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甘是一名影視區自媒體博主,每周都要做四場直播。7月14日那天,他像往常一樣坐在鏡頭前跟觀眾互動,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當看到一條留言提及暑期檔的話題時,他不禁長嘆一聲,說道:“唉,我感覺今年暑期檔要完蛋啊。”
十幾天以前,他還沒有這么悲觀,有人問起暑期檔是不是會“撲”,他總是會勸大家不必過早斷言。但隨著檔期進程過半,他的信心不再如初了。現實無法讓人樂觀。從6月1日算起,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陸續上映的63部電影沒有一部賣到5億元以上(其中的《侏羅紀世界:重生》直到7月19日才突破),累計總票房勉強剛過30億元,創下除2020年之外的近十年同期最低紀錄。而在待映影片中,《長安的荔枝》盡管點映首日就攬下了22.8%的上座率,預測票房卻只有8億元,似乎也難當力挽狂瀾的大任。照此下去,中國電影市場將會在這個夏天遭遇一場寒潮。
“我們甚至一度擔心今年可能都追不上2024年。”和阿甘一樣,于超也滿是擔憂。作為首都電影院副總經理,暑期檔的冷清在他那里不只是一串數字,更是一種直觀的感受。它呈現在一張張空閑的座椅上,具象于一桶桶賣不出去的爆米花里。
不過就在一周之后,轉折出現了。
7月25日,《南京照相館》上映。開畫先期,該片就顯示出了令人驚喜的勢頭,其預售突破8000萬元,加上六天的點映,總共攬下超過1億元票房。未映先破億的類似情況上一次出現,還要追溯到整整半年以前的春節檔。
正式公映的首日,170萬人次沖著這部電影走進影院,在21.6%的排片占比基礎上拿下了當日37.5%的票房。隨后的第一個周末,觀影人次不斷增加,單日票房連續兩天過億,打破了將近兩個月的尷尬空白。
如今回過頭看,院線排片經理康樂覺得《南京照相館》就像是一針強心劑,將低迷的暑期電影市場從懸崖邊拉了回來:“去年這樣的片子是《抓娃娃》, 7月十幾號上的。今年等于晚了十幾天,但好在還是出來了。”
2025年的暑期檔確實是慢熱的。2024年,《云邊有個小賣部》6月下旬即實現首周破億,緊接著《默殺》再次刷新紀錄,加上引進片《頭腦特工隊2》和《神偷奶爸4》的穩定發揮,在《抓娃娃》之前已經充分預熱了市場。更不用說2023年,爆款電影《消失的她》6月22日上映,早早地就掀起了票房風暴。
這樣的局面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對于今年的暑期檔,在帷幕剛剛拉開之時,業界最初是頗有信心的。康樂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尤其看好幾部進口大片:“比如《侏羅紀世界:重生》,前面幾部都不錯,上一部還是2022年上映的,也拿到了10億票房。再比如‘滾導’的《超人》,DC宇宙的重啟之作,也挺讓人期待。包括《碟中諜8》,之前可能口碑不是太好,但這一部是完結篇,應該不會比上次差。”沒想到的是,“期待有多高,跌得就有多重”。
國產片同樣乏力。全明星陣容的《醬園弄·懸案》和陳思誠監制的《惡意》原本被寄予厚望,等到真正登陸銀幕,一部口碑崩塌、一部反響平平,都未獲得預期的市場份額。導演饒曉志攜《無名之輩2》歸來,不僅在票房上慘敗,還幾乎親手埋葬了前作黑色幽默的招牌。追光動畫的新作《聊齋:蘭若寺》也沒能在廠牌基礎上創造出亮眼成績,一周時間才邁過億元門檻。相對而言,唯有《羅小黑戰記2》的表現尚可,只是影片體量有限,獨木難支。
7月中旬,《你行!你上!》《長安的荔枝》和《戲臺》上演了一場提檔延檔的熱鬧戲碼,彼此爭奪排片,看上去都是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但上映以后,姜文的《你行!你上!》完全折戟沉沙,后兩者雖然迅速破億,后續卻增長緩慢,以至于賣力宣傳的導演大鵬忍不住在微博發文詢問觀眾:“有沒有壓根兒就不想看電影《長安的荔枝》的朋友?”作為導演,他確實想知道票房乏力的原因。
在點映之前,《南京照相館》也并非被所有人看好。康樂對它的預期就比較保守,他覺得這樣一個悲情的影片跟暑期檔整體氛圍有點不相符,觀眾不一定愿意接受。“結果挺讓人意外的,真是有點小瞧了它。它的預售成績就不錯,上映當天更是直接起勢,觀眾噌噌地往上漲,緊接著我們周六周日就開始拼命加場。”事實上,《南京照相館》本身就是一個“意外”。這部電影今年2月才開機,制作周期僅5個月。正如康樂所說:“如果沒有《南京照相館》,今年的暑期檔肯定是很危險的。它起的作用特別關鍵,直接把觀眾的觀影情緒帶起來了,把市場炒熱了。”
不過拋開單純的票房維度,2025年暑期檔其實并不至于叫人憂心。恰恰相反,它在另一意義上可以說表現得相當優異。
由于處在暑假期間,暑期檔通常是以青少年學生為目標觀眾的,側重播映一些強娛樂屬性的電影,例如搞笑輕松的喜劇片、夢幻可愛的動畫片、動感刺激的特效片。但也因為如此,其有時也成了爛片的重災區,尤其早些年的時候,一大批劇情懸浮、套路雷同的愛情片、校園片都扎堆在這個檔期里。
今年的暑期檔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除了仍舊保留著《名偵探柯南:獨眼的殘像》《神奇四俠:初露鋒芒》等順理成章的類型,還囊括了嚴肅題材的《南京照相館》以及《戲臺》這種明顯傾斜中老年口味的電影,連《死神來了:血脈詛咒》這樣的驚悚恐怖片都罕見地引入院線。而且上映影片的水準也整體較高,《新·馴龍高手》《F1:狂飆飛車》《蠟筆小新:大人王國的反擊》《羅小黑戰記2》《戲臺》《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捕風追影》在內的8部都在豆瓣超過8分,《壞蛋聯盟2》《長安的荔枝》《碟中諜8》等的評分也在7.5以上,有評論干脆稱之為“史上口碑最佳暑期檔”。
那么在豐富優質的內容供給與緩慢升溫的市場反饋之間,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對此,阿甘持有一種觀點。他認為在商業層面上,電影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由文化娛樂消費變成了文化事件消費。什么叫文化娛樂消費,就是我今天閑著沒事干,去看場電影吧。文化事件消費則是一個電影周圍人都在說,不看不行,那我下午去看看。現在的任何一部電影想要成為爆款,都必須要成為一個文化事件。”
無論是前年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去年的《熱辣滾燙》《年會不能停!》,還是今年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無一不在印證這一點。它們或者踩中了當下熱點,或者呼應了集體情緒,從而使得市場熱度得以不斷發酵,吸引著更多的人產生好奇和觀影沖動。
《南京照相館》遵循了同樣的規律。從劇情細節到故事原型,從殘忍鏡頭的克制處理到該不該帶孩子觀看,該片屢次登上了熱搜前列。各種社交平臺上,與電影相關的用戶生成內容達到280余萬條之多,僅小紅書上以“南京照相館好看嗎”為名的帖子就有47萬篇。換句話說,沒看過這部電影相當于和時效話題的一種脫節。
除了掀起社會討論,內容的下沉程度也是如今決定一部電影商業命運的關鍵。據燈塔專業版發布的數據,二線城市一直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票倉,但過去十年,三、四線城市的占比持續擴大,到2025年上半年已達到整體的45.7%,其中四線城市的同比增幅尤其明顯。
在暑期檔的各部影片背后,對不同市場的占有率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作用。成功者如《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都拿到了40%左右的三、四線城市票房,而失利者如《你行!你上!》《醬園弄·懸案》《東極島》則份額相對較低。
“得三、四線市場得天下。像是《你行!你上!》這個片子,一開始我們的期待度就沒有特別高,因為姜文的風格,包括他的題材、立意,都沒法往下走。除了《讓子彈飛》,他在票房上一直不是讓人特別驚喜的那種。”康樂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經歷了一個低開高走、先抑后揚的過程,2025年暑期檔總算有驚無險地闖過了這個夏天。截至8月24日,其累計票房已達110.02億元,距離去年的成績只剩6.4億元。隨著最后幾部影片上映,這個差距被追上的希望很大,甚至有可能稍微超越。
然而從歷史縱向來看,不管結果如何都只是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而倘若算上銀幕數量的變化,這個對照時點恐怕還要再往前推。2024年的滑坡之后,中國電影市場仍舊面臨著重整旗鼓的艱難挑戰。
“我們還是處于疲軟當中。”康樂覺得,這種狀態不只落實在暑期檔上,許多細枝末節的地方都是體現,“舉個例子,我們好多影片已經不是周五定檔了,而是周六定檔。以前大家覺得周五還可以爭一爭,現在不想去爭取了。還有一個例子是,片方在結算價上做出了適當的松動。去年年底就有一些片子在第二周或第四周把結算價弄到19元、20元以下,暑期檔的《長安的荔枝》等也往下調了。以前他們最不希望票價下降,現在主動打起低價的價格戰。”
盡管如此,他還是保持著一份相對的樂觀,至少就影片數量而言,這個暑期檔已經比前幾年大幅提升了。“由于各方面原因,這兩年的片子實際上供給不足。但通過暑期檔來看,包括今年的國慶檔和明年的春節檔,高質量片子明顯增多了。從我個人的角度講,只要供給能撐住,市場就可以觸底回升。”
于超也認為,市場從來都不是依靠某一個單片,而是需要幾部優秀作品共創局面。他至今清楚地記得,2023年的“最強暑期檔”是怎么一步步走出來的:就在《消失的她》打響第一槍時,《八角籠中》和《長安三萬里》已經開始預售,當《長安三萬里》再創熱潮,《封神1》也展開預熱,等到《封神1》雄霸票房時,《孤注一擲》又啟動了點映。“整個檔期很有節奏感,一波一波的熱度持續不斷,形成了一種非常良好的形勢。”
今年的暑期檔,情況其實近似。無論《長安的荔枝》《戲臺》等幾部影片自身成敗如何,《南京照相館》的爆火都無疑是在它們先行鋪墊的基礎上產生的,而進入8月以后《浪浪山小妖怪》和《捕風追影》的興起,則又部分地得益于《南京照相館》的紅利。
不過比起康樂,于超要謹慎得多,他覺得有關中國電影市場的任何判斷,現在都為時尚早,難以得出準確的結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電影必須針對更新的年輕觀眾和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和改變,否則不可能真正找到出路。
“比如6月份《新·馴龍高手》上映時,我們賣得最好的是4D版本,加了好多次場。后來我們在網上找了一些觀眾,他們表示看兩個小時的4D電影,相當于在環球影城玩了兩個小時。”于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對于這撥主流觀眾來說,他們對電影的消費是希望強體驗、強刺激的。他們把電影也當成一種娛樂形式,而不只是文化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