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陳列與傳播要從知識、體驗到常識,就必須清楚博物館定義、博物館陳列與傳播、博物館情感以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關系。博物館及其藏品是基礎,博物館陳列與傳播是橋梁,博物館情感體驗是更高層次的追求。這三者緊密聯系、共同提高,才能將博物館陳列與傳播做到從知識、體驗到常識。
關鍵詞:博物館;博物館情感;博物館陳列與傳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17
1 博物館定義的再認識
自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以下簡稱“國際博協”)成立起,關于博物館的定義就一直爭論不休。之前得到較多認可的定義是1974年國際博協給出的,此定義是這樣陳述的:“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不過這個定義也只是一個妥協的結果,每個國家關于博物館的定義都會因為本國的國情而不同。2022年8月,捷克布拉格第26屆國際博協全體大會上,博物館新定義提案以92.4%的贊成票通過,該定義中文版翻譯為:“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它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會各界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
在我國,1956年文化部于北京召開的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博物館的三重基本性質和兩項基本任務,即:博物館是科學研究機關、文化教育機關、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或自然標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質和博物館應為科學研究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兩項基本任務,這就是中國博物館學界習慣上所說的“三性二務”。這些關于博物館定義的認識在不斷修改中與時俱進,原因就是博物館的內涵是非常寬廣并且需要迎合時代的,要十分明確地給出一個永遠不變的定義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創新,才能使博物館的定義永遠保持鮮活和生動。
雖然博物館定義內容常新,但其主要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博物館作為研究收藏機構,將文博考古工作者與藏品及其陳列展示緊緊聯系在一起,而作為教育傳播機構,又搭建起了藏品(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及陳列形式與觀眾之間的互通橋梁。其中,藏品及陳列展示溝通的兩端即是文博考古工作者與普通觀眾,如何讓普通觀眾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既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又增加自己多方面的愉悅體驗,是文博考古工作者持之以恒奮斗的目標。博物館如何將表達的知識或者思想變為人們的常識,可能不僅需要文博考古工作者精心經營策劃,社會財富的積累、社會氛圍中文化知識普遍提高及文化認同、自信普遍增強也是必不可少的。
2 博物館陳列與傳播
博物館陳列是在一定空間內,以文物標本為基礎,配合適當輔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組合成的,進行直觀教育、傳播文化科學信息和提供審美欣賞的展品群體。陳列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功能的主要方式。陳列是博物館特有的語言①。
陳列的目的是傳播,傳播其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博物館陳列與傳播的途徑和形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多元化。博物館陳列與傳播有傳統形式的圖文實物展示、聲光電的烘托等,但是現在這種傳統的形式已經略顯過時,依托藏品展陳設計進行線上線下的傳播已是每個博物館家常便飯式的操作。綜合實力強一點的博物館,將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等技術手段用于教育宣傳也不再稀奇。
二是陳列與傳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變得緊密。過去,博物館陳列的文化傳播意圖可能沒有那么強烈。隨著各地政府期望通過文化旅游業的復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以及短視頻、直播平臺、自媒體的火爆,博物館作為地方歷史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了傳播當地文化的責任。游客首先接觸到的博物館傳播形式就是其基本陳列和臨時陳列,博物館的陳列做得好,在網絡環境下就極有可能“出圈”,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
三是加強觀眾參與感與體驗感。不少博物館開展博物館之夜活動,或者設置場景任務,讓觀眾親身參與到探尋文化的旅途中,通過以人為中心、多感官的參與體驗,感知博物館帶來的情緒價值。
3 博物館情感
博物館情感不是一個小的概念,它包含著知識情感、道德情感、審美情感諸多發生在博物館中的情感現象,是一個大的范疇②。如果說博物館中的藏品,即文明的見證物是博物館的物質基礎的話,那么博物館情感就是博物館上層建筑中的思想意識了。博物館中藏品的數量與質量決定著這個博物館的實力,如大英博物館擁有600多萬件世界各地的精美文物,這是其成為世界著名博物館的基礎。同時,藏品的數量與質量也決定著博物館情感的豐富與否,而情感正是吸引參觀者的一個重要方面。可想而知,一個沒有實在藏品的博物館,其展覽必將是枯燥無味的。
蘇東海先生說過:“一個博物館的軟實力主要存在于博物館的藏品和博物館人才之中,物和人是博物館軟實力的基礎……藏品實力是軟實力中的核心。”相對于藏品中的知識領域,其情感領域更美妙、更廣闊,可以說是核心中的延伸部分,就如蘇東海先生所說,是博物館文化魅力的基礎。
博物館情感以三種狀態存在著—原始情感、藏品情感和展品情感,三者是遞進關系③。博物館中每一件藏品,不論是有實體存在的文物標本,還是無實物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都蘊含著歷史、人文的溫度,都是特定時期、特定人群傾注情感而產生的文明載體。這些載體進入博物館成為藏品后,即進入了文博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領域范圍之內,學者們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考據,給出該藏品的文字說明。這些說明文字可簡略、可翔實,但都經過了研究人員的深思熟慮,成為該藏品在博物館陳列與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藏品進入博物館陳列與傳播環節,自然變成了展品,“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以說,一件展品進入公眾視角,其就被賦予無數個觀眾的情感。如何激發這些情感朝著歷史文化的真實知識發展,并成為人們的常識,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
博物館要想讓展品背后流露的情感與參觀者的情感同頻共振,就要依靠別出心裁的陳列和傳播方式。要做到這一點屬實不易,且不說藏品本身所蘊含的背景知識能不能被深入挖掘出來,單就觀眾的喜好也是紛繁復雜的,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契合點,是一個相當困難的研究課題。當然,每件文化遺產都有其特殊性,文博考古研究者不可能都做到回應觀眾的情感投射,需要根據不同文化遺產特征,針對性設計陳列、傳播方式,不斷探索、觸及觀眾的情感點,說不定就有成功的案例。
4 博物館陳列與傳播:從知識、體驗到常識
博物館、博物館陳列與傳播和博物館情感三者緊密聯系,都在以博物館受眾,即以人為中心,增強人們的情感認同,做到知識、體驗到常識的升華。
知識、體驗、常識可以說是博物館陳列與傳播所要達到的由低級到高級的三個階段,其中知識的傳播是博物館陳列所要達到的第一個階段,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無論是在博物館的何種定義中,都不會少了知識的傳播,這是博物館社會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我國,博物館就被定義為文化教育機關(“三性”之一)。當然,雖說知識的傳播是博物館陳列的第一階段,但是其中的學問也是博大精深的。這就關系到博物館陳列設計了,這是一門藝術。對于普通的到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來說,知識的傳播主要靠每件文物的標簽和講解員的講解來實現。例如,一件藏品的標簽上寫著“青花花卉紋盤 清·乾隆(1736—1796)”,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只是說明了這件器物的名稱和大概年代,還需要講解員的詳細講解,這就是知識的傳播。有些博物館會把知識的傳播做得很巧妙和細膩,而不是進行生硬的灌輸。
知識的傳遞只是第一層次,為了更好地做好博物館陳列與傳播的工作,還要將這個層次提升,那就是體驗。何為體驗,就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說到底,體驗也是為了認識事物,獲得知識。美國21世紀博物館教育課題研究中就建議把博物館教育改稱為“博物館學習”,或稱為“博物館體驗”④。蘇東海先生還說:教育界把教師、教材、學生視為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鐵三角關系,那么博物館就是把陳列者、陳列和觀眾構成鐵三角關系,不過是把觀眾作為主導方,這就是博物館教育的特殊性了。
把觀眾作為主導方的博物館教育就是一種體驗式的教育方式。但是,體驗也并不是都是觀眾所喜愛的,如何把體驗真正變為每一個觀眾都向往的,這就不僅在于體驗蒼白無力的知識了,而在于體驗豐富多彩的情感。
博物館的情感領域比知識領域大得多、美妙得多。博物館的魅力因之會更強烈地釋放出來⑤。如何表現出博物館情感呢,如何讓觀眾更好地體驗呢?博物館情感主要蘊含在館藏藏品情感中,所以要表現出博物館情感,就要將每一件文物的情感表現出來。
筆者認為,具體的操作方法有三種:
一是在文物搜集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整理搜羅,還要關注文物背后的小故事,可以包括其本身的故事、收藏者的故事等。每個人都喜歡有代入感的故事,這些小故事尤其能抓住人們的眼球。例如,一封戰場上戰士寫給家人的家書,其在和平年代的現在就是一個飽含情感的文物實物,我們不僅要介紹關于這場戰爭的具體知識,也要把其中的酸甜苦辣展現出來,讓觀眾們體驗情感的波瀾起伏,至于具體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影、音都是可以的。
二是在陳列設計中,要獨具匠心,發揮想象力,營造一個讓觀眾思緒萬千、遐想翩翩的陳列環境。當然這是非常復雜的,要在陳列工作中的每一個程序中精心設計,如策劃選題、總體設計、內容設計、形式設計、制作布展中等。這是一種設計藝術,需要系統地學習。只有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才能擁有體驗的感覺,才能讓觀眾認同博物館所要展示的思想內容,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價值。筆者認為,互動交流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讓觀眾有處于主導地位的體驗。
三是在博物館陳列過程中,要充分讓觀眾體驗到主人翁意識,也要讓觀眾感受人文主義情懷。蘇東海先生在他的論文集中提到了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個講解員,她始終側著身子說話,使觀眾能親近展品。她簡短的講解能不斷引起觀眾對展品的興趣,這是一種橋梁的作用。這也是一種人性化服務,當然,這種人性化的服務不只表現在這一個方面,需要陳列者的細心以及周到考慮。
所以,博物館的陳列與傳播如果要從知識跳躍到體驗,就得從博物館藏品實物跳躍到博物館藏品情感。2023年元宵節,安徽博物院舉辦的博物館之夜活動中有個“絲路奇遇記”環節,就是依托“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設計的情景劇本體驗活動,形式有文物細節觀賞、歌舞、話劇、手工、解謎等,100名玩家化身絲路上不同國度的匠人與商人,穿越千年,體驗一段絲路上的奇幻故事。整場活動不僅讓參與者們了解一件件文物背后普通人的情感表達,也讓古代文物平添了現代人的情感烙印。
每一座博物館,無論是大型博物館還是小型博物館,其文化知識內容都是浩如煙海的,其展品表達的情感都是千姿百態的。古代人和現代人、不同地域的人們的感情是互通的,可以說在博物館中就能體會到社會百態、人間冷暖。
博物館陳列與傳播的第三個層次是常識。何謂常識,即普通的知識、眾所周知的知識、一般的知識。可以說,這個層次現今還沒有達到。對于一大部分普通觀眾來說,博物館參觀可能只是為了打卡、獵奇,或者僅僅是為了學習而組織參觀。當參觀博物館成為人們的常識,每一件有形或者無形的“展品”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消遣中的一部分,這就是一種情感的升華,以至于人們已經處于這種情感下卻不知道自己正在體驗,那是一種不知不覺的狀態。
如何達到這一種狀態,當然需要文博考古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但是,這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心去發現,用情感去觸及。現今社會也許確實存在著信仰和情感的危機,就像蘇東海先生所說:“情感危機并不是社會缺失情感,而是人的物質情感的追求超越了精神情感的追求。”人們不注重自己的精神文化文明建設,而放縱了自己的物欲。高尚的情感建設不能光靠說教,更重要的是高尚情感的感召和教化⑥。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物質財富達到一定階段,人們確實意識到了精神情感也是很重要的,那么博物館將是他們接受精神文化熏陶的一個絕佳場所,并且這也將成為他們的常識,成為全人類的常識。
5 小結
“博物館陳列與傳播:從知識、體驗到常識”,這是貫穿博物館定義、博物館陳列與傳播及博物館情感等眾多文博知識的一個綜合體。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尤其是文物考古、博物館的工作者們深刻理解博物館的功能、創新陳列與傳播方式方法、深入闡釋文化遺產的知識內核和情感內涵;有助于讓文化消費者了解知識、獲取更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上升到參觀博物館成為社會中的一種普遍共識,增強全社會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注釋
①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46.
②⑤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44.
③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45.
④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38.
⑥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