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摩崖題刻可以理解為刻在石上的文字,是中國文化史的重要遺產,是保存和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承擔著傳播媒介的任務,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對于書法、文字、歷史、文物保護等學術研究有著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在三門峽靈寶市五畝鄉,至今留存著明代和民國時期的兩處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研究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不僅能了解當地在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影響下形成的文化及其內涵,還能加強對題刻書跡的保護與傳承,為當地保護傳承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霧雨崖;題刻;文字;書跡;保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33
0 引言
項城暮雨位于三門峽靈寶市五畝鄉,因項羽曾駐軍于此,使其成了著名的靈寶八大景之一,當地人稱它為“霧雨崖”。此地至今留存著明代和民國時期的兩處摩崖題刻書跡。其中,青玉峽題刻地理坐標:北緯34°27′5.177″,東經110°54′11.164″,海拔548米;玉虹泉題刻地理坐標:北緯34°27′7.513″,東經110°51′20.336″,海拔580米。現尚未核定為保護單位,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為不可移動文物中的摩崖題刻,整體保存狀況較好。從有關史料考證,該題刻分別始于明代和民國時期,雖年代久遠,但內容字跡依稀可辨,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深山摩崖題刻書跡,但其基礎資料、學術考察和研究卻十分欠缺。因此,龍門石窟研究院調查組對霧雨崖這兩處摩崖題刻書跡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簡述如下。
1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的環境概況及人文背景
1.1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環境概況
霧雨崖題刻所在地處于華北地臺南緣,屬華北地臺南部邊緣豫西斷隆的組成部分,南鄰秦嶺地槽褶皺系。所在區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嚴寒少雨,夏秋酷熱潮濕,年平均氣溫13.9攝氏度,平均年降水量657.2毫米,降雨量集中在每年7~9月,7月最多。地勢西南東北走向,東西偏窄,南北狹長,地表由山地、塬澗和河川階地組成。五畝鄉境內最大河流為弘農澗河,流向自南向北,長13.8千米。五畝鄉山嶺起伏、溝壑縱橫,題刻位于深山處一南北走向的深溝之中,兩側均為險峻山峰,地處偏僻,罕有人至,自山腳登山近兩小時才能到達。周圍植被生長茂密,有山間小溪經過,形成一處天然的峽谷,而青玉峽題刻就位于峽谷底部,玉虹泉位于山腰的一處瀑布旁。
1.2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所在地人文背景
五畝鄉文化底蘊深厚,龍的傳說遍及全鄉的村村寨寨,滋潤著境內的山山水水,五畝、盤龍、臺頭、長橋、躍天嶺等地名獨具“龍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龍鄉”因此得名。歷史上多位名人在五畝逐鹿、隱居、題詠,勝跡處處,是人文薈萃之地。
2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內容
青玉峽題刻書跡雕刻于山中水潭之上的一塊巨大的虢州石上部,石高4.53米、寬3.40米,大致呈倒三角形。青玉峽題刻呈一行雕刻,現存摩崖題刻3字“青玉峽”(圖1),其中“青”字高83厘米、寬67厘米,“玉”字高70厘米、寬70厘米,“峽”字高80厘米、寬70厘米,字跡清晰可辨,為民國時期政聲顯赫的布衣將軍馮玉祥所題。
玉虹泉題刻書跡位于青玉峽上行約五百米處,需登山到達。途中流水潺潺,風景宜人,十步一灘,步步有景。到達目的地后,崖高流急,高崖上部細流如瀑,中部有突出巨石,濺瀑如珠,珠散如雨,雨漫似霧,蔚為壯觀。霧雨崖下的巨石上,鐫刻著明代天官之子許倓所留下的題刻書跡“玉虹泉”,玉虹泉題刻現存摩崖題刻7字,其中,“玉虹泉”題刻呈一行雕刻,其中“玉”字高35厘米,“虹”字高32厘米,“峽”字高45厘米;“明許倓題”成一列雕刻,均高20厘米,位于“玉虹泉”題刻右側,字跡清晰可辨,內容為:“玉虹泉 明許倓題”(圖2)。
3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背后的歷史文化
摩的本義是指“摩擦”,崖即天然的石壁,摩崖一詞常與“題刻”連用,即在山崖上刮摩、在石頭上刻畫①。我國大多數摩崖題刻都存在山間的石壁或山崖上,山林在古代常常是帝王祭拜的去向,同時也是詩人隱居之地和僧人傳習之所在,因此山林常留有摩崖題刻。
霧雨崖歷史悠久,景致蔚為壯觀,是“靈寶八大景”之一。曾任清代靈寶縣(現靈寶市)知縣的初遠方有詩云“荒村名以憤王標,星厄寒流鎖寂寥,不盡重瞳垓下淚,至今灑作雨瀟瀟。”說的就是項羽曾經在此駐軍,在鴻門宴后留下千古遺憾的故事。民國版《靈寶縣志》載:“項城村后,石崖陡峭,水從上而下,激成瀑布,望之成雨,以勝景也。”,這些記載證實了霧雨崖具備的深遠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②。
時至今日,霧雨崖兩處馮玉祥和許倓的摩崖題刻書跡依然引人注目。
馮玉祥,譜名基善,字煥章,人稱“布衣將軍”,戎馬一生。馮玉祥不僅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愛國進步將領,也是一位書法家。他幼年失學,但畢生勤學,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著較高造詣,對書法和繪畫也頗有研究③。不僅自己勤練書法,也鼓勵友人勤練書法、提高素質。1922年5至10月任河南督軍,1927年任河南省主席,在豫影響深遠。馮玉祥在河南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跡,殊不知這位大名鼎鼎的將軍因何到此題下這一書跡,是游山玩水,還是軍務所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行至霧雨崖時留戀眼前的景致,而鐫刻在此的。不知他當時是否看到300多年前,與他一樣在霧雨崖駐足賞景的許倓所題寫的玉虹泉書跡。
許倓,字靜夫,是明代天官許進的孫子、許論的兒子。嘉靖三十一年(1552)任戶部郎中(正五品)、湖廣衡州知府(正四品),后加贈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掌錦衣衛、右軍都督府右都督。許倓自小受祖輩影響,才學過人,又頗具武將風范。許倓不但擅長文學,而且多才多藝,萬歷十五年(1587)作《四公像譜序》。嘉靖年間在戶部任職時,因常到京畿巡邊瞭哨,寫出不少膾炙人口的軍旅詩,如:“古北關前月似霜,石塘嶺下塞云黃。鳴笳剌剌邊聲起,多少征人盡斷腸。”晚年的許倓告老還鄉后賦閑在家,來到五畝項城村,依霧雨崖將避暑山莊師家寨建在此地。沿著師家寨旁的溪水前行約兩千米處,周圍山峰連綿似屏,一幕水霧自高處傾灑而下,在風中飄揚成煙雨,許倓大喜,隨即在身旁崖壁題字“玉虹泉”三個楷書大字,在這青山秀水上鐫刻他的人生痕跡,鑄就輝煌的不朽。其實,不僅許倓文采出眾,許氏家族文學甚有成就,三世之中擅長詩詞文賦者代代有之,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
摩崖題刻書跡價值的體現同所在環境息息相關,因此,為更好地挖掘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的價值,有必要對其進行詳細的保護現狀調查,從而為研究該區域題刻書跡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更多資料。
4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的保護現狀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不可移動文物中的摩崖題刻,整體保存狀況較好,因其所處位置偏僻,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但其處于野外地段,受風雨剝蝕等因素,促進巖體表面風化。由于有裂隙的存在,自然雨水、大氣水等不能及時揮發,造成了微生物和草本植物的生長。經現場調查與研判,霧雨摩崖題刻存在的病害類型主要有穩定性、裂隙、表面污染、風化、植物及生物等,多種病害共同脅迫。
4.1 病害類型、分布及特征
青玉峽摩崖題刻書跡從現狀看共有以下主要病害:①裂隙,題刻左下部分布有1條長2.2米的縱向裂隙。②表層風化,雨水及凝結水會順沿裂隙下滲,長此以往,將會加速其風化作用。③生物病害,在巖石表面和底部還分布生長有微生物,也會對其造成不利影響(圖3)。
玉虹泉題刻書跡從現狀看共有以下主要病害:①裂隙,在其賦存巖體上分布有2條間隔20厘米的平行層面裂隙,題刻右側存在卸荷裂隙,因裂隙位置均較高,未能測得其長度數據。②表層風化,題刻所在巖石表面存在泛鹽現象及溶槽。③表面污染,題刻表面整體存在水銹結殼。④生物病害,巖石表面分布生長有微生物(圖4)。
4.2 病害形成機理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所賦巖體的主要病害為裂隙、風化及生物等病害,這些病害的形成與其賦存巖體及其周圍環境有密切關系。雨水和地表水通過直接沖刷,一是對題刻書跡表面產生較大的機械沖擊力,水的直接沖刷可將巖石中的可溶性膠結物和巖鹽帶出,直接增大了巖石表面的孔隙率和酥松度。二是地面流水攜帶的雜質在巖石表面日積月累形成的水銹結殼,影響題刻書跡外觀。同時,受陽光暴曬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下產生風化,降低了巖石的抗風化能力。題刻書跡所在區域雨水充沛,河水、地下水以及深山密林中環境濕度較高,加上有裂隙的存在,自然雨水、大氣水等不能及時揮發,導致微生物和草本植物生長。植物生長茂盛,根劈作用也是加速裂隙發育的一個重要原因,對題刻書跡造成不利影響。一年四季隨季節的變化,干濕交替以及溫濕度變化的影響,是受自然因素等所形成病害的主要原因。
5 相關問題探討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長期處于風吹日曬的自然環境中,在一年中受四季變化而導致的干濕交替以及溫濕度變化的影響。尤其是夏季炎熱季節,突遇暴雨,雨水直接澆注于巖體上,冷熱相擊,容易形成開裂、剝落。
鑒于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所在位置處于大山深處,人跡罕至,缺少人為的保護措施,筆者建議有專門的文保員定期清理其周邊的植物,防止植物根系對題刻書跡所在巖體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同時定期巡視,防止裂隙進一步發育而造成文物載體因穩定性問題而坍塌破壞,從而影響到文物本體的保存。
6 結語
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承載了兩個不同時期的文字文化,他們或因公所至或回鄉駐足來到此地,皆登上霧雨崖,受此地自然風光的感染寫下了垂留千古的摩崖題刻書跡,體現了當時霧雨崖優美的山水景致,也表明霧雨崖在當時已經屬于旅游景點。筆者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霧雨崖摩崖題刻書跡的文化意義進行了粗淺的分析,并描述了其保護現狀,提出了進一步保護的方法,希望能引起相關人士對于摩崖題刻書跡歷史文化意義的深刻認識。這些重要人物的摩崖題刻書跡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實物文字資料,對研究霧雨崖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和較高的參考價值。
注釋
①王曉靜.北京地區的摩崖石刻概述[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②孫椿榮.靈寶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35.
③賈熟村.馮玉祥怎樣研究書畫藝術[J].宿州學院學報,2012,27(9):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