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指出,應用意識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之一,強調要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概念、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為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當前我國初中數學教學模式仍以傳統的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對于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意識缺乏培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影響了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初中數學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為學生創新教學形式,以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應用能力.
1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價值
1. 1 有助于踐行核心素養的要求
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不同階段對于學生的能力發展有著不同的要求,初中階段以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主,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應用意識等九大領域,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踐行了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可以促進學生發展具體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發展[1]
1. 2 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
在初中階段的一眾學科中,數學學科與生活的聯系是最為緊密的.無論是較為抽象的數感、幾何直觀空間觀念等知識,還是較為復雜具體的方程、函數、統計等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這意味著,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活動時,不僅要掌握相應的學科知識,還要能夠將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已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應用意識的發展,學生逐漸明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路徑,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高,促進學生生活能力的提升.
1.3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傳統的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以提升考試成績為主要導向,教師只關注學生是否能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對考試題目的解決方法有全面地掌握,能夠在考試時取得好成績.這種教學模式,由于學習模式的固定化,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需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式優化,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促進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
2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策略
2. 1 設計課堂導入,發展應用意識
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導人,以知識復習為主,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復習已學習過的知識,并引導學生掌握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知識產生初步認識,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然而,上述導入活動對于學生來說,造成的卻是負面影響:學生僅僅掌握了知識的理論意義,對于知識的實際意義尚未產生認識,在后續教學活動中,一旦出現解決實際問題的任務時,學生會出現理解錯誤或束手無策的局面.因此,教師應對導人環節進行優化,為學生引人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
例如在教學青島版七年級上冊“圖形的認識”一課時,教師應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從簡單實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幾何圖形,了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課堂導入活動,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立體圖形的能力,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的發展.教師在設計導入活動時,首先可以為學生在大屏幕展示特點鮮明的建筑或物品的圖片,例如佛羅倫薩大教堂、水立方等,使學生在欣賞藝術的同時,關注到建筑的特殊構成,激發對圖形的學習興趣,促進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次,教師可以出示課前準備好的物體,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觀察與分析,判斷“可以從物體的外形中抽象出什么立體圖形”.例如,教師展示的物體是乒兵球,學生結合曾經學習過的知識,可以抽象出球形;教師展示魔方時,學生可以判斷出魔方的構造呈正方體.接下來,教師在黑板上繪制出學生發現的立體圖形以及其對應的平面圖形,并引導學生對比觀察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歸納兩者的特點與區別.最后,在學生充分認識立體圖形,并且能夠區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自主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在班級內尋找形狀具有特點的物體,并將其抽象出幾何圖形.例如粉筆可以抽象出圓柱體;粉筆盒可以抽象出長方體等.
通過對導人活動的創新設計,教師將傳統的知識導入轉化為實踐活動導人,借助為學生設置實踐活動的課堂導人,有助于學生發現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的發展.
2.2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應用意識
由于數學學科的知識普遍具有抽象性與邏輯性特點,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僅僅掌握理論知識,無法在解決問題時準確地應用數學知識的問題,導致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得不到提升,數學思維發展受到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在傳授知識時,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帶領學生應用相關的知識和公式,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的發展,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
例如在教學青島版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時,增強應用意識,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與活躍.具體活動情境可以這樣設置,教師說:“為了鍛煉身體,我計劃將上下班的方式由乘坐公交車轉為騎自行車.我乘坐公交車的平均速度為40km/h ,騎自行車的平均速度為 15km/h ,在上下班路線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如果騎自行車上班的時間比乘公交車多 15min ,你能知道我的家與學校間的距離是多少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展開分析討論,將教師乘坐公交車上班所花費的時間設為 x 小時,并認識到騎自行車上班所花費的時間可以表示為 (x+0.25) ,并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列出方程式40x=15(x+0.25) ,求得 x=0.15 小時.接下來學生運用“速度 x 時間
路程”的數學公式進行后續計算,得出教師的家與學校間的距離是 6km
上述活動中,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分析,通過自主努力找到正確的答案.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為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提供支持.
2.3借助問題導向,提升應用能力
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學活動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強調教師應為學生設置豐富的自主探究性教學活動,如設置問題、設計實踐活動等,使學生在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與認識.據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為學生設置生活化的數學問題,為學生營造生動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
例如 在教學青島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乘法與除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初步認識有理數乘法與除法的計算方式后,為學生設計豐富的生活化問題,使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與課堂所學分析開展,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較為簡單的問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比如:“我想請全班同學吃蘋果,于是在購物軟件下單了6箱蘋果,在詢問客服后得知一箱有12個蘋果,我買的蘋果夠班級內所有同學分嗎?”“周末,你的家長計劃旅行,他們一共帶了1000元錢,他們分別花費了總錢數的2/5和 1/4 ,請問他們各自花了多少錢?”通過對生活情境的模擬,學生順利地解決了數學問題,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鞏固.接下來,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問題的難度,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全面提升,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學校舉行數學知識競賽,全校一共有100個學生參賽,其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的人數分別為10、16和25,可以通過計算求出三等獎人數比二等獎人數多了幾分之幾嗎?可以了解一、二等獎人數之和占全校參賽學生人數的幾分之幾嗎?”此類問題為同樣的題干設置了多個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不同問題時,積極變換思考角度,全面地看待問題.
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在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深人理解、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而且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提升.
2.4 開展實踐活動,實際應用知識
實踐活動是核心素養導向下,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主要形式,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師應對課堂教學形式進行全面優化,除了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外,也要注意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實踐活動,通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系統地理解數學知識,明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形式,將數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 在教學青島版八年級下冊“圖形的旋轉”一課時,由于本節課所涉及的幾何直觀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模擬圖形的旋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際體驗中認識到圖形旋轉的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準備實踐活動所需材料:一張白紙,一張透明的紙和一支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在白紙上繪制一個三角形(大小、形狀均隨意),標注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并任選一點O.接下來,學生需將透明紙放置在白紙上方,仿照原三角形在透明紙上進行一比一復刻,包括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和點O.此時,實踐活動的準備工作已完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透明紙繞點 o 進行多次旋轉,觀察生成的圖形,并總結觀察到的變化.學生通過實踐發現“一個圖形和它經過旋轉所得到的圖形中,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兩組對應點分別于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相等”的結論.學生對圖形的旋轉規律產生了系統的認識,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為后續的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持.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應用意識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具有促進作用,應受到教師的廣泛重視.所以,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機融合實際生活,促使學生建立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間的聯系,構建知識體系,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侯云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5(06):78-81.
[2]史虹懋.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5(05):35-37.
[3]盧美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實踐路徑[J.天津教育,2023(16):111—113.
[4]徐茂生.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J」.亞太教育,2022(0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