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福建省科技廳創新戰略研究項目《福建省科技創新賦能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4R0048)
一、引言
中小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其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實現高質量國際化,已成為我國經濟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當前,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以及國內市場的日趨飽和,疊加地緣政治沖突、國內產能過剩等因素,“不出海,就出局”已成為各界共識。然而,面對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多元的文化差異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根據艾瑞咨詢調查數據,中小企業在出海布局方面取得成效的占比不足 30% 。在此背景下,數字技術為中小企業彌補自身資源缺陷和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新的可能。
那么,中小企業是否以及如何從數字技術發展中獲益?中小企業利用數字技術進入國際市場存在哪些現實約束?上述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小企業能否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占據有利地位,更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基于此,本文系統探討中小企業出海的原因與挑戰,并從企業、供應鏈和制度三個層面對數字技術賦能中小企業出海提出建議,以期為其國際化提供參考。
宏觀層面,時曉萱和趙雨菡(2024)提出,制度差異使出海企業國際競爭話語權缺失,且全球產業格局變遷暴露其國際化形式不足等問題。微觀層面,王友南(2021)揭示了戰略規劃模糊、人才儲備不足及中介服務利用低效等痛點,凸顯企業能力與國際化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2.關于數字技術賦能的研究
隨著中小企業愈加重視數字技術在戰略選擇方面的應用,學術界亟待探究數字技術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機理及對策,從而為其拓展發展領域提供啟示。
李朝鮮(2022)基于“雙循環”背景,提出數字技術通過降本增效、業態創新和創新生態構建三個渠道賦能商貿流通企業。呂鐵和李載馳(2021)則從制造業視角切入,揭示技術賦能四重路徑:重構價值創造方式、提升效率、拓展載體以及增強價值獲取。田秀娟和李睿(2022)分析了數字技術賦能的異質性影響,指出數字技術與生產部門的融合可驅動產業結構升級,與金融部門融合可實現“長短期協同”的轉型動能。
二、文獻綜述
1.關于中小企業出海戰略的研究
通過梳理“中小企業出海戰略”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當前國內相關研究較少,且多聚焦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實踐探索。如肖竹(2018)研究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企業出海的對外勞動關系治理;張若男等(2024)基于“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背景,分析了蘇州中小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存在的問題;崔登峰等(2024)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提升企業品牌價值的路徑。
研究主題集中于跨境電商、海外并購與境外投資三大領域。如馮朋蓮(2023)以“SHEIN”為例,剖析跨境電商在東南亞市場的本地化策略;丁碩、張永慶(2023)基于對獨立站的分析,研究了我國企業的出海模式;孫銘陽和馬春英(2024)則以曲美家居并購Ekornes為例,研究了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融資方式和經濟后果。
出海挑戰方面的研究呈現了宏觀與微觀雙重視角。
綜上,通過現有研究可以看出,企業出海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是大勢所趨,但當前針對“數字技術賦能中小企業出海”的資料較有限。一方面,現有研究通常以頭部企業為研究對象,對中小企業的關注不足。丁碩與張永慶(2023)提出的獨立站模式雖為輕資產企業出海提供了新思路,但其普適性仍需進一步驗證。另一方面,研究主要以制造業企業為主,對其他異質性企業賦能路徑關注不足。因此,在現有文獻基礎上,有必要對中小企業出海戰略進行更詳細的研究。
三、中小企業出海的原因與挑戰
1.出海原因
(1)市場端:差異化競爭驅動企業出海
一方面,國內大型企業的價格競爭和盈利擠壓,迫使中小企業轉向海外利基市場。依托海外市場人口紅利與種族、文化催生的多樣化產品需求,中小企業憑借柔性供應鏈能力滿足長尾需求。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梯度轉移,推動中小企業出海。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23年越南制造業平均工資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勞動力成本上升迫使中小企業運用“訂單外包 + 技術轉移”模式,維持成本優勢。
(2)政策端:政策利好助力企業出海
首先,精準對接的政策體系化解中小企業國際化痛點。2020年,海關總署發布的《關于開展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對企業出口監管試點的公告》提出增列“9710”“9810”出口模式,簡化通關流程,降低企業合規成本。2025年1月,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中小企業出海服務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出支持中小企業出海的六大重點舉措。其次,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提升,降低中小企業海外業務壞賬率,提升其海外市場拓展能力。
(3)企業端:技術躍遷與組織進化推動企業出海
本土要素成本不斷提升,倒逼中小企業通過數字賦能實現“逆向創新”。一方面,通過SHEIN的“小單快反”模式,中小企業實現了產品研發周期壓縮與庫存周轉率提升,從而更好滿足海外市場碎片化需求。另一方面,依托互聯網平臺,企業形成虛擬化集群的組織形態,實現設計、生產、物流的分布式協作。同時,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環節,中小企業能接觸到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實現反向吸收。
2.現存挑戰
(1)微觀:資源約束下的適配性瓶頸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人才、管理及渠道方面競爭優勢不足。首先,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國際化經營人才,存在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偏低、勞動力素質不高等問題,難以適應以知識和科技為競爭核心的環境。其次,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對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視度不足,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催生資源利用不合理、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最后,大部分中小企業面臨對第三方平臺依賴性強的困境,存在算法屏蔽、平臺規則變動等風險。
(2)中觀:小規模供應鏈下的運營困境
相較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供應鏈呈現“小批量、多批次、定制化”特征,使其面臨采購議價、物流成本控制以及庫存管理的困境。首先,中小企業因采購量小、訂單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導致議價能力不足,面對頭部供應商的最低采購量門檻,往往無法滿足準入條件。其次,中小企業小批量、多批次的訂單特點提高了物流成本控制難度,加之自有海外倉建設缺失,導致末端配送成本較高。最后,中小企業多存在需求預測偏差引發的庫存積壓風險,而且為了避免斷供,企業多選擇維持較高的安全庫存,導致商品周轉率降低,倉儲成本攀升。
(3)宏觀:制度落差下的系統性風險
中小企業在國際合規能力建設上存在短板,面臨數字貿易壁壘認識不足、區域化規則利用率低和應急方案缺失的挑戰。首先,受限于專業人才與信息渠道,中小企業對國際數字貿易規則解讀不清晰,難以準確區分各國數字貿易要求。其次,中小企業對各類區域化規則的利用呈現碎片化特征,催生規則錯配、合規成本誤判等問題。最后,面對各類“黑天鵝”事件,中小企業的響應機制與執行效能不足,且應急方案多存在實操性缺陷,導致商品斷供、跨境糾紛等風險上升。
四、數字技術賦能中小企業出海的機制
1.破解資源約束瓶頸
數字技術豐富了中小企業資源獲取路徑。一方面,數字技術通過線上虛擬平臺,實現全球供應商資源整合,使中小企業可通過API接口調用柔性產能,實現小批量、個性化生產。另一方面,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算法可處理海量消費者在線行為,并由此預測市場變化趨勢,為中小企業提供更準確的出海產品及自的地信息。依托數字技術,中小企業能夠克服資源束縛,更加廣泛地參與全球貿易。
2.驅動多側價值共創
數字技術構建了多邊協同網絡。在需求側,中小企業可借助社交媒體,直接獲取用戶評論數據,加速產品迭代;在供給側,借助自動化廣告投放系統,中小企業得以實現廣告點擊成本降低和轉化率提升;在產品側,數字技術使價值共創成為當前商品價值創造的主要模式,凸顯了個性化用戶的群體價值。
3.催化企業創新升級
數字技術通過降本增效推動中小企業創新。一方面,數字技術降低了中小企業創新門檻,借助云計算、AI客服等技術,中小企業打破了傳統創新對資金、設備、人才的強依賴關系,將創新要素轉化為可組合的模塊化單元。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構建了低成本的迭代機制,中小企業可在虛擬環境中完成產品模擬迭代,構建“數字孿生先行、虛擬迭代驗證、現實快速落地”的混合創新模式,從而降低產品的市場風險。
五、數字技術賦能中小企業出海的對策建議
1.企業個體層面
(1)創新企業管理模式
一是推動家族式管理模式轉型。通過運用股權分配模型,優化股權結構,吸引外部投資者,從而解決企業發展資金問題,并引入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資源。二是樹立動態管理意識,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企業應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構建市場分析模型,收集社交媒體上的用戶評論和反饋,實現目標市場消費者畫像、需求趨勢等信息的精準把握。
(2)開發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一是中小企業依托“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機制深化與高校的合作,推動構建“雙導師制”,緩解大企業人才虹吸效應帶來的壓力。同時,企業與高校可共建協同創新平臺、研發中心等實體空間,實現數據資源和科研成果共享。二是構建在職人員跨境經營與數字技能培訓體系,通過線上網絡課程、在線研討會與線下集中授課、國際交流活動等,培育具備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國際規則意識的復合型人才。
2.供應鏈發展層面(1)構建供應鏈協同網絡
一是搭建集中的采購平臺,整合各中小企業采購需求,采用“拼單采購”模式,并制定統一采購標準和流程,確保采購活動的規范性和一致性,提升中小企業的采購話語權。二是充分發揮進博會、消博會等展會的輻射帶動作用,利用數字技術收集和分析展會信息,整合吸納各國前沿產品和商業資源,并通過數字平臺保持與境外貿易商、生產商等的溝通合作,構建供應鏈協同網絡。
(2)引入動態供應鏈庫存管理
一是支持中小企業通過物聯網與ERP系統實現庫存可視化,結合ABC分類法識別核心SKU,并利用歷史銷售、市場趨勢等數據,借助機器學習算法預測市場需求,降低需求預測偏差導致的庫存積壓。二是鼓勵中小企業定期評估供應鏈風險,制定包含應急采購流程、供應商名單等信息的應急采購預案。同時,對于一些關鍵原材料或零部件,企業可根據市場需求預測、供應風險等因素,建立戰略庫存,以在供應鏈中斷時,為企業提供短期緩沖,確保生產的連續性。
3.制度適配層面
(1)出臺國際化合規經營指導
一是完善中小企業國際化合規體系建構。政府相關部門應聚焦數據治理、知識產權保護等核心監管維度,出臺中小企業國際化合規手冊,將復雜法規轉化為簡潔的合規要點,引導企業精準把握目標市場監管標準,降低合規風險。二是實施定制化幫扶方案,培育一批“合規示范企業”。同時,依托數字技術構建政策法規庫、典型案例庫及企業在線咨詢模塊,為企業精準匹配目標市場的法規動態,并配備咨詢團隊,及時解答企業合規問題,全方位提升中小企業合規水平。
(2)解構區域化規則要素
政府部門應搭建數字化規則比對平臺,開發交互式、可視化多維度規則分析系統。重點梳理RCEP、USMCA等18個主要經濟區的342項差異條款,并建立分級標注體系,將規則劃分為高、中、低三個級別:對于高復雜度條款,提供詳細的合規指引;對于中低級別條款,提供簡明的操作建議。中小企業可根據自身的業務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快速定位并適配相應的規則要素,形成個性化合規方案。
六、結語
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和逆全球化沖擊下,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新興市場的崛起為中小企業出海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小企業如何借助數字技術實現高質量出海,成為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經濟提質升級的重要議題。本文系統梳理了數字技術賦能中小企業出海戰略的機制與對策,并從企業、供應鏈與制度層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在機制上,本文揭示了數字技術通過破解資源約束瓶頸、驅動多側價值共創、催化創新升級等機制賦能中小企業出海的內在邏輯,提出制度適配性不足、供應鏈脆弱性、合規能力短板等三重約束。在實踐上,本文提出創新企業管理模式、構建供應鏈協同網絡、解構區域化規則要素等具體路徑,推動中小企業從被動適應走向主動躍遷。
未來,數字技術與全球化的深度融合將持續重塑中小企業出海圖景,出海不再是簡單的制造擴張或市場布局,而是企業主動優化價值鏈,成為全球分工體系的塑造者。
參考文獻:
[1]肖竹.“一帶一路”背景下“出海”企業的對外勞動關系治理[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35(4):144-150.
[2]張若男,牛士華,薛星潼,等.“一帶一路”倡議下蘇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際化問題及路徑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4(19):117-119.
[3]崔登峰,李錦秀,王海忠.中國企業品牌“出海”:“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提升企業品牌價值[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4,46(8):103-119+137.
[4]蘇夢瑩.跨境電商企業品牌出海的運營戰略研究[D].銀川:北方民族大學,2022
[5]馮朋蓮.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出海東南亞的數字營銷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3.
[6]丁碩,張永慶.我國跨境電商企業品牌出海模式研究—基于對獨立站的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23(5):59-63.
[7]孫銘陽,馬春英.上市公司跨境并購績效評價—以曲美家居并購EkornesASA為例[J].商展經濟,2024(14):151-154.
[8]時曉萱,趙雨菡.政府賦能、企業國際合作與出海企業高質量發展[J].經濟問題,2024(8):103-110.
[9]王友南.中國企業國際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1):95-96.
[10]李朝鮮.“雙循環”背景下數字技術如何賦能商貿流通企業高質量發展[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7(5):59-70.
[11]呂鐵,李載馳.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于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的視角[J].學術月刊,2021,53(4):56-65+80
[12]田秀娟,李睿.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轉型發展——基于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22,38(5):56-73.
作者簡介:陳義潔(2004.08—),女,福建寧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通訊作者:姜文輝(1980.05一),女,山東青島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