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作為紅色文化遺產的重要省份,擁有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這些資源不僅承載了厚重的歷史記憶,更為新時代文化藝術的創新提供了獨特的素材。文章結合江蘇地區的紅色文化遺產特點,探討其在公共藝術服務中的應用現狀與問題,提出從藝術形式創新、文化敘事重構以及數字化發展等多維度的創新設計策略。研究旨在通過公共藝術服務激發紅色文化的時代活力,為江蘇的紅色文化傳承提供一些可能的實踐借鑒。
關鍵詞:紅色文化遺產;公共藝術;設計創新;路徑探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41
江蘇是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革命遺址和歷史紀念場所,如雨花臺烈士陵園、新四軍紀念館等。紅色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其保護與傳承始終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然而,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在當下面臨著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尤其面對年輕一代時,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何通過創新設計策略,讓紅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亟須解決的現實課題。通過公共藝術服務介入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不僅能夠拓寬紅色文化的表達方式,還可以通過藝術的普及性和創新性,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能。這種融合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能深化公眾對革命歷史的認知,激發愛國熱情;另一方面,通過藝術化的呈現方式,增強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此外,這一過程還推動了公共藝術形式的多樣化發展,提升了社會審美水平。本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與實踐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江蘇紅色文化遺產與公共藝術服務的融合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創新設計路徑的策略。
1 江蘇紅色文化遺產與公共藝術
江蘇的紅色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包括革命遺址(如雨花臺烈士陵園)、紀念館(如新四軍紀念館)、文獻資料(如《新四軍抗戰史》),以及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革命歌曲)。這些文化資源以其深厚的歷史內涵和精神價值,為公共藝術服務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例如,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的雕塑群不僅再現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風貌,還通過現代藝術形式與當代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圖1)。
從空間展示的維度探究,紅色文化遺產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能夠通過巧妙的空間設計增強傳播效果。以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例,其入口處的大型雕塑群和延伸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步行軸線,賦予游客沉浸式的參觀體驗。再如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區域,通過設置紅色主題雕塑,使空間敘事與視覺體驗緊密結合,強化了游客對相關革命歷史的印象(圖2)。
從敘事藝術的層面剖析,江蘇的紅色文化公共藝術項目注重通過故事化的藝術表達,吸引更多觀眾的參與。例如,新四軍紀念館的展覽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將重要戰役場景以動態展示呈現,配合音效和燈光效果,使觀眾在觀看中深刻體會到革命年代的緊張與悲壯。敘事藝術的使用使歷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文化內容(圖3)。
從情感共鳴的維度審視,公共藝術憑借獨特的表現形式,有力地推動觀眾與紅色文化在精神層面的深度交融。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例,館內的一系列藝術創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的設計獨具匠心,一個個大小不一、深淺各異的腳印,仿佛在默默訴說著幸存者們在那段黑暗歷史中艱難前行的沉重步伐,每一個腳印都承載著無法言說的苦難與堅韌(圖4)。此外,館外的主題雕塑《家破人亡》更是以其極具震撼力的視覺形象,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撞擊著觀眾的心靈。雕塑中,一位悲痛欲絕的母親,雙手緊緊地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呼號,她那扭曲的面部表情和悲憤的肢體語言,將戰爭帶來的巨大傷痛以一種直觀而強烈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圖5)。觀者無不被這強烈的情感沖擊所感染,眼眶濕潤,心中充滿了對戰爭的痛恨與對和平的珍視。這種情感共鳴的產生,使觀眾與紅色文化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聯系,讓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深深地扎根于觀眾的內心深處,成為他們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綜上,通過空間展示、敘事藝術和情感共鳴三個維度的深入結合,江蘇紅色文化遺產與公共藝術的交融呈現出豐富的可能性,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有效的路徑。
2 遺產現狀與公共藝術問題分析
近年來,江蘇在紅色文化藝術表達領域積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館打造的多媒體互動展覽,運用了動態畫面、逼真的聲音效果以及前沿的數字化技術,將革命烈士們波瀾壯闊的光輝事跡鮮活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在展示過程中,屏幕上閃爍的歷史影像與激昂的背景音樂相互交織,仿佛將人們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烈士們的堅定信念與無畏勇氣(圖6)。
南京的中山陵也別出心裁地結合紅色歷史主題,設置了獨具匠心的藝術裝置和雕塑。這些公共藝術作品巧妙地融入周邊的自然景觀與歷史建筑中,游客漫步其間,不經意間便能與這些承載著革命精神的藝術作品相遇。它們或是以簡潔而有力的造型詮釋著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是通過細膩的材質與精湛的工藝傳遞著先輩們的崇高理想,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與歷史古跡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沉浸于革命精神的濃郁氛圍之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洗禮。
然而,在這些積極的嘗試背后,實際運作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項目在創意方面存在不足,局限于傳統的展示方式,缺乏新穎的表現手法與獨特的藝術視角。如某些紀念館的展覽僅僅是簡單地陳列文物與圖片,配以單調的文字說明,未能充分挖掘紅色文化遺產背后的深層故事與情感內涵,難以激發觀眾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致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無法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地域分布來看,江蘇省相對優秀的紅色文化遺產公共藝術服務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如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這些城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與較高的人口密度,為紅色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相對而言,一些鄉鎮與農村地區,也擁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如一些戰斗遺址、地方革命英雄的故居等,因缺乏資金投入、專業人才支持以及有效的宣傳推廣,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導致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受到極大限制,無法深入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難以在基層群眾中形成廣泛的文化影響力。
在數字化手段的應用方面,很多紅色文化場館已經做了一些初步的嘗試,但在線平臺和虛擬導覽等數字化技術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部分紅色文化場館的線上平臺僅提供簡單的基本信息介紹,缺乏深度的互動體驗功能。虛擬導覽也往往只是對場館的平面展示,無法真正實現讓觀眾足不出戶便能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紅色文化魅力的目標。年輕一代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受眾群體,他們成長于數字化時代,對互動性、新穎性有著極高的追求。現有的傳播方式顯然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難以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導致這一關鍵群體在紅色文化活動中的參與度不足,使紅色文化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3 創新路徑與實踐探析
江蘇紅色文化遺產的公共藝術服務要想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必須在藝術形式、文化敘事和數字化發展等多個關鍵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創新與變革,以契合新時代受眾日益多樣化的傳播需求。
在藝術形式的創新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以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紅色文化資源為例,可以精心設計一款基于其歷史背景的虛擬互動游戲(圖7)。在游戲中,玩家仿佛穿越時空,化身為革命時期的英勇志士,通過完成一系列充滿挑戰的任務和逐步解鎖隱藏的劇情線索,深入探尋烈士們在艱苦環境下的英勇抗爭歷程。玩家可以在虛擬的戰斗場景中制定戰略、傳遞情報,親身感受戰斗的緊張與殘酷,從而深刻理解烈士們為了理想和信仰所做出的巨大犧牲。
此外,互動裝置和動態藝術展覽也是增強公眾參與感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南京夫子廟的秦淮燈會期間可以舉辦紅色文化主題互動展,巧妙地將傳統的秦淮文化與紅色文化相融合。當游客步入展區,先進的感應設備會自動觸發精心設計的故事情節,通過絢麗多彩的燈光變化、逼真的音效模擬以及動態的影像展示,將游客帶入一個充滿歷史韻味與情感張力的紅色文化世界。游客可以通過操作觸摸屏幕、手柄等與展覽中的裝置進行互動,參與到歷史事件的演繹中,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方式可以吸引大量年輕游客的熱情參與,極大提升了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圖8)。
在文化敘事方面,關鍵在于將革命歷史轉化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故事性表達,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語境。比如,可以將新四軍抗戰的英勇事跡改編為一部精彩紛呈的情景劇。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深入挖掘歷史細節,塑造出性格鮮明、形象豐滿的人物角色,從新四軍戰士的個人成長經歷、家庭背景,到他們在戰斗中的情感起伏與內心掙扎,全方位展現人物的復雜性與真實性。在演出過程中,可以邀請公眾積極參與,無論是作為演員親身演繹歷史角色,還是作為幕后工作人員協助演出,都能讓他們在實際參與中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的偉大力量(圖9)。
同時,積極與流行文化緊密結合也是拓寬紅色文化傳播渠道的重要方式。以音樂領域為例,可以創作一系列以“江南抗戰”為主題的原創歌曲。這些歌曲在旋律上融合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使其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傳唱性,易于被大眾接受和喜愛。歌詞則緊扣江南地區抗戰的歷史背景,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從江南水鄉的獨特地理風貌到軍民齊心抗戰的熱血場景,將歷史與情感融入每一個音符之中。通過短視頻平臺的廣泛傳播,配合精美的音樂視頻制作,展示江南的美麗風光與抗戰遺跡,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與共鳴,讓紅色文化借助流行音樂的翅膀飛得更遠。
數字化發展無疑是未來紅色文化遺產公共藝術服務的重要方向。江蘇省應當大力開發功能完備的虛擬導覽與綜合性數字平臺。通過高分辨率的全景虛擬體驗技術,將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新四軍紀念館等重要場館的每一個角落、每一件珍貴文物都細致入微地呈現在網絡平臺上。觀眾通過電腦或移動設備,可以自由選擇參觀路線,放大觀察文物細節,還能借助虛擬語音導覽功能,聆聽專業講解員深入解讀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價值。同時,設計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手機游戲或動畫短片也是吸引年輕人的有效手段。可以設計一款以“重走長征路”為主題的解謎游戲,將長征途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地理環境轉化為游戲關卡和謎題線索。玩家在游戲過程中,需要運用歷史知識和智慧解開謎題,規劃行軍路線,克服重重困難,在虛擬的長征之旅中感受革命先輩們的堅韌不拔和頑強意志。而動畫短片可以采用精美的畫風、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劇情,講述江蘇本土的紅色故事,如地方游擊隊的英勇戰斗、地下工作者的秘密行動等,讓年輕人能夠深入了解家鄉的紅色歷史,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4 結論與展望
江蘇在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領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本文通過對江蘇省紅色文化遺產與公共藝術服務的全面剖析,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具有創新性和可行性的設計策略與實踐路徑。這些策略在堅守紅色文化深厚歷史底蘊的基礎上,可以充分融合現代藝術的多元表現形式與先進的科技手段,為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傳播開辟了切實可行的道路。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深度應用,我們有理由期待紅色文化遺產能夠以更加生動、形象、互動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通過持續的探索與創新,江蘇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樹立紅色文化保護、傳播與傳承的典范,為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讓紅色文化的星星之火在中華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勢,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應進一步推動專業的人才隊伍建設,應涵蓋藝術創作、數字化技術開發、文化研究與傳播等多個領域人才,為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同時,也應積極鼓勵公眾廣泛參與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工作中,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讓紅色文化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使江蘇的紅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為社會的文化繁榮與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君.公共藝術在傳承紅色文化中的應用探析:以廣州市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4(5):65-72.
[2]崔建周,徐群征,陳蘭榮.新時代江蘇“紅色文化+”創新發展對策研究[J].記者搖籃,2024(11):18-20.
[3]徐峻嶸.江蘇紅色文化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12):157-167.
[4]牛志遠,尹曉彤,向師師.智能科技耦合傳統工藝的設計轉型路徑[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6):70-75.
[5]牛志遠,楊佩璋.大型泥塑《農奴憤》的價值考證及意義評價[J].美術觀察,2022(10):70-71.
[6]楊佩璋,向師師.“藝科融合”的文物修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教學實踐[J].裝飾,2023(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