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9月,甘肅省正寧縣博物館對正寧縣山河鎮移風村移風小學發現的墓葬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清理發掘古墓葬一座,為平頂磚室墓葬。墓葬出土各類器物15件(套),以青銅器和鐵器為主,并有罕見的四神紋青銅染器和完整漆木類文物出土。該墓葬時代為西漢晚期,豐富的出土器物為研究隴東南地區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葬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隴東南;正寧縣;墓葬;西漢墓;染器;龜座鳳鳥銅燈;四神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05
移風小學墓葬位于甘肅省正寧縣山河鎮移風村S26高速連接線西邊。北距正寧縣開源路約550米,西距移風村文化中心約200米,東距S26高速連接線150米,南側為移風村村民住宅。中心地理坐標北緯35°47′20″,東經108°34′38″,高程1424米。2021年9月,修建南苑幼兒園的工程車輛作業時墓頂塌陷,墓室暴露。正寧縣博物館隨即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古代墓葬一座,出土陶器、銅器等遺物15件(套)。這些出土的精美器物,多件為該地區首次發現,現在由正寧縣博物館全部登記入藏。移風小學漢代墓葬出土的幾件精品器物介紹如下。
1 出土器物
①青銅壺(圖1)。完整。壺身整體素面,圓形蓋,蓋中有一橋形小鈕;子母口,平蓋,束頸、溜肩、圓鼓腹,矮圈足。肩部飾一周素面寬紋帶,腹中部左右有對稱的橋形耳。高18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8厘米,腹徑16厘米。②青銅鈁(圖2)。完整。帶蓋,鈁身素面,方形子母口,徑稍短,圈足方形,器最大處在腹部,腹部稍鼓且深,腹肩飾有兩鋪首銜環,鋪獸的兩耳下端卷曲,尖端向內曲下,與眉的上端連接,上部正中似羊角內卷,下部突出鼻藝呈三角形,似作重眉、重目。肩和腹之間并無明顯分界,其口為唇式,外折斜向下,口沿上部呈平口;蓋呈覆斗狀,上部方平,中間飾一橋形小鈕,邊緣為子母口,與口吻合,全身再無其他紋飾。通高21厘米、口徑7厘米,腹徑最寬處12厘米、底徑8厘米。③龜座鳳鳥銅燈(圖3)。完整。由三部分組成,頂部為淺圓盤形燈盞,盤腹壁直,一側置短曲柄,末端呈橢圓形,可執,可轉。中間為一展翅鳳鳥燈柱,鳳鳥昂首翹尾,頸長伸,鳳首頂一喇叭形燈盤,鳳足穩踏龜背之上。下部以神龜為底座。神龜雙目圓睜,也作仰首形,龜背刻紋清晰可見。鳳鳥展翅欲飛,神龜躍躍欲試,整個造型充滿了動感與活力。通高17厘米,燈盤直徑10厘米,燈底盤直徑19厘米。④鳳鈕銅鼎(圖4)。完整。通體素面,長方附耳,耳外撇,圜底深鼓腹、蹄形三足,腹部裝飾有一周弦紋,覆盆式蓋,蓋面微鼓,上有三個鳳鳥狀鈕,可卻置,高卷的鳳首與翹起的尾組成鈕,呈三角對等排列,鳳羽翼豐滿,整體造型別致優雅。高19厘米、寬24厘米,腹直徑21厘米,耳距22厘米,耳高4厘米、寬3厘米。⑤四神紋青銅染器(1套2件,圖5)。完整。整套器物由耳杯、爐體、承托器3部分組成,配套使用;爐體下部為梯形,上有弦紋裝飾,一側有曲形頁狀手柄,可以端持;爐身上部四周分別鏤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案,四足為半蹲欲起的力士,背負爐體,眼球外突,一手上揚,作用力扛抬狀。銅耳杯與爐體分離,高2.8厘米、寬8厘米、長11厘米,素面,圜底,有長弧形雙耳,耳杯正好與爐口相符;承托器為橢圓狀,有四個半圓形支釘以承托耳杯。承托器、耳杯與爐口正相吻合,儼然一整套器具。通高13.5厘米、寬10厘米、長27.5厘米。⑥青銅甗(1套3件,圖6)。完整。由釜、甑、盆3部分組成,上為甑,下為釜,釜外套盆,3部分均為素面,可拆卸。釜高12厘米、腹徑20厘米、口徑10厘米,直口內空,鼓腹,腹部出一圈1厘米寬沿,圜底,底部有煙熏痕跡;甑高12厘米、底徑10厘米,寬平沿,口緣外折,腹部斜收,深腹微鼓,腹部兩側飾有對稱鋪首銜環(缺一環),圈足,內底為規則的條形箅孔;盆高10厘米、底徑10厘米、口徑20厘米,窄平沿,口緣外折,腹部斜收,深腹,腹部飾對稱鋪首銜環,圜底,盆套于釜上。甗通高26厘米、底10.5厘米。⑦漆彩繪馬蹄形梳篦盒。完整。馬蹄形。木胎,直臂,平底。整器由蓋、盒兩部分組成。子母口扣合,盒內滿髹黑漆,鮮艷奪目,盒外髹漢代常見的著色紅漆,繪黑色卷云紋和弦紋,盒身、蓋用三層銀片加箍。通高5.8厘米、長7.8厘米,最寬5.6厘米。
2 隨葬器物特征及時代
移風小學墓葬出土的這幾件青銅器做工考究細致,造型典雅古樸,均屬漢代青銅器中的上乘之作,在正寧縣域乃至整個隴東地區以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也極為少見,為研究正寧縣及隴東地區漢代歷史文化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由于這些出土器物均無銘文,只能結合有關考古發現及出土文物,根據出土文物的形制特點初步斷定它們的年代。
四神紋青銅染器出土、傳世皆多,移風小學出土的此物與陜西漢陽陵博物館藏①、陜西咸陽馬泉西漢墓出土②、陜西西安東郊國棉五廠漢墓M6出土③、山西渾源畢村西漢木槨墓M1出土④、山西太原尖草坪M1出土⑤、山西朔縣漢墓5M7出土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出土⑦、河南陜州區后川西漢墓出土⑧、陜西西安東郊國棉五廠三分廠西漢墓出土⑨的同類型器物相似,其年代相當于西漢中晚期。并且關于四神紋青銅染器的出現及使用年代,寧立新、楊純淵認為,“關于四神染爐的使用時代,過去一般認為四神形象出現于王莽之世,但根據近年來考古發現,其時間最遲不晚于西漢中期。太原、朔縣、渾源、咸陽等地出土的‘四神染爐’,其共存器物一般都是日光鏡、昭明鏡和西漢武昭時代‘五銖’,因而研究者大多認為時當西漢中晚期?!雹馊酒?,是古代物質生活中的一種組合類器物,最早見于呂大臨《考古圖》記載:“有柄溫爐、廬江李氏,右不知所從得,重二斤二兩?!弊畛跞藗儗θ酒鞴τ玫恼J識也比較混亂,《李氏錄》的記載:“上爐圜而長,周以樓座四獸,下箱長方,底為風,承以一板,四夷人負之,以火溫湯,煮酒者也。規模乃漢器,與登(燈)柄同?!逼湔J為此物應為煮酒器。清代端方《陶齋吉金錄》和容庚《秦漢金文錄》中又此物稱之為“染爐和染杯”。近現代,眾多考古學家也對此類文物進行了深入研究。陳夢家先生在《海外中國銅器圖錄》中認為這種器物應為“爐及鍪”。容庚先生在《漢代服御器考略》中也記載“以染為名”;史樹青先生依照“平安侯家染爐”和“史家侯家銅染杯”的器物銘文,認為此類器物應為歷史記載中的“染爐或染杯”,而并不是溫酒器。也有學者認為此器物形制、紋飾與熏爐有相似之處,有的又被稱為“熏爐”,還有的被認為是“取暖器”。但隨著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的出土,銅染爐出土時候的位置及與炊飲器物鼎、壺、鈁等伴出組合越來越明確,因此其作為炊飲器具的可能性較大k。
龜座鳳形銅燈與山東日照市海曲漢墓107號墓l、安徽天長市安樂鎮西漢M19墓m所出土的同類器相似,年代亦屬西漢中晚期。從目前出土資料而言,此類器物僅見于西漢時期。
鳳鈕銅鼎與河北省鹿泉區高荘漢墓n、安徽省天長市祝澗村三角圩漢墓群o、陜西西安北郊棗園大型西漢墓p、陜西咸陽市馬泉西漢墓出土q、陜西西安市三橋鎮高窯村漢墓所出土r的同類器物相似,具有西漢晚期的典型特征。
銅甗與寧夏鹽池縣張家場漢墓s、陜西寶雞市金臺區陳倉鎮團結村一組漢墓t、陜西西安東郊國棉五廠三分廠西漢墓u、甘肅省慶陽市博物館館藏v、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金套海漢墓出土(河套博物院藏)同類型器物形制相似,年代約為西漢晚期。
銅鈁與山西朔縣趙十八莊出土器物M1∶2-3w、江蘇南京博物院所藏出土于徐州獅子山的青銅鈁x、甘肅成縣博物館館藏y、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z所出同類型器物相似,腹部較戰國晚期時稍小,其年代約當西漢晚期。
西漢晚期圓壺均表現為頸變長、腹變扁、圈足升高趨勢。移風小學墓葬出土的銅壺侈口,子母蓋,頸稍長,圓鼓腹,圈足上壁內弧,下壁略垂直,圈足略向外撇。銅壺與山西朔縣漢代墓葬出土器物5M1∶33、湖南懷化漢代墓葬出土器物M12:16、陜西西安南郊三爻村出土器物M5銅壺相似。
馬蹄形漆盒與安徽天才三角一號墓出土的馬蹄形銀扣漆奩、安徽博物院藏漆彩繪馬蹄形梳篦盒、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雙層九子彩繪漆奩中的馬蹄形盒、江蘇南京博物院藏的彩繪貼銀箔云獸紋七子奩內馬蹄形盒、揚州邗江區郭莊漢墓出土等同類器物類似,均為西漢晚期。
出土陶罐與寧夏固原楊家莊M6第二類、山西朔州后寨M20秦漢墓出土M20∶2的陶罐、陜西米脂臥虎灣M177∶2Ⅰ式形制相似,時代為西漢晚期。
從器物組合形式看,移風小學墓葬爐、鼎、壺、鈁、甗等銅制器物已成組出現,與陜西大白楊村漢墓、龍首原漢墓的西漢墓葬的基本器物組合相同。
移風小學墓葬隨葬器物大多位于棺外東北角地面,依次為青銅壺、青銅鈁、青銅鼎、四神紋青銅染器、龜座鳳鳥銅燈、青銅甗、青銅碗2件(疊放),陶罐3件,西面地面殘存環首鐵削1把、銅格鐵劍1柄(斷為2截,帶漆質劍鞘)、環首鐵劍1把。棺內東南角放置漆盒和馬蹄形梳篦盒漆器2件。出土陶器均為泥質灰陶,采用輪制法制作,紋飾僅為弦紋,腹底部有刀削痕跡。漆木器以繪畫制作,盒內滿髹黑漆,鮮艷奪目,盒外髹漢代常見的著色紅漆,繪黑色卷云紋和弦紋,盒身、蓋用三層銀片加箍。移風小學漢墓的隨葬器物以銅器居多,其組合為鼎、壺、鈁、甗、爐等。成種組和西漢時期隨葬器物的組合基本一致,符合西漢時期隨葬器物的一般規律。從出土的青銅器、陶器、鐵器及漆木器形制來看,也多具有西漢晚期同類出土器物的形制特征。墓中隨葬青銅染器、龜座鳳鳥銅燈等大量銅器;陶罐飾有弦紋,器底有刀削痕跡;壺、鈁素面,且鈕的造型均與戰國時期有差異,都是較為典型的西漢中晚期的器物特點。
3 墓主及其他
移風小學漢代墓葬為帶墓道的單室磚室墓,屬于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隨葬品也無明確的紀年文字,墓葬內也無能證明年代的貨幣、帶銘文的印章或能證明身份的其他物品出土。只能通過隨葬器物等與同期、同類墓葬出土器物相對比來分析推斷它的相對年代。
移風小學墓葬隨葬器物豐富,多為青銅器物,且出現了四神紋青銅染器、龜座鳳鳥銅燈等少見器物。此類葬俗在正寧縣乃至隴東南地區均較為罕見,除了反映該墓葬規格、等級較高外,也應與墓主人的特殊喜好相關。根據墓葬中隨葬的鐵劍及鐵削判定,墓主應為男性。移風小學墓葬在正寧所見同時代墓葬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為豐富,特別是隨葬多件生活銅器,彰顯了墓主人較好的經濟實力。墓葬的豪華程度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修建,據此推斷墓主應為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士庶階層。移風小學西漢墓葬出土的四神紋青銅染器、龜座鳳鳥銅燈、馬蹄形漆盒等遺物,既能反映西漢時期隴東南地區政治、經濟狀況,又能體現該地區農業、手工業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總體水平。綜上所述,移風小學墓葬是近年來正寧地區乃至整個隴東南地區發現的較為重要的一座西漢時期墓葬,所出土部分器物也屬隴東南地區首次發現,這些出土器物為研究這一歷史時期該地區社會意識形態、葬風葬俗等領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注釋
①郭天元,田龍過.從飲食器具看秦漢時期的飲食文化審美[J].美食研究,2023,40(2):7-14.
②李毓芳.陜西咸陽馬泉西漢墓[J].考古,1979(2):125-135.
③王永亮.一件銅“溫酒器”[J].文博,1993(3):61.
④張暢耕.山西渾源畢村西漢木槨墓[J].文物,1980(6):42-51,97,101.
⑤祁慧芬,喬淑芝.太原市尖草坪漢墓[J].考古,1985(6):527-529,549,582.
⑥[佚名].探秘平朔漢墓群:古代文明的瑰寶[EB/OL].(2024-11-22)[2024-12-12].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5031211668860762436amp;sourceFrom=search_a.
⑦黨郁.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發現綜述[J].草原文物,2016(1):13.
⑧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J].考古,1958(11):67-79,3-5.
⑨u呼林貴,孫鐵山,李恭.西安東郊國棉五廠漢墓發掘簡報[J].文博,1991(4):20.
⑩寧立新,楊純淵.四神染爐考辨[J].北方文物,1988(1):28-30.
k劉尊志.漢代銅爐淺析[J].南方文物,2020(2):180-187.
l畢傳峰,魯莎莎,來守英,等.山東日照地區出土漢代銅器鑒賞[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5):10-13.
m王玉主.試論楚文化對皖中西漢墓漆器的影響[J].安徽文博,2018(00):130-135.
n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高莊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o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天長市博物館.安徽天長三角圩27號西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2010(12):17-25.
p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北郊棗園大型西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3(12):29-38.
q李毓芳.陜西咸陽馬泉西漢墓[J].考古,1979(2):125-135.
r何質夫.西安三橋鎮高窯村出土的西漢銅器群[J].考古,1963(2):11.
s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鹽池縣文體科.寧夏鹽池縣張家場漢墓[J].文物,1988(9):23.
t徐彩霞.陳倉現身青銅甗[J].文博,2007(4):11-12.
v慶陽市文體和廣電旅游局.慶陽市博物館精美文物丨漢代銅釜甑[EB/OL].(2022-03-21)[2024-12-12].https://mp.weixin.qq.com/s/_v17f8nWGmcVHjorRuEsMg.
w劉亞男.山西地區漢墓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3.
x張穎.青銅鈁的造型與紋飾探析[J].大觀(論壇),2023(5):24-26.
y隴南成縣文體廣旅.成縣館藏文物鑒賞:銅鈁[EB/OL].(2021-11-12)[2024-12-12].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TY2ODE3Mg==amp;mid=2247509295amp;idx=1amp;sn=a79de99a994e7a58545fb93a3fc25929amp;chksm=fb8f358cccf8bc9a05949dec0984ad9f3a42656634671a91f6b3c27eb7d7f65f7b52320d72b5amp;scene=27.
z畢延銘.西漢銅鈁的整形與修復[J].管子學刊,2010(3):2.
羅炯炯.湖南西漢墓葬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
吳小平.漢代銅壺的類型學研究[J].考古學報,2007(1):29-60.
李靜.戰國秦漢漆器的裝飾工藝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0.
漆彩繪馬蹄形梳篦盒[EB/OL].(2021-04-17)[2024-12-12].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C%86%E5%BD%A9%E7%BB%98%E9%A9%AC%E8%B9%84%E5%BD%A2%E6%A2%B3%E7%AF%A6%E7%9B%92/56751094.
“美妝達人”辛追夫人的“高定”梳妝盒[EB/OL].(2024-12-08)[2024-12-12].https://www.hunantoday.cn/news/xhn/202412/21454802.html.
印志華.揚州邗江縣郭莊漢墓[J].文物,1980(3):90-92.
李云河.固原漢墓出土附耳陶罐的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4(7):45-61.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朔州市文物保護與利用服務中心,朔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山西朔州后寨秦漢墓葬發掘簡報[J].文物季刊,2023(1):9-28.
張倩.陜北高原漢代墓葬研究[J].文博,2023(4):39-48.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龍首原漢墓[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