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是代數知識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數學運算能力的重要載體.在教材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貫穿整個初中階段,從初步認識方程到掌握多種解法,再到靈活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需要逐步構建系統的解題思維.然而,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因思維不清晰、方法選擇不當或對題意理解不透徹而出現錯誤.因此,深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思維,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和數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1提取已知條件,構建等式關系
在解決一元二次方程問題時,第一步是準確提取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并將其轉化為等式關系.這一步是解題的基礎,只有明確已知條件,才能為后續的解題過程提供方向.
例1某學校計劃在校園內開辟一塊矩形花園,用來種植花卉.已知花園的周長為30米,面積為54平方米,求該矩形花園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
解析 提取已知條件:矩形周長為30米,面積為54平方米.
構建等式關系:設矩形花園的長為 x 米,因為周長是30米,所以寬為 (15-x) 米.根據面積公式可得方程: x(15-x)=54
整理得: x2-15x+54=0 求解方程:可得 x1=9,x2=6
因為矩形的長大于寬,所以長為9米,寬為6米.
總結:在解題過程中,準確提取已知條件并構建等式關系是解題的關鍵.學生需要仔細審題,理解題意,并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這是解題的第一步.同時需要注意,得出結果后應結合實際問題對答案進行鑒別并取舍.
2識錯診因建認知,選擇合適解法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學生常常會因選擇不當的解法而導致錯誤.因此,了解各種解法的適用條件,并能夠根據具體問題靈活選擇,是提高解題效率的重要環節.
例2 解方程 x2+6x+9=0 (20號
解析 觀察方程特點該方程左邊是一個完全平方形式,即: (x+3)2=0
選擇解法 由于方程可以寫成完全平方形式,因此直接開平方法是最簡便的解法.
求解方程 開平方得 x+3=0 ,解得 x=-3
錯誤診斷
錯誤解法 有些學生可能會嘗試使用求根公式,雖然也能得到正確答案,但計算過程較為繁瑣,
原因分析 學生未能觀察到方程的特殊形式,缺乏對不同解法適用條件的深刻理解.
正確引導 在解題時,應先觀察方程的特點,判斷是否可以使用因式分解、直接開平方等簡便方法,再考慮使用求根公式.
總結選擇合適的解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關鍵.學生需要熟悉各種解法的適用條件,并在解題時靈活運用.同時,通過分析錯誤原因,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正確的解題思維.
3轉化圖形嵌情境,建立數形聯系
一元二次方程與幾何圖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可以將抽象的代數問題轉化為直觀的幾何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
例3已知一個矩形的長比寬多3,且矩形的面積為28,求矩形的長和寬.
解析
設未知數 設矩形的寬為 x ,則長為 x+3
構建方程 根據矩形面積公式,得 x(x+3)= 28,化簡得 x2+3x-28=0
解方程 因式分解得: (x+7)(x-4)=0 ,解得 x=4 或 x=-70 (舍去負值).
求解結果 矩形的寬為4,長為7.
數形結合分析
圖形表示 可以畫出一個矩形,標注長和寬的關系,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題意.
幾何意義方程 x2+3x-28=0 的解對應于矩形的寬,而矩形的長和寬的乘積等于面積,這種數形結合的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方程的幾何背景.
總結 數形結合是解決一元二次方程問題的
重要思維方法.通過將代數問題與幾何圖形相結合,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問題的本質,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4結語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其解題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深遠意義.通過提取已知條件構建等式關系、選擇合適的解法以及利用數形結合建立圖形與方程的聯系,學生可以逐步提高解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深度,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解題思維體系.
參考文獻:
[1]顧麗.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思維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5(5):40.
[2]邢成云.基于問題成于發現—涵育問題意識的“一元二次方程”復習課教學[J].中學數學,2015(2):33-36.
[3]游大清.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以“一元二次方程”為例[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15):71-73.
[4]蔣飛.問題引領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策略探討——以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教學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1(11):64-65
[5」孔勝濤.基于“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與思考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與平面區域”為例[J].中小學數學(高中版),2018(4): 18-19+42