層面的追求。禮樂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個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能夠引導公眾關注藝術、人文、科技,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通過了解古代禮儀的重要性、欣賞古代音樂的美妙、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公眾能夠提高對美學的敏感度,提升自己的情感修養,塑造高尚的價值取向。
最后,禮樂文化科普活動有助于加強文化交流和理解。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之一,禮樂文化活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參觀者和游客。這些參與者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國家,他們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的價值觀念。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將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有助于加深各國之間的友誼和合作。
綜上所述,天壇禮樂文化科普活動在社會上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公眾的人文素養,加強文化交流和理解,這些活動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不可估量。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和支持這樣的活動,共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⑧。
注釋
①呂厚均,姚安,張偉平.北京天壇回音建筑聲學問題的進一步思考[C]//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第三屆中國技術史論壇論文集.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3.
②馮文楠.先秦儒家禮樂文化的當代反思[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8.
③鞏俐.電視文化節目《朗讀者》的藝術特征及審美內涵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22.
④程冬.奧爾夫音樂理念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10):60-61.
⑤徐曉.當好橋梁紐帶 服務文旅發展全局[N].中國旅游報,2022-07-06(001).
⑥劉月.懷特海古典文化教育思想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⑦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強音[N].福州日報,2021-08-27(011).
⑧顧玲.公共圖書館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C]//湖北省圖書館學會.2018年湖北省圖書館學會年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