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產業鏈優化升級的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BJL095)資助
一、問題提出
貿易強國戰略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戰略部署。在國內國際雙循環大背景下,從產業鏈供應鏈的維度分析我國國際競爭力具有較大的實際價值。我國與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貿易往來,故研究我國與貿易伙伴國的貿易特點,尤其是雙邊價值鏈的關聯程度顯得尤為重要。貨物的原產地被形象地稱為商品的“經濟國籍”,原產地規則在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新時代我國著力參與的貿易協定。起源于東盟,擴大至全球,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5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與RCEP締約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就已達10.2萬億元(約14738.4億美元),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額的 31.7% 。那么,RCEP框架下的貨物原產地規則會不會對我國與RCEP締約國的貿易產生影響,特別是對我國與他國雙邊價值鏈關聯產生一定影響?原產地規則的制定對我國發展與RCEP締約國貿易有何啟示?我國應如何合理參與原產地規則的確立?
RCEP原產地規則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兩個特點。普遍性指的是,RCEP原產地規則可以看作是國際上主要采用的原產地規則的平行規則,與其他主要原產地規則(例如WTO和GATT的相應規則)基本并軌運行。同時,RCEP原產地規則與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中的二分法(即將原產貨物分為兩類,即“完全獲得”和“非完全獲得”)本質相同。特殊性指的是,RCEP采用原產地累積規則,允許將其他締約國使用非原產材料加工生產的產品累積至最終產品。RCEP采用中間材料吸收原則,只要某中間材料取得了原產資格,后續產品在使用該中間材料時,中間材料中含有的非原產材料應視為原產成分。
關于原產地規則(包括RCEP原產地規則)的貿易效應,較多文獻均予闡釋。在國內,原產地規則通過降低交易制度性成本,推動企業價值鏈增長和區域供應鏈重構。原產地規則也推動本土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科技含量。
影響國際貿易中我國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嵌人以及雙邊價值鏈關聯的因素也非常多。國際貿易作為一種跨國行為,跨國聯通的便利性非常重要。現有文獻已經指出,互聯網的連接與貿易數字化、數字貿易均對我國提升國際貿易水平,尤其是對深化全球價值鏈嵌入以及提升雙邊價值鏈關聯有重要影響。而上述這些影響又具有較明顯的異質性。
關于RCEP原產地規則對雙邊價值鏈關聯的影響,既有文獻涉及的較少。秦若冰和張祥熠(2023)實證檢驗了自由貿易區優惠原產地規則對雙邊價值鏈關聯的非線性影響。然而,其主要檢驗的是自由貿易區,而非RCEP框架下的國際貿易數據。RCEP作為一個特殊的區域間貿易協定,具有其自身特殊性。為此,本文圍繞上述提出的問題,結合既有文獻,擬從理論和實證兩部分對RCEP原產地規則對雙邊價值鏈關聯的影響進行研究。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貿易協定中的原產地規則具有優化區域內資源配置效率、降低貿易國外部資源依賴和消弭信息差、反套利的作用。從優化資源配置效率而言,原產地規則能優化一國貿易資源配置,提升貿易效率。從降低資源依賴角度而言,原產地規則讓一國企業無須從特定國家進口特定原材料或中間品,大幅提升了生產和貿易的自主性。
如前文所言,RCEP原產地規則一個重要的突破是引入了“原產地聲明”制度,承認企業自主申報的合理性和合規性。企業只需要自主申報產地、原材料等主要貨物特征信息,即可便捷完成報關等手續,極大降低了貿易伙伴國間的制度性貿易成本。同時,聲明原產地也讓出口企業更能自由選擇生產地,提升生產行為的自主性,從而提升貿易意愿。從貿易雙邊伙伴國的角度來說,貿易意愿的提升意味著雙邊貿易關聯和雙邊價值鏈關聯的提升。一國可以在對方國家(或第三國)生產某種中間品后又出口到該國,也可以為對方設立代工廠,發展自身勞動貿易。
然而,這種提升關系并不是自始至終成立的。如果原產地規則對企業的生產產生了無窮大的限制,企業為維持自身貿易競爭力,會將本土化作為第一戰略,重點發展生產加工本土化。然而,本土制造較易受勞動力價格、FDI水平、出口交通條件等要素制約。一味地本土化意味著勞動力價格等要素無法達到穩定狀態,偏離生產餐足點,不利于穩定擴大生產。由此產生的貿易需求則會因為穩定性缺失而降低,對雙邊價值鏈關聯造成負面影響。由此提出假說I、II。
假說I:RCEP框架下的原產地規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雙邊價值鏈關聯提升,而隨著原產地規則限制程度不斷提高,我國與貿易伙伴國雙邊價值鏈關聯會隨之下降。原產地規則與雙邊價值鏈關聯呈倒U形關系。
假說II:RCEP原產地規則能通過提升貿易品本國生產比率提升與協定貿易國間雙邊價值鏈關聯,但突破閾值的原產地規則限制程度會削弱這種雙邊關聯,這是由于企業被生產的過度本土化羈絆,不利于穩定擴大生產。
三、研究設計
1.模型設定
結合上述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說,RCEP框架下的原產地規則對雙邊價值鏈關聯的作用極大,具有理論上的因果關系。為更準確探究這種影響的方向和大小,本文構建如下式(1)的計量模型,采用非線性固定效應回歸分析:
其中, j 代表與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國,t代表年份。被解釋變量 GVCjt 為我國和 j 國在 t 時期的雙邊價值鏈關聯。核心自變量為原產地規則限制指數,即Roojt ,同時引入其平方項
控制變量Controls包括產出規模、基期出口競爭力、與貿易伙伴國距離三項。 uj 和 ut 分別代表締約國固定效應和年份固定效應,分別用于控制有關擾動因素。 εjt 為隨機擾動項。
2.主要指標與數據說明(1)主要指標度量
① 雙邊價值鏈關聯。雙邊價值鏈關聯( GVCjt) 是本文的被解釋變量。雖然目前學界有構建“出口國一出口市場一行業一年份”的四維價值鏈關聯數據。但本文的研究對象為RCEP締約國,RCEP締約國間貿易往來中產業及行業分類的加權差別較小,故本文僅研究“出口國一年份”的二維價值鏈關聯數據。將出口增加值分解為國內增加值(DVA)、返回增加值(RVA)、國外增加值(FVA)
和重復計算部分(PDC),含4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有關數據來源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間投入產出表、亞洲開發銀行多區域投入產出表,時間范圍為2011—2022年共12年。上述原始數據來自經合組織國家間投入產出表(OECD-ICIO)和亞洲開發銀行多區域投入產出表(ADB-MRIO)。
② 原產地規則限制指數。原產地規則限制指數 (Roojt) 是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本文參照目前通用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首先,將Roo分類并按設計的評分體系對各類規則進行賦值;其次,按上述Roo分類統計各類規則在特定產品原產地規則里出現的次數;最后,將各類規則出現頻率作為權數計算加權平均分數,即原產地規則限制性指數 Roojt° 上述數據來源為商務部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公布的各國協定文本。
(2)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行業產出規模、基期出口競爭力、與貿易伙伴國距離:
① 產出規模 Tsizejt° 根據貿易引力模型,貿易流量的不對稱現象與產出規模異質性有密切關聯。
② 基期出口競爭力Expcompj。出口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技術水平等綜合國力的體現。
③ 與貿易伙伴國距離 Distj° 貿易成本是影響雙邊價值鏈關聯的重要因素,而貿易成本因其隱性,通常很難直接衡量、測度。本文借鑒劉斌和顧聰(2019),采用與貿易伙伴國距離來替代貿易成本,因為貿易成本中一個極大的組成部分便是國與國間的距離。
根據研究需要,所有含單位數據均經過無量綱標準化處理等預處理,以排除量綱差別過大對實證分析的影響。
四、實證分析
1.基準回歸分析
基準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列(1)可知,在控制產出規模后,RCEP原產地規則與雙邊價值鏈關聯的倒U形關系成立,且呈現的是先升后降的關系(因為 Roo2jt 系數為負)。這說明,在一定范圍內,RCEP框架下的原產地規則確實對雙邊價值鏈關聯存在正向影響關系。當考慮到原產地規則的限制時,一國會努力提升產品在本國國內的生產比率,這更利于我國影響其生產進程。然而,這種促進作用存在閾值。當原產地規則的程度超過該閾值后,原產地規則的限制性反向影響雙邊價值鏈關聯的增強。因為企業被生產的過度本土化羈絆,反而不利于貿易品穩定擴大生產,也印證了前文機制分析中的內容。
在表1的列(2)和列(3)分析中,分步加入基期出口競爭力、與貿易伙伴國距離這兩個控制變量,結果與列(1)的結果一致,同樣可知RCEP原產地規則與雙邊價值鏈關聯存在倒U形關系。而且,根據回歸結果,基期出口競爭力提升對提高雙邊價值鏈關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與貿易伙伴國距離越近,雙邊價值鏈關聯越強,該兩個結果均在 1% 水平下顯著。
表1RCEP原產地規則對雙邊價值鏈關聯的影響:基準回歸

注:*、**、***分別表示變量在 10% 、 5% ! 1% 的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穩健標準誤;后同。
2.穩健性檢驗
本文著重研究RCEP協議框架下的原產地規則對貿易國之間雙邊價值鏈關聯的影響。為保證回歸分析的穩定性,筆者采取替換被解釋變量的方法進行分析。為更好體現RCEP締約國與我國雙邊價值鏈關聯情況,本文以雙邊減損價值鏈關聯 RVjt 代替原被解釋變量。估計結果中,所有核心變量的估計系數大體顯著程度和方向與表1基準回歸列(3)中一致,故可以認為基準回歸是可靠的。穩健性檢驗通過。
3.機制檢驗
前文的假說II中,筆者認為原產地規則能通過提升貿易品本國生產比率來提升與協定貿易國間雙邊價值鏈的關聯。為驗證這種機制成立與否,下面進行機制檢驗。
雙邊價值鏈關聯( GVCjt )是本文的核心被解釋變量。受原產地規則制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更多投入本地生產的中間品,以此形成“本地化生產效應”,并增強了前向的價值鏈關聯。參考秦若冰和張祥熠(2023),本國生產比率可以通過將進出口數據分解獲得。因為前向關聯主要反映本國生產對整體雙邊貿易關系的影響,故將雙邊價值鏈關聯分解為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同時聚焦對前向關聯影響的分析。本文設定雙邊價值鏈前向關聯 GVCjt-f, 并引入控制變量繼續進行回歸分析。
考慮到 GVCjt-f 和 GVCjt 的必然關聯,由表2列(1)~(3)可知,本文機制檢驗成立,即加入控制變量后,原產地規則限制程度對雙邊價值鏈前向關聯呈倒U形關系。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基于2011—2022年RCEP締約國與我國的貿易數據進行非線性固定效應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RCEP框架下原產地規則對雙邊價值鏈關聯存在先增強后減弱的關系,且該結果在增添控制變量、替換被解釋變量后均顯著。機制檢驗也表明假說中提出的機制成立。
表2機制檢驗:雙邊價值鏈前向關聯

對策建議如下:第一,審慎制定原產地規則;在評估各種影響因素后,不宜過度限制原產地,也不應完全放開管控,而是將原產地規則限制程度控制在某閾值內,讓原產地規則更好地為提升雙邊價值鏈關聯服務。第二,繼續深化合作,尤其是與距離較近國家的合作。應知悉地理距離對貿易往來的影響,繼續深化與鄰近締約國的貿易合作,并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中盡力減小遠距離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先鋒,石文龍,李輝.優惠原產地規則如何影響本土企業技術創新[J].國際貿易問題,2023(6):103-120.
[2]楊繼軍,艾瑋煒,陸春怡.RCEP原產地規則對區域供應鏈重構的影響[J].國際貿易,2023(7):63-72.
[3]鮑曉華,謝正瑩.原產地規則與企業鏈長——基于區域價值鏈的視角[J].經濟學(季刊),2023,23(6):2315-2331.
[4]唐宜紅,張鵬楊.中國企業嵌入全球生產鏈的位置及變動機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5):28-46.
[5]秦若冰,張祥熠.自由貿易區優惠原產地規則對雙邊價值鏈關聯的影響研究[J].經濟科學,2023(5):5-29
[6]成新軒,郭志堯.中國自由貿易區優惠原產地規則修正性限制指數體系的構建—兼論中國自由貿易區優惠原產地規則的合理性[J].管理世界 ,2019,35(6):70-80+108.
[7]劉斌,顧聰.互聯網是否驅動了雙邊價值鏈關聯[J].中國工業經濟,2019(11):98-116.
作者簡介:任薇薇,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勞動經濟、貿易經濟;通訊作者:何嘉琦,女,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貿易經濟、數字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